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著名心理学家许燕教授专访上篇扎根本土

发布时间:2021/5/8 17:44:08   点击数:

扎根本土求索人格探问人性哲学

——《心理新青年》对话著名心理学家

许燕教授

主编|胡晓檬

采访|胡晓檬续志琦刘达青崔知涵

文案|杨天放

排版|胡晓檬

1.嘉宾简介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卫健委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心理健康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报副主编、心理学探新荣誉主编等职;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长、心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表SSCI/CSSCI等专业领域学术论文余篇,教材和译著等30余部,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省部级等课题。鉴于在人格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年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

2.采访正文

专访上篇:扎根本土人格,探寻人性之善恶

童年习染心理学,人生选择心理学

《心理新青年》:许老师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可否请您分享一下您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生涯。您一直在北师大求学、任教、做研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您为何走上了心理学的求索之路,然后又是为何选择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深耕多年?

许燕:我不是心理学界的心二代,我是被心理学习染过的人。从出生至今,我是在北京的高校大院里成长起来的,我父母是北师大的老师,所以我出生在师大,成长在北师大,工作在北师大。“大院”文化会给人一身学气,特别是从小是被心理学训教过的人。我接受了北师大最标准的全套教育,是北师大的基础教育的“实验品”,不到一岁上北师大的实验幼儿园,之后上实验小学、二附中,最后再上北师大本科、硕士、博士。我的所有老师们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学识与素养,他们给了我一种教育者的优越感,并印刻入骨血。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正好是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非常盛行的时候,我的老师们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训练着我们。所以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扎根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行为训练。因为我们是实验幼儿园,所以接受的也都是实验性训练,我觉得这种训练很好,因为它帮我们形成了一个非常“科学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我一直保持了很长时间,包括分餐制、睡眠姿势、洗脸和穿衣程序都是非常固定化的。行为训练法告诉你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然后以最精准、最简洁的方式训练你。这种行为训练,也塑造着我的性格,喜欢程序化的做事方式,强调秩序与规则,言行举止要文雅庄重,性格上更追求严谨、细致、完美,甚至有些心理“洁癖”。由于我长在教师之家,又接受着心理学的教育,我对教师的这种生活是非常习惯的,因为从小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下熏陶出来的。所以,我的人生印证着这一规律: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大学时代的许燕(-)

年考上大学,我当时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觉得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一定有美好的未来。选择北师大上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离家近。选择心理学专业也很朴素,我喜欢当老师,但是不喜欢当中小学老师,因为心理学专业不会被分配去做中小学老师,所以就这样选择了心理学。而且当时我文理的成绩都很均衡,心理学正好也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我觉得它和我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倾向比较吻合,就选择了这个当时很冷门的专业。相对来讲,这个选择遵循的是便利原则。我当时不清楚心理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如同一块白板,直到学了以后才知道是怎样一回事。我们78级是第一批心理学恢复招生的,那个时候没有教材,学的都是图书馆里面过去很旧的教材。剩下的“教材”,我们要去在钢板上刻字,再去油印,发给大家。那个时候全靠老师讲,我们当时没学几门课,对于现在来说都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但是很重视哲学课和中文课。我们78级是很幸运的,都是一些学术大咖们给我们讲课,而且他们对我们期望很高,要求非常严格,每门课学得都很透,我每门课的笔记都做得很工整和全面,一直保留至今。由于课程不多,我们可以学得扎扎实实,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读文学,画些仕女图。

学习之余画些仕女图,之后辍笔40年

那个时代,我们是怎样学好心理学的?我记得老师当时告诉我们的一句话:“以教师角色学习心理学知识。换句话说,假设这门课让你讲,你如何讲?要能讲自己必须先懂透了。”在这种假设下,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是如何讲授知识的,要认真理解。这种“身份假设”的方式让我们进入了深加工的学习,受益终身。四年的专业学习让我对心理学由懵懂到喜欢。至于我为什么选择了人格心理学这个方向读研,是我的博士导师张厚粲先生为我选的。张厚粲先生当时是北师大心理系的系主任,她出于学科梯队建设的需要建议我去读人格心理学,她说:“人格心理学很重要,一些老师进入后又陆续离开了,我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她将我推荐给我的硕士导师高玉祥教授。从此,开启了我坚持三十余年的人格心理学的学术道路,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而富有魅力的领域。

心理78级学生的入学年龄从14岁到32岁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人生哲学,每个人都建构着自己的人生框架

《心理新青年》:您对心理学从朦胧到热爱,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都奉献给了人格心理学,您认为心理学以怎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您?您怎样解读人格心理学?

