人生论

经典赏析优秀论文浅谈林语堂人生观

发布时间:2021/3/15 12:31:14   点击数:
浅谈林语堂人生观摘要

《生活的艺术》在美热销而让这本书风靡美国的的缘由,除了林语堂高超的英文写作技巧外,更多的是林语堂对生活和人生的中国式独到阐述,而这些阐述和林语堂自身的人生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篇论文,旨在以《生活的艺术》为出发点,对林语堂人生观的内容,部分影响因素,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林语堂;人生观;生活的艺术;当代人;

《生活的艺术》是第一部林语堂旅美后创作的的书籍,更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次获得成功的完全由以英文发表的作品。该书于年在美国出版,并在之后的连年52周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它被重新出版了四十多次,并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由此可见得此书的伟大和过人之处,而让这本书风靡美国的的缘由,除了林语堂高超的英文写作技巧外,更多的是林语堂对生活和人生的中国式独到阐述,而这些阐述和林语堂自身的人生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篇论文,旨在以《生活的艺术》为出发点,对林语堂人生观的内容,部分影响因素,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01林语堂的人生观

其一,在林语堂眼中,西方严肃哲学对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并不是那么准确“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有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1],生命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享受,也就是说,生命在于幸福,而不是痛苦。

其二,在林语堂看来,人类的属于感觉,物质是幸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的享受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而这两方面是无法简单划分的:“听音乐,我们称之为精神享受;吸烟斗,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享受;可是我们能说前者的享受比后者更高尚吗?”[1]在他眼中,物质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快乐是紊乱的、不易分辨的、不正确的。我们通过肉体感觉到的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其三,林语堂认为,最能享受生活的人应该是那些具有幽默感和遵循中庸之道的人。林语堂称幽默的特性是“微妙的常识、哲学的轻逸性和思想的简朴性”[1],而这些特征非由幽默不能产生。人类背负着巨大的思想,野心和社会制度,似乎无法超越它们。而幽默感的力量可以超越所有这些观念,思想和野心,并以微笑对待它们。林语堂认为,“中庸之道”是将道家世俗主义和儒家积极观念相结合的哲学。他总是趋向于警告我们远离繁忙的生活和过多的责任。在行动和不行动间找到一个最适当的平衡。根据林语堂的说法,没有任何一种古老或现代的哲学能够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问题,比这种井井有条的生活理论更能找到更深刻的真理。

02影响因素

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林语堂的人生观?甚至可以是说是塑造了他的人生观。这一直都是众多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对其对生活感悟和阐述中对提到的理论以及人物,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其人生观影响的间接或直接因素。鉴于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确定,本文中对于林语堂人生观影响因素的考察和推敲将主要从林语堂自己的文章出发,以确保论证的有效可靠。接下来的探讨影响因素将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分别从是儒家,道家以及重要人物陶渊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对林语堂的影响很大。在林语堂看来,儒家的概念、儒家学说和孔子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例如,他认为儒家学说的许多内容已经偏离了儒家学说的本意,因为它们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改变。他清楚地看到了儒家思想的缺陷,例如,他指出严格意义上的儒家思想太高雅,太追求合理和正确,现实主义太多,缺少想象力和想象的空间,但林语堂高度赞扬孔子,认为他是一个性格迷人的人。他写了许多文章颂扬孔子,如思孔子、论孔子的幽默、孔子在雨中歌唱、孔子亦论语派中人、子见南子等。林语堂认为,孔子最吸引人的品质是幽默和论道理的精神。林语堂也在他的生活中推崇这些人物。对林来说,“幽默是一种心态”,“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2]。他认为幽默的特点是微妙的常识,哲学的欢乐和思维的简单。幽默能让我们有机会轻松地欣赏生活。作为对于理性,林语堂认为它是“有教养的人的最高类型,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他的目标只能是做一个和蔼可亲、通情达理的人。他认为有修养的人是通晓人心、通晓事物规律的人。林语堂也欣赏孔子积极的生活态度,他本人也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开拓精神,正因为如此,林雨堂提倡幽默、休闲、快乐和中庸之道。孔子也影响了林语堂的写作风格。孔子曾经说过:“文字足以表达思想。”[3]林语堂同意这个想法,并把这个想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他的作品真实、温润、醇厚、细腻、迷人,这符合论语的特征。

林语堂还从儒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汲取养分。孟子把他的“伟人”的三种“成熟的美德”一一列举为“仁、智、勇”。林语堂将它们改写为“情、智、勇”[1]。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三种美德的人才能最愉快地生活。因为除非我们有激情,否则我们根本就没有开始生活的动力。一个没有激情的灵魂,就像说音乐没有表现力一样,是不可能的。正是激情给了我们内心的温暖和丰富的生命力,使我们能够愉快地面对生活。只有智慧,我们才能摆脱“名誉、财富和权力”的诱惑。有勇气做自己本来的样子是很难得的。恐惧是享受生活的敌人,而勇气可以把我们从恐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2、道教的影响

