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北语高教研究贾烈英惊鸿一瞥话学术我

发布时间:2020/9/24 16:02:05   点击数: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jc/

惊鸿一瞥话学术

——我与北语同学们的知识人生

贾烈英

摘要研究生导师是一个让人敬畏的称号。如何做好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与导师的知识谱系相关,与师生的个性、缘分也密不可分。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个相互建构、相得益彰的过程。指导好学生需要方法创新,也需要学术大环境的滋养与哺育,宽容、对话与争鸣是学术健康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知识谱系;指导;创新;前景

年,我在北语开始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年又有了国际政治专业的研究生。一路走来,毕业的学生已近十届,回想起来,既有甜蜜,也有愧疚,但更多的是期盼,期盼着研究生有学术的助力,过上正常的生活,不断传来好消息,在人生的舞台上越飞越高。

一、我的知识谱系

要带研究生,首先要问我能给学生们传授什么?回想过去受教育的日子,自己的学士和硕士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获得,虽然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时光都已久远,但所受的素质教育还是给自己的兴趣、见识和人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我对知识如饥似渴,但阅读的更多是非专业的书籍,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武术、气功、医学通俗读物,读书更多的是凭本能,而非方法论的自觉。对知识的追求,常常带有几分虚荣,并以此打发无聊,我今都记得拉着行李箱去购买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经典系列名著的场景。

年,随李铁城老师去美国访学。在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中国驻联合国使团的一系列参观走访,感觉到了专业知识的匮乏,尤其是美国大学教师全具有博士学位的事实给自己很大的震动。于是暗暗下决心,我要读博士,要当一个基辛格博士那样的博士。

年,读博的愿望如愿以偿,9月份,我满怀激动走进外交学院,成为秦亚青先生的弟子,至今想来都庆幸上天的眷顾。先生是英语同传出身,后来去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为了挤时间读书,常常鸡肉炖土豆弄一锅,吃一个礼拜。他身上弥散着迷人的气质,被学生们赞誉为一张嘴就具有半个盛唐气象。

先生是谦谦君子,说话办事举重若轻。三年的熏陶,系统的理论、方法习得、艺术的品鉴、建构主义的人格重塑、同门的相互鼓励与关爱,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了动力,艰涩的科学哲学原著居然也能也能读得津津有味,懂得了包容、开放、创新与合作的重要。同时深感学问传承与知识谱系之重要,也正应了那句古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有限的身力心力与无涯学海的矛盾始终存在。如何调节疲惫的身心,以获得学识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人生的挑战。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是探索健康之道,为此涉猎了很多武术气功,这种探秘一直持续至今,对克服智力与体力的瓶颈很有帮助,后来自己也常把这些心得推荐给身边的同事与学生们。

二、我的学生们

从年来北语工作已过31年,带研究生有10个年头。之前也常常与别的导师交流带学生之道,但回想起来,每个人的经验常常无法简单复制。这其中,与导师、学生的性格、知识结构、偏好、生存状况分不开,也就是说,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还有一些机缘和运气,有的时候,学生在很多方面是自己的导师。

研究生指导是一门科学,是说三年的培养,需要在生涯规划、课程安排、上课笔记、读书报告、课堂汇报、规范论文的写作、课题申报、参加会议方面都要点拨鼓励。从三年的时间规划来讲,大概是第一年忙课程,第二年忙考博或者实习,第三年忙论文和工作。等学生答辩顺利结束,求职也有了音信,合格的产品出场了,老师的心才暂时放到肚子里。

研究生指导也是一门艺术。师生互动,不是像机器人之间,完全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每个人都出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带着不同的习性和价值观在北语相遇。师生是平等的主体,我更欣赏苏格拉底对他自己的定位,即知识的助产婆,而不是中国传统中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正因为我们生来带有文化的胎记,所以跨文化交流始终存在着很多想不到,有惊喜、有郁闷和无奈。

学生中,有的因各种变故,情绪处在剧烈波动中;有的面临选择的烦恼,有对新鲜事物的恐惧或跃跃欲试;外国学生有语言障碍、风俗的不适应,甚至“文明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和研究方法所能解决的,需要的是释放、宣泄、谈心、开心与放下,需要爱与被爱;对人类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实验,是理性生活正常进行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并不限于学校,它或许是人生永远的陪伴。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学生也会见证老师的软弱、迷茫和苦楚,他们的开导和鼓励是师生缘分的见证与回报,互为师生也许更为准确。把精神与心的力量如何发挥到极致是教育的使命。基于此,成立一个心社,大家随时可以方便的交流,是我盼望的一件事情。

三、我们为什么需要创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一个缺乏创新力的民族早晚会被剥夺球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呢?创新与标新立异一样吗?