许燕:今天是从我的人生开始了这次访谈,这出于我的专业习惯。心理学知识具有人生指导意义,人格心理学更是如此,它具有为人生服务的功能。每次给本科生讲课的第一节课,我都会先讲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人格心理学告诉了你人生的哲学,它会丰盈你思考、感悟、体验生命的品质。讲了三十几年的人格课,让我有了一些“学科自恋”,我认为热爱一个事物要有热恋心态。人格心理学可以优化人格,使男性儒雅,使女性聪慧。我也被人格心理学大师们的学术品质所感染,人格心理学家的群像所展现的学术能力征服了我,他们具有严谨的理论思考力、高级的统计分析能力、独特的临床咨询技术。正是如此,他们的理论具有跨界的影响力,他们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迪力,他们的人格具有幻魅的吸引力。人格心理学家没有暗黑人格!人格位于心理学的高级段位,人格是一种精神,展现出一个人的风骨,如果你宣布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人格理论都是心理学大师们通过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提炼出的理论精华,人格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是做人的精华。我被它牢牢地吸引着,我希望原汁原味地将它传递给我的学生。

我深知人格心理学对人生的重要价值,但是面对缺少人生阅历的年轻人,常常给我距离感与挫败感。由于他们对未来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不多,所以不重视人格心理学,或者只是当知识来记忆,缺少与人生联结的感悟与思考,只有经历过现实鞭打后才能体会其价值,我常常听到一些中年人说:早些学习人格心理学,就会让我少走弯路,规避人生失误。年轻人不愿听过来人谈经验,喜欢自己去闯荡,有时间接受尝试错误。其实,心理问题与疾病的产生常常与思考人生问题不到位或过于单一刻板有关。人格心理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的人生思考更多视角的观察与检索。例如,举一个广泛争议的问题——童年经历给我们一生带来了什么印记?人格心理学家有很多的不同解读: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经历在5岁前就雕刻在我们的心灵上,终生不可磨灭,影响一生;“人体就是命运”强调生物决定因素。社会文化学派则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力,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决定人格。人本主义学派则强调自我的决定力,萨特说:”我们就是我们的选择!“。认知学派强调看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决定人的选择方向;人格内隐理论则认为人格的发展与变化依据你对人格所持的信念是什么,分为实体论(不变)和增长论(可变)等等。人格心理学的不同观点不是让我们来印证自己的人生的,而是要多元地看待人生问题,发挥其为人生服务的功能。虽然“童年论”“石膏论”“抛掷论”等说明了人的生物层面的被决定性,但是我们不是生命的棋子,“能动论”“自我论”则告诉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正如马斯洛所说“我们自己要为我们所能达到的人格发展水平负责。”所以,我会告诉学生:你的人格你做主!人生的暂定键、快进键、返回键,都在你手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操控着,你的人生也可以被自己格式化,重新开始。

人格心理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用,就是解读世间的人和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自带理论,那是你自己建构起来的人生框架,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建设性力量和破坏性力量。如何解读世界会折射出你的人生态度,折射出你的人生框架,这个人生框架,就是你的人格。人生会经历挫折与痛苦,不是所有的人生不幸都会造成苦难与失败,关键是看“不幸”落在哪种人生框架中,正如阿德勒所说“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能说明一个人如何定义生活的意义。”因此,我们的人格是需要建设的,由谁来建设,早期是父母,因为那时是你人格处于未成熟的状态;长大后是你自己,你要造就成熟人格。一个人是否成为自己人格的设计者与建设者,这标志着你的成熟度。

职业修炼学术人格品质

时代塑造了人格品位,时代彰显出人格力量

《心理新青年》:许老师对人格心理学的解读,让我们对人格有了更宽厚的理解。在APA中,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放在一个分会中的,二者具有紧密的关系。您刚才强调了它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它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许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在新华网(年05月09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时代的人格力量》,文中说明的大时代下的人格作用。现在人们常说大时代和小时代,其中大时代是指对人们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重大社会事件。这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就凸显大时代的典型特征,其冲击力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在我们这个时期的人身上会留下刻骨铭心的时代印记。大时代也会对我们的人格产生直接的冲击与挑战,很多人格心理学家们都是被大时代洗礼过的人,例如,弗洛伊德、荣格、弗罗姆、霍妮等,他们经历过世界大战、大工业革命,因此对人的心理、特别是人性的解读更深刻、更具有启迪性。大时代具有大浪淘沙的分化作用,在疫情期间尽显人性的善恶,出现了那么多逆行者,也有发国难财的恶人。大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时代会彰显出具有人格力量的人,让平民英雄脱颖而出,国家危难匹夫有责,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将自己锚定在工作岗位上,投射出他们的心灵光彩与人格魅力,以天下为己任。一个时代的特征会去界定群体人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格标志。因此,人格建设是有方向性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基础上的,损人利己不是人格建设的内容。成就自己,需要建设的是光明人格。如果一个人心里有光明,他/她的人生就不会黑暗!

