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西安文理学院年ldquo挑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推进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备战陕西省以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校团委主办,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承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NO.1赛事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简称“大挑”(与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对应)。该比赛创办于年,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高校立德树人,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NO.2参赛对象
凡在举办竞赛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专科生、本科生
NO.3竞赛内容
1.科技发明制作;
2.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3.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NO.4竞赛作品类别
(一)科技发明制作
1.具体分为两类:
科技制作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科技制作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必须是以学生为主的构思发明。
3.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1.作品分类如下: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2.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参加。
3.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三)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1.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此类作品请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3.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字以内。
4.哲学社会科学类鼓励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精神,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NO.5参赛须知
1.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每人限报1件作品)。个人申报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申报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
2.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单位举办的其它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报名范围之列。
4.团队所属权问题。每个参赛队伍所属权的认定以第一作者(即主创者)所在学院为准。
5.鼓励原始创新,注重原创性,参赛作品不得抄袭,选题要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与时俱进,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大赛组织方将对申报作品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出现盲目抄袭不符合规定者,一经发现,将取消团队的比赛资格。已经参加过历届比赛的作品,不得参赛。
6.知识产权问题。有不少团队的项目是建立在非自己拥有的技术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团队必须在初期解决知识产权问题,避免产生纠纷和法律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可以请教律师、企业家、咨询家等有关人士,与学校无关。
7.希望各学院要注重竞赛指导工作,发挥学科优势,注重专业互补,鼓励专业交叉和融合。精心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参赛者进行培训和指导,要在鼓励学生参赛、推荐参赛项目、成立优势互补的参赛团队上下功夫,力求作品的高起点、高层次;鼓励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竞赛团队,积极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作品,确保竞赛有序推进、圆满完成。
NO.6大赛进程安排
1.参赛材料准备以及材料递交:(年3月28日前)
①请各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完成作品,以学院为单位上交创业计划参赛作品(纸质及电子版各一份)。上交材料包括:报名汇总表、作品申报书及作品承诺书(承诺书需指导教师签字、全体队员签字后打印并扫描成电子版),纸质版交至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董小蕾老师处,电子版发送到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