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之前,听李敖有一次扯淡,说了一句特别有趣的话,小的时候比的是近远,长大了比的是长短,年老的时候比的是硬软。当时觉得特别好玩,就记住了。
后来,渐渐年龄大了,我发现这不是一个好玩的事,这是人生的一个大道理。
人生其实分成几个大的阶段,我真正懂了人生是分几个大阶段,实际上是从论文选题这么一事,让我突然意识到,人生是应该分成若干场的。我目前的体会,是分三场比较合适。
90年代,我的一个哥们儿在美国做论文,问导师应该选一个什么题目。他的导师就说,最好是论文做完以后,毕业工作的头六年,基本上这论文够你吃的。换句话说,你得通过这个论文,整一个终身任期的教职。否则,这个论文就只达到了毕业的目的,没有达到后面的目的。
后来我也听了很多学生讨论怎么选择论文题目,也听了老师怎么帮助学生选论文题目,见识得多了,就发现人选论文是个小事,人生做一个规划、收益得更长远,是一大事。
由此,我们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35岁之前是一场,35岁到65岁是一场,65岁之后是一场。第一场其实很简单,就是考大学,读大学,找工作,踏踏实实给人当兵。
7岁上学,上半场开始。一切在中国其实都围绕着一个目标,高考。最后,高考的分数高低,选的是什么专业,大学读的如何,最后是读研究生,然后进入工作。大概,最迟25岁这些事儿就都干完了。而且,能有一个了断,就是时高时低,一目了然。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一翻学历,其实它挺说事的,就是你上半场玩的怎么样。上半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坐标是固定的,坐标系是由社会早就定好的,而且既定目标大家也都一样,这社会都定好了。你的任务就是怎么样最有效率地达到这个目标。这上半场所有的收益,其实从更广义来讲,最多受益十年。也就是说,你撑到35岁、40岁就到头了。
人生的第二场从35岁开始。
因为,我们知道,30多岁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的人生变得没有坐标系了。它不像高考,高考的坐标系是非常清晰的,就是考分。人生到了中场的时候,你进入到工作的状态里面,你突然发现社会运转的逻辑,不是学习考试这么简单。你整个飞行的姿态全都发生变化,才能有戏。所以,自己要形成自己的定位,而且要把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坐标系里设计得非常好,而且你要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好多事情都跟第一阶段不一样了。
学习,不再是书本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而是变成特别有针对性的技能学习。每天要练习跟人打交道的本领,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事,在不同的情境下,要学会以不同的方法处理。磨炼很多人的耐性和耐力。然后,你需要在观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领悟力。这个过程,一切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主,没有人给你做主,没有人说什么时候考试,什么时候答什么样的题。一切都是自己努力。
这个就是边学习,边收益。收益期可以从40岁延续到65岁退休。目前,如果你当了部长,就65岁退。如果没当部长,就60岁退。反正你将来有一天早晚能当部长,大家现在延迟退休,都65岁才退。
和前一阶段不同,这一阶段,没有特定的方向。搞不好,就随波逐流。看上去好像是沿着方向走,其实你可能是迷失的。
60岁或者65岁之后应该是第三场,但是我现在没本钱、也没资格谈这事,但我通过一些老爷子们回顾他们的往事,渐渐觉得,第三场也是蛮有学问的。可惜现在没本事跟大家交流。
从观察上看,我觉得从50岁开始,就是为第三场做准备了。因为,大概齐到50岁,你也知道自己那点本事了。能吃几碗饭,能干什么事,这辈子干了什么事,如果还有什么事,你40岁没干成,那50岁就甭琢磨了,你肯定干不成。孩子们也逐渐大了,把大人们撇下来。要迎接好退休了。
那这个时候,调整心态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你心态调整不好,好多人一退休,整个心理崩溃了,这就不行了。
我之所以开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