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自我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是如何认识
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如何变化的。
自我不是一个普适的、纯粹抽象的东西。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即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他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20世纪30~40年代,人们对信息和反馈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英国统计学家费希尔从古典统计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单位信息量的问题;美国电信工程师香农从通信工程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熵的公式;维纳则从控制的观点研究了有噪声的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并分析了信息的概念,提出了测定信息量的公式和信息的实质问题。
他们几乎同时解决了信息的度量问题。
年,美国通信工程师奈奎斯特发现了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条件,即著名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年,维纳把反馈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把反馈理解为从受控对象的输出中提取一部分信息作为下一步输入,从而对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自我”概念的重新认识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在改进防空武器时发现,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
诺伯特·维纳在这里“控制论者”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自我概念,即从外部获得,通过反馈系统识别出诺伯特·维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武器系统的工程工作中产生的自我描述,根据我们是谁的概念来模拟人工智能,然后在我们与人工智能的接触中来认识我们自己。
当人们谈论抽象的想法时,他们指的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当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通过现在或当时的具体和有形的东西来解决非常广泛的问题时,无论是理论物理学还是哲学,我们如何理解抽象思维。
事实上,最初看起来完全空灵的事物往往是以某个特定的事物为基础的,当人们开始讨论时间、自由、秘密或客观事物时,他们谈论的是具体的事情和行为。
围绕着你可能认为的技术广泛组织起来,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