林语堂认为,道教是中国性格中儒家不能满足的一面。所有国家和个人都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道家是中国思想的理想主义学派,儒家是现实主义学派。实际上,道教自始至终都是浪漫的。首先,它代表着回归自然对世界的巧妙逃避,对儒家文化的人为和责任的反抗。其次,它代表了乡村的生活观念、艺术和文学,以及对古朴的崇拜。第三,它代表了一个充满幻想和惊奇的世界,还有一个童真的天真的宇宙。

中国人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但他们的性格中也有浪漫的一面。如果没有情感上的慰藉,在儒家礼教下的生活将是无法忍受的。道教可以为中国人提供这种解脱。道教体现了中国人“玩世不羁”的心态,而儒家是“努力作为”的心态。这就解释了每个中国人成功的时候是儒家,失败的时候是道家。道教的自然主义是抚慰受伤中国人民的良药。道教一直与遁世、遁世、崇尚田园生活、修身养性、驱除尘世的烦恼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道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最具特色魅力的塑造——乡村生活理想、文艺。道教还教导中国人愚钝的智慧,软弱的力量,潜隐的好处,以及伪装的重要性。道教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幸福理想,即享受这种简单的生活,再加上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之,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他们共同以不同的方式对林语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已经浸入了他的身体,他的灵魂,体现在在精神和行为方面。林语堂在写《生活的艺术》一书时,尽量避免讨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的抽象哲学,以免西方读者感到枯燥乏味。但是“不谈老子和庄子,他们的精神是存在的;不谈孔孟,随处可见孔孟的面孔。”[5]简而言之,儒道思想对林语堂生活态度的影响就不同。确切地说,儒家注重行为方式,道家注重精神层面;儒家强调现实,道家强调理想;儒家以工作为中心,道教以娱乐为中心。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1]。而中庸之道则是儒家和道家两种哲学融合的结果。他认为儒家和道家的对比是相对的,两种哲学只提出了两个大的极端,两者之间有许多中间阶段,而我们中国人是半道半儒的。

3、陶渊明的影响

在林语堂看来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为尘世所生,而又属于尘世……结果是和谐,不是叛逆。”[1]对于林语堂来说,陶渊明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奇怪特征,即肉体狂妄与精神狂妄的混合体,一种不受欲望控制的精神生活和一种沉迷于肉欲的物质生命的奇特混合,在这奇异的混合中,七种情感和灵魂始终处于和谐之中。所谓的理想哲学家是这样的哲学家:他可以理解女人的女性气质而又不庸俗,可以热爱生活而又不过分,可以感知世界上成功与失败的空虚,可以生活在超越生活的环境中,摆脱生活而没有仇恨生命中的人们。因为陶渊明达到了精神发展的真正和谐,我们看到他完全没有内心的冲突,他的生活就像他的诗歌一样自然和轻松。他可能被认为是一个“逃避现实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试图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是一位无忧无虑,诚实,谦卑而朴实的乡村诗人,是一个睿智而快乐的老人。“在他那本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我们看出一种造成那和谐生活的情感和天才……”[1]林语堂和陶渊明一样,也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虽然他相信“生活是一场巨大的闹剧,而我们人类只是其中的木偶”,但他从未失去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相反,他试图从他生活的悲惨世界中寻求更多的幸福。有人曾问林语堂,“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要不要有追求?”他平静地答道:“自在与快乐。”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希望。

03林语堂人生观观于当代人之启发

1、追求层面: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幸福的追求都变了质,甚至于被物质支配和控制,成为了车奴,房奴,不仅如此,很多人还无法以“幽默”以调剂,以至于过着心灵上的痛苦沉重的生活。在此时,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工作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得到了真正的、自然的幸福吗?深入思考幸福的最终含义,找到其中的真正核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林语堂先生学习。而这也将有真正有益于我们自我的价值实现。

2、关于物质和精神的探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曾风靡一时,以至于有不少“追求诗和远方”的青年来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很多年轻人把“平常生活”当成了“束缚”和“苟且”,把普通生活的快乐定义为低级的快乐。这真的是正确的吗?“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纵然往事如流,任然涛声依旧”[4],同样在林语堂眼里,“孩子给母亲的小花”,“工作后的小憩”,乃至工作本身等等,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物质和精神不应该被强制的进行切割,物质是幸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肉体感觉到的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而对于所有的快乐,都无高低贵贱之分。社会对快乐的层次等级,高雅粗俗之分真的值得提倡吗?

3、关于困境中的自我调节:当代人很多无法以适当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失败,以至于陷入蔡格尼克效应的怪圈,凭空给自己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心灵负担。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看看林语堂先生所言,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间找到那个调节方法——“中庸哲学”,并从中借鉴:顺境时成为儒家,积极进取,努力工作;逆境时成道家,玩味面对,坦然放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发现能适用于当代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也能在挖掘筛选的过程中进步。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赵裔汉.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语堂,吾国于吾名[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3]孔子.论语[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

[4]白落梅.林徽因传[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5]林太乙.林语堂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温云涛,电子科技大学级学生,本文改自该生《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论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09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