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无声巧手创造非凡人生胡春芳热爱驱
日前,在省残疾人之家的大师技能工作室,胡春芳正认真教着学生,学习自己新作品的制作要点。这件新作品,助力她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夺得了金牌。
此前,胡春芳曾在这间大师技能工作室学习,如今,她又成了这里的新晋授课“世界冠军级大师”。
一枚属于全家人的金牌
因幼年时期的一次高烧,胡春芳听力永久受损,但她并没有因此失去对生活的热爱。13岁时,胡春芳看着奶奶织毛衣,逐渐对编织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次,她将奶奶丢掉的废毛线积攒起来,模仿奶奶的手法,竟无师自通“入了门”。
16岁毕业之后,胡春芳就在母亲与书本的教导下,开始学习编织。母亲总被她缠着教她各种针法,母亲没“新招”了,她就自己看编织书籍,琢磨各种图案、手法。“第一个作品是件红色的开衫,但织小了,不过真的很有趣。”胡春芳“说”。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三十多年来,除了陪伴家人,胡春芳基本手上都拿着钩针编织的工具,一针一线制作一个个精美的作品。
方鹏飞是胡春芳的儿子。在他的印象中,妈妈的爱总是无声而温暖的。从小,妈妈的陪伴就伴随着手中翻飞的钩针,通过一根根平平无奇的线,在上下穿行的手指间逐渐变成了精美的装饰品。自己也经常伴着妈妈在床头钩针编织的细细声响中逐渐入睡,有时醒来,发现妈妈仍然在练习。
从小到大,他的毛衣都是独一无二的“妈妈牌”,花样比别人多,用料比别人好。今年,方鹏飞又收到了两件新毛衣,不同的是,“现在是世界冠军‘妈妈牌’,哈哈。”方鹏飞十分自豪。
方鹏飞很为胡春芳开心,他也深知妈妈为了这块金牌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常在上班之前看到妈妈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做钩针编织,回来的时候则发现她拿着钩针累到睡着了。
这次参赛的作品小包,每一个都要三四个小时的制作时间,而胡春芳一天就会练习制作四五个。方鹏飞告诉记者,虽然妈妈平时非常淡然,但她赛前集训时一直很紧张。“之前都是在国内比,她总怕自己会不会到国际上出不了成绩,而且她也是憋着一股劲想要证明自己呢!”方鹏飞说。
赛前准备时,胡春芳就深入了解了法国的风土人情,并最终决定以法国的幸运花“铃兰花”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赛场上,由于比赛方提供的线的配色整体比较暗沉,并不是胡春芳日常喜欢的类别,但她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作品。由于准备充分,胡春芳甚至比设想中还另外多编了一些铃兰花,让整体看起来更加精致——这是一只装饰着铃兰花、白蝴蝶的时尚包包,底部则是曼陀罗花朵的样式,更别致的是,将包包花状的盖子拿下展开,就是另一个作品编制袜。这两件各有特色,又能合二为一的作品,让评委赞不绝口。
方鹏飞也见过胡春芳因比赛失利的沮丧。年,在云南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工匠大赛上,胡春芳自己认为发挥正常,却拿到了41名的滑铁卢般的成绩,这给了她一个很大的打击。现场咨询原因,裁判长没有给她明确的答复,而是让她比较一下获奖的作品。她细细端详,反复比较,终于明白自己因为设计缺乏创意而落败。
“所以那之后她就更加全心投入钩针编织里了,并且每次都很注重创意,我和爸爸也是全力支持她!”方鹏飞说。
胡春芳也表示,自己的金牌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更是全家人的光荣。
一份传递了信心的荣誉
此次胡春芳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也给了跟随她学习的学生与朋友们很多信心。
20岁的听障女孩君君(化名)是胡春芳的学生,为迎接老师凯旋,特地带了花束与礼物。君君的妈妈告诉记者,胡春芳的开朗与技艺给了很多人力量,其中也包括君君。“和她一起学习的胡老师的徒弟、织友们不少,大家经常切磋技艺。君君比较内向,但跟随胡老师学习以来,笑容也多了起来,离她服装设计师的梦想也更近一步了。”君君妈妈说。
“我也想和胡老师一样去比赛,为杭州争光!”“我有两个可爱的宝宝,能为他们做毛衣、小玩具,感到特别幸福。”“感觉自己每天生活都充满着期待。”胡春芳的其他学生聊起了自己学习编织后的改变与打算。手语翻译、省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聪儿常在进行手语翻译时,忍不住被她们的乐观开朗感染而笑起来。
聊到以后的打算,胡春芳希望能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想要教更多的人,也想让大家更热爱生活!”胡春芳“说”,“钩针编织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喜悦,自己希望这样的快乐可以传递给更多听障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