扎根本土人格,探寻人性善恶

《心理新青年》:您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如果给大家凝练的总结一下,您觉得您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许燕:一路走来,我主编和翻译了《人格心理学》《人格谜题》《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等6本人格心理学教材,撰写和翻译了5本人格心理学科普书,有《成为更好的自己》《人格解码》《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如何让孩子人格出众》等;发表了余篇学术论文;我做过很多课题,心理枯竭、心理绑架、价值观、自杀心理、教师人格、人格教育等等。但是,最终聚焦于善恶人格的研究上。从开始偏向于人格测量以及技术操作层面,随着学术日子的渐短,生命经历的积累,我慢慢转向于思考人生哲学层面的问题上。我发现我也在重复着前人的学术年龄增长路径。年轻时,我们喜欢实证研究与技术,成熟后,我们喜欢人生思考与哲学。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人生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特别想去探究一些核心问题,而人性的问题是人格研究必答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有人去探索。特别是到了不被考核所限制的学术相对自由的年龄时,我要去闯一下,特别是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与技术来研究中国人的善恶人格观,建构中国人的善恶人格理论,编制中国人的善恶人格测评工具。整个研究过程很艰辛,这也是我向自己的学术高度去挑战的过程。由于之前缺少相应的研究,我们研究团队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善恶人格词表的建立做了两遍,以保证研究效度,从两个汉语大辞典中选出所有描述善恶人格的词汇进行聚合和因素分析,词表的确立为后人做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我们建立了中国人的善恶人格结构,并为今后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善恶人格测评量表,研究成果发表在心理学报(中国人的善与恶:人格结构与内涵.心理学报,,51(10),-.)和心理学探新(中国人善良人格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心理学探新,,40(6),–.;中国人善良人格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38(3),–.)。整个研究成果体现了原创性,用我们建构的理论回答了很多现实问题。今年,我们关于善恶人格的自科项目结题了,这只是我们团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历经8年的研究,我们研究团队项目截止年底总计完成20篇学位论文,其中包括7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篇学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和9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发表了22篇学术论文,其中,9篇为SCI、SSCI检索论文,11篇为CSSCI检索论文,1篇为北大核心期刊检索论文,1篇为RCCSE中文OA学术期刊类核心期刊检索论文。善恶人格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许燕老师科普著作:人格心理学30讲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心理新青年》编辑部成员XiaomengHu,AssistantProfessor,DepartmentofPsychology,RenminUniversityofChina胡晓檬,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SherryJueyuWu,AssistantProfessor,SchoolofBusiness,UCLA吴珏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学院助理教授XingyuLi,Doctoralstudent,DepartmentofPsychology,StanfordUniversity李星煜,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YimengWang,Doctoralstudent,DepartmentofPsychology,YaleUniversity王浥濛,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HuiSun,Doctoralstudent,SchoolofManagement,NorthwesternUniversity孙卉,美国西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YianXu,PostdoctoralAssociate,DepartmentofPsychology,NewYorkUniversity徐以安,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YishanXu,VisitingResident,StanfordUniversityMedicalSchoolSleepCenter徐艺珊,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睡眠科兼职博士后Congjiao(Elsa)Jiang,Doctoralstudent,DepartmentofPsychology,UniversityofFlorida姜聪佼,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XuanZhao,postdoctoralresearcher,UniversityofChicagoBoothSchoolofBusiness赵轩,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博士后TingtingLiu,Doctoralstudent,DepartmentofPsychology,UniversityofMichigan刘婷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XiaoqingHu,AssistantProfessor,DepartmentofPsychology,UniversityofHongKong胡晓晴,中国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FengYu,Professor,DepartmentofPsychology,WuhanUniversity喻丰,中国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YiZhang,Doctoralstudent,DepartmentofPsychology,The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张艺,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ZhihanCui,Doctoralstudent,SchoolofInternationalandPublicAffairs,ColumbiaUniversity崔知涵,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ZhiqiXu,Doctoralstudent,InternationalInstituteofSocialStudies,ErasmusUniversityRotterdam续志琦,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博士生FeiYuan(Sophie),Doctoralstudent,OrganisationalPsychologyFocus,BartlettSchoolofConstructionandProjectManagement,UniversityCollegeLondon袁菲(Sophie),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设与项目管理系组织心理学博士生DaqingLiu,PhDstudentinSocialPsychologyUniversityofKent刘达青,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生JiXia,Ph.DCandidate,SocialPsychology,SUNYUniversityatBuffalo夏霁,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社会心理系博士生TianfangYang,MastersPsychologicalSciencesattheCollegeofWilliamMary杨天放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心理系硕士《心理新青年》编辑部创办于年1月,作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华人青年联合会的旗帜性传播平台,本平台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为依托,倡导“立足中国,影响世界”(Chinaroots,globalimpact)的理念,促进心理学知识与思想的科学传播,尤其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与前沿研究成果,服务于当下处于快速变革与文化变迁中的华人社会,推动心理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与成果转化。Email:newyouthpsychology

fox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187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