(一)创新需求的动力源泉

年,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和世界文明的竞争加剧,权力政治、国家中心论和民族主义回潮。国内经济受到世界主要经济经济体增速放缓的影响,进入新常态。在中央权威提高,反腐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股灾发生,上怒下怨。面临房地产库存严重,金融失序、人民币贬值和巨大的就业需求,不创新不足以改善民生,不创新不足以巩固执政基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

从更深层次看,创新需求源于下面几个方面的驱动:

1.人性。人性有喜新厌旧的特性,人有好奇心,人有人生规划和对现有自己的超越需求。对于物质有新需求,对于精神消费有新需求,对于身份也有新需求,比如说当上了新郎新娘、新官新皇帝,乔迁新居,添丁加口,毕业、典礼、开业,人们总要大大的庆祝一番,因为这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生活长期没有变化,人们会觉得乏味和厌倦。追求变化,是人性的本质,也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源泉。

2.共产党人的先进属性。共产党人是社会中的先进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意味着共产党人要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引领大家不断追求新目标,走进新境界,否则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将不复存在。

3.市场经济逐利性。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通过不断创新,最大程度的刺激和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并以此配置各种资源。当今世界贸易组织有个成员,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中国现在是世界贸易的引擎,当然要走在创新的前列,否则中国的产品将没有市场。

4.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利益调整。当今随着“互联网‘十’”的助力,全球互联互通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人们的命运和利益深度相互依存,中国崛起、美国护霸、欧洲复苏、日本争常、俄罗斯逆袭都围绕着自己的国家利益展开复杂互动,蝴蝶效应日益明显,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必须走一步,看三步,在创新的基础上谋划大战略,否则将眼睁睁的滑入修昔底德陷阱,大国政治的悲剧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二)创新的含义、种类与原则

1.创新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有很多概念的含义,与创新的含义相重叠,比如维新、更新、革新、改革、改变、革命等,但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去甚远。

2.创新的类别。创新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好的。比如有形式创新与本质创新;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特殊性创新与普遍性创新性、文明性创新与野蛮性创新,因为创新总是与一定的时空、文化背景相连,有新瓶装旧酒,也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3.创新的实践。国内外创新的实践可谓层出不穷,商鞅变法、文艺复兴、阿Q挑落几片瓦片与被迫剪辫子、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新中国、新宪法、汉语拼音方案、三面红旗、破旧立新、四有新人、更改校名、怪胎伊斯兰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创新领域、创新主体和创新的过程结果差别很大,需要做仔细研究。

4.创新的代价。创新是有代价的,即使是带来好的社会效果的商鞅变法,最后导致了创新者本人的悲剧式结局─五马分尸。就不说那些带有非理性色彩的创新试验了,比如中国的大跃进、苏联的新思维、过度投机的金融衍生品、各种形式的乌托邦以及疯狂的法西斯独裁模式。创新并不总是和平的,战争可以说是创新的极端形态,如一战、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和世界的模样。核武器的出现以及核战争的阴霾,克隆人和克隆器官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更是拷问着科学家的道德良心以及创新的伦理意义。

5.创新的原则。鉴于创新的巨大风险,我们应该思考创新应遵循的原则,我们主张审慎的实验,反对置人类命运于不顾的狂热的工程。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更是去世的、活着的和即将出生的三位一体的历史存在。我们欣赏下面的原则:

(1)先有充分的思想解放,后有百家争鸣式的多元创新。

(2)创新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是不可分的。

(3)创新与实事求是不可分离。要思考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复兴),与现实的关系(可操作性),与未来的关系(可持续性)。

