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工业工程设计专题论文精选乔迁

发布时间:2022/3/11 12:06:44   点击数:
专题论文精选

本文选自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组织的专题“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公共艺术”,原载于《工业工程设计》年10月,第3卷,第5期,87-。

点击文末“阅读全文”了解本专题更多精彩内容。

公共文化价值观的拓展——从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谈起

乔迁,李彤彤,李蕊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44

摘要:传统的公共艺术承载着精英文化价值,延续了古典主义艺术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近年来,随着卡通形象对公共艺术领域的影响,平民化的公共审美价值也开始进入了公共艺术的价值范畴之内。随工商业时代的发展,主流的传统精英文化逐步与流行文化形成互补,古典主义美学价值观和大众美学价值观的碰撞,在丰富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阶层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卡通艺术是中世纪之后从与传统艺术的对抗中产生的,现代以来又以流行文化的面貌出现。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使其审美价值开始转向平民社会,扩展了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本文通过国内外的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的案例,分析卡通形象公共艺术文化的受众对象、心理因素、表现形式等,梳理了当代公共文化价值观的扩展问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文化价值观;拓展;卡通形象;公众参与

引文格式:乔迁,李彤彤,李蕊.公共文化价值观的拓展——从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谈起[J].工业工程设计,,3(5):71-78.

公共艺术虽属当代艺术的范畴,但一直承载着精英文化价值,延续了古典主义艺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双重属性,“普遍性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认同并长期传承的价值观。具体性是指不同国家、阶级、集团的人对同一文化价值观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同[1]”。随着社会发展,公共艺术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中经典性、普世性的公共文化价值取向一直在延续,但也在部分层面上产生了新变化。近些年来,随着卡通形象逐步进入了公共艺术领域,代表通俗、流行、平民化的文化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也开始体现在公共艺术的价值范畴之内,并呈现出越来越流行的趋势,最终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会贯通。本文从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谈起,分析卡通形象公共艺术文化的受众对象、心理因素、表现形式等,梳理了当代公共文化价值观的拓展问题。

一、传统公共艺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认为:“城市是一座社会活动的剧场和集体创造的美学象征”“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艺术创新”。这种美学象征和重要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公共艺术来实现的。自公共艺术的概念在城市中诞生开始,它就成为了城市面貌、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者和记录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这种功能、作用和角色定位的程度也越来越强烈。

公共艺术是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表达着地域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体现着社会公众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着宣传城市形象与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早期的公共艺术因功能和题材的要求而承载着一种精英文化价值理念,代表了古典主义艺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其具体表现是,从典型的历史事件中挖掘有价值的题材,借用庄重典雅的形式,追求视觉的均衡与完整,营造静穆而严峻的美感,表现宏大的主题、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神圣的精神,弘扬历史积淀下来的艺术理想、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

对城市文化而言,公共艺术可以突出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积淀城市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对于所在环境而言,公共艺术可以借助造型、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的外在形式,形成视觉美感,美化环境,益于民众生活;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公共艺术以丰富的文化寓意,起到教育、宣传、劝慰、警醒的作用。早期公共艺术的价值功能尤其注重于以立体空间存在的方式对曾经发生的历史及其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纪念、缅怀。比如意大利都城罗马的城市标志《青铜母狼像》,叙述着罗马城的起源,赞扬母爱天性,是一件具有民族意义的纪念碑式雕刻,传承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情结。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的《撒尿的于连》雕像,传播着“布鲁塞尔第一市民”小于连的神奇故事,赞扬了比利时反侵略中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美国纽约海港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雕塑作为法国赠送的礼物,成为凝结着美国自由、民主、和平、人权等理想与精神的重要标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海湾岩石上的《风之梳》,展示了无畏的勇气与倔强的性格,是人与自然对立与和谐关系的展示。丹麦哥本哈根海岸《美人鱼》铜像,是牺牲精神、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代表,是哥本哈根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可以说,这些传达着古典主义美学理念与价值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二、流行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价值的新取向

随着经济提升、科技发展与文化进步,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推进,现代化使得全球范围内大众的生产生活节奏如同飞速运转的车轮,越来越快,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具有娱乐化、快餐化、即时化特点的流行文化深受欢迎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文化是一定时期内受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欢迎并广泛传播的文化,表现和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具有娱乐性、商业性、通俗性和互动性[2]。流行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一般是相对于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而言[3]。流行文化的载体多是电影、电视、录音、快餐、时装等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反映或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普遍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状态或文化形态反映在公共艺术上,则是价值、理念及表现形式的变化。

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体现和表达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建构着不同的文化空间和城市文化形象,并传达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4]。在流行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公共艺术中,原本的古典主义美学标准与价值理念虽然依旧存在,但代表新的理念和精神的流行文化日益加强,甚至大有后来居上之态。古希腊、罗马时期奠定的崇高标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智规范,以及追求辉煌、完美、和谐的统一形式、严谨结构与规律秩序,它们曾经无比稳固的统治地位都在新时代、新思潮、新文化对个性追求的冲击中岌岌可危。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形态,不仅以重要的人文景观,起着协调环境、发挥公共空间亲和力和审美趣味提升的作用,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提醒大众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正常而和谐的关系[5]。当前的公共艺术更加注重当代功能,其存在意义更多是作为所在地的标志景观,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及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艺术作品绝不是对那些时时现存在手边的个别存在者的再现,恰恰相反,它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6]”。伴随流行文化日益蓬勃发展,公共艺术中的古典主义美感、普世精神及承载的文化教育与精神引导作用日益减弱,对作品本身的材质、造型、色彩等外在美感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具有娱乐功能的流行元素成分不断增加。与造型严谨、主题严肃的主题纪念性公共艺术相比,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有着多方面的突出优势。从艺术感染力上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因其令人愉悦的外形特点和易于感知的表现内涵,更有趣味性,识别性更高,更易于被民众接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越来越强;从艺术创作层面上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形式灵活、形象夸张、充满活力,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思想;从城市环境层面而言,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能够更加生动鲜明地展示城市活力,带给市民新的审美经验,激发他们对居住城市区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从制作加工层面上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的设计成本与制作成本较为低廉,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把作品体量制作得体量更大,更有视觉冲击力,对于美化环境和宣传城市形象起着更好的推动作用。

三、流行文化中卡通形象的文化特点及发展

当代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中,带有即时色彩与愉悦趣味的快餐式价值内涵的卡通形象成为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新宠,给公共艺术沿袭已久的价值理念以新的震撼与启迪。正如大黄鸭第一次出现在伦敦泰晤士河的时候,给予泰晤士河周边的古典主义文化氛围极大的冲击。巨大而华丽的大本钟与哺育了灿烂英格兰文明的泰晤士河代表了英国古典文化,是伦敦的标志、英国的象征,却成为了代表时尚文化与快餐消费的大黄鸭的背景。这种极具戏剧色彩的冲突,成为英国新旧文化碰撞中一种社会事件与文化现象。伴随着这种通俗、流行、平民化的审美观的快速传播,形象简洁、尺度巨大、夺人眼目的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与途径。

“卡通”在西方语境里最早诞生时指的本是一种具有幽默、讽刺意味的绘画形式,在发生、发展上具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萌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增强了民主意识,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使得一系列新型社会结构不断出现;二是“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导致传统文化艺术走下中世纪的神坛,文化艺术中平民化的审美倾向提升,大众文化消费日益生活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让人赏心悦目的卡通形象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44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