(4)我们反对经验主义和故步自封,赞同创新才会带来自信,但创新的参照系是全球,“三个自信”的参照系也应该是全球视野。理论、道路和制度间的关系需要做科学的研究。

(5)培植宽容、和解的土壤,提供创新的制度保障。

(三)创新的路径与微观载体

创新从理念到方案再到实施,路径是什么?主体是谁?结合中国的现状,可以从体制内和体制外找寻不同的路径和主体。组织的优势明显,但个人的威力亦不可小觑。

各种现存组织网络:比如党政军人大政协五大班子,及其他们的基层组织,各种人民团体、事业单位,都有待激活,尤其是党的网络,其巨大的能量远未发挥出来,想想过去我党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企攻坚战;一国两制收回港澳;新型大国外交,如果没有这些大手笔的创新,吃饱饭,自强于世界之林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中纪委领衔重拳反腐,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新希望。我们的基层支部很多处于瘫痪状态,他们的积极性远远没有调动起来,想象各种宗教的基层组织是怎么开展活动的,其拥有的资金之雄厚和空间之广阔令我们汗颜和警醒。

另外,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知识分子的功能就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创新是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而现在知识分子普遍感觉活得太累,束缚太多,形形色色的表格和报销就耗去了太多的精力,由于压力过大和身体长期的亚健康,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缩短,过劳死现象时有发生。

形形色色的公司天生就是创新的主力军,尤其是民营中小公司,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激励措施,简政放权,减税减负,藏智于民,藏富于民,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血汗钱,要命的股灾不要再发生。

新的组织系统:各种跨界的联合体,跨国、跨学科、跨行业的自组织,实体的,或虚拟的,各种NGO,在守法的前提下,动起来,开展文明的对话,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防止狂妄自大、拯救世界的冒险主义。创新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多极化世界和共同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鼓励更多的个人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全球范围的调查研究和大脑风暴,营造一个丰富多元的创新环境。创新最微观的载体是个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是创新的源泉,我们无法想象让一个舞蹈艺术家带着镣铐跳舞,让一群奴隶去从事创新活动。个人的眼界和素质的提高,会给创新注入用之不竭的动力。过去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理性的知识才是力量。我们应该用民主和科学武装起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接受启蒙教育,具有质疑性思维,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那时的中国,必然开启一个创新世纪,中华民族将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和持久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我的未来图景

圣人孔子曾经渴望过一个师生同游的场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柏拉图学院的开放与对数学的重视,塔尔寺里僧人围绕经典真义的舌战都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在当今喧嚣和碎片化的时代,如何更好的育人?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方面离不开大环境的改善。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校园、一流的学生。这三者是如何合理的配置在一起呢?需要时间,需要资源,更需要正确的办学理念。

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传播知识,创造新知识,而知识活动最需要的是一个自由放松的心灵。获得诺贝尔奖的很多大学教师,常年过着平庸甚至病态的生活,同事和单位宽容了他们,导致了他们最后的辉煌。目前时间越来越稀缺,互动越来越多,时间去哪里了?闲暇之余的深度思考成为了奢侈。

另一方面,要让喜爱学术的人做学术,做学术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大学应有更多的自主权,有更多的包容性,给教师松绑,他们将给社会更多的回报与贡献。而教育的产业化与过于行政化,将破坏大学的生态,给真正的学术带来不应有的压力与挑战。

我们要读书。我也呼吁大家抓紧读书,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我们要学习犹太人,嗜书如命,爱书爱到骨子里,让书籍陪伴生命的一生,教师爱书,带头敬畏学问,研习知识,才能做好学问,带好学生。

(选自《北语高教研究》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包括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版《列国志》与《国际组织志》联合编委会委员,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华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客座教授。当前的研究领域有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国情。主要成果包括《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将出);《新时代的全球格局与人类命运》时事出版社,年;《构建和平—从欧洲协调到联合国》,时事出版社,年;撰写国际关系相关论文数十篇,发表在《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刊物上。

内容来源

《北语高教研究》

欢迎来稿:gaojiao

blcu.edu.cn

出品单位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

王隽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1976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