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故事疗愈人生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2

发布时间:2021/1/16 1:22:45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a_5727229.html

我们来讲第一部分,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呢,大家觉得有什么疑问的时候,可以记下来,我们后面有答疑的部分,我会帮助大家进一步的解释。我们先讲《极简心理学史》,大家可能会说,有必要吗?我们都学心理学,学过普通心理学,学过心理学史,有必要讲吗?我跟你讲啊,每个人讲“史”都会有自己的视角,讲这个它的“简史”是为了讲后面的内容,所以你会听到不一样的《极简心理学史》。

其实,在西方心理学,首先大家有个基本的概念啊,在我们国家讲心理学,大家有个基本的定位,心理学对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之前我们没有这个学科。那么,我先从它的源头开始讲,就讲西方心理学,大家知道西方心理学发展起来的源动力是什么吗?西方心理学也是个新型的学科,它只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它怎么发展起来的,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长时间以来都有个有无心理学必要的这样一个争论,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学科叫心理学,因为从伽利略开始,这个学界都有个基本的定位,就是心理学是无法成为一个科学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心的复杂无法计算,无法数学化。因为无法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所以呢它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可是呢,就有人不服气,大家可能听说过,有个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特,他呢就主张用一些生物学的量,一些物理学的量来隐喻比拟心理学的量,我们用主观报告的方式去表达我们对某个事情的感受,那么这个感受可以抽象为一些量。那么这样一来好像是在间接测量我们的一些心理,比如说疼,热,多少温度你的感受是什么,它无法直接测到你的感受是什么,但是你可以报告某个温度的时候,你的感受是疼,痒,温,或者什么。然后呢,它好像用这个方式来测度。再一个呢就是关于反应时,问你个问题,然后你去运用大脑里面去运算这个大约多少时间,或者呈现一个图片,你对这个图片做反应,然后做出反应时的测量。然后用这种方法来测度。

好了,这样呢,大家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个心理学的学科好像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量化而诞生的。而这点呢,其实在心理学整个的发展史里面,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个人的话,就是它潜意识里面的第一诉求。怎么讲呢?

就是心理学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向其他学科证明自己有多么科学。科学到一点人味都没有。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们获取了某个现象的数据之后,我们不再给那个研究对象说话的机会。比如说,大家听说过SAS、SDS这样的量表吗?我们用这个测度一个人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的一个量表,你去回答他的那些问题,算出一些分数,那些分数假定是均质的。我们学过数学可能知道,两个自然数相加,1+1=2,这里面基本的要求就是1和1指的是一个东西,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必须是一个物品,同质的它才能运算。一个苹果加一个梨,你就没有结果。那如果你要得一个二怎么办呢?你需要像哥德尔讲的,你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抽象程度高于这两个的,就是水果,两个水果,如果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茄子,你就没有招了,你就没有办法了。但是心理学家不管这个,那大家都叫隐喻,那这个就是均质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同样都被报告抑郁,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抑郁差别是非常大的,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抑郁背后的故事差别也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量表里面的那些问题,它所指向的事件都不是一个,换句话说,那些数值是不能加的,它只能有这样的抑郁,那样的抑郁摆在那里,就好比拿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茄子,一个汽车,这么摆在那里,没有办法相加。不管,那如果不能加的话显得很不科学。不管!那怎么办呢?统计学的一个方法,抽象的一个似乎可以加的一个状态。所以这是一个比喻,原本是个比喻,慢慢的就变成一个基本的实践。所以你会看到我们在心理学的实践层面会有大量的量表,各种各样的量表。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正常的,然后拿这个量表测量一下,你会发现自己快疯了。这个时候不会怀疑量表,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快疯了。

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很奇怪,我都快疯了,我为什么还觉得真的高兴,是不是躁狂的状态。就是你在使用那个尺度的时候,你对那个尺度怎么来的不加反思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科学主义者,而不是科学家。就是我们过于迷信这个东西。

好了,我们都知道心理学这个学科啊,在西方有个说法,叫心理学只有短暂的历史,但是拥有悠久的过去。悠久的过去,就是指到底要不要有心理学的这个争论。整个思想史源头上,其实一直到古希腊那个时期的文本上,都会看到关于人心啊等一系列的现象。像苏格拉底,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讲过关于灵魂的一些东西,一些关于心理的东西,但是神奇的是这些东西现代心理学基本上都过滤掉了,尤其你看普通心理学里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基本都是属于断根的心理学,很神奇吧?心理学的原文叫psychology,可是呢,在心理学这个圈子里边如果要做到政治上正确的话,不要提心灵这个词。

身心灵被心理学貶为边缘化的一个心理学。是不是这样的?你不要提灵魂,灵魂显得很不科学,所以在心理学的发展史里面一直在有意无意的证明自己是物理学。在美国有个心理学史学家叫尼黒,有一天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他醒来后心理学没了。研究生理心理学的人回到了生理学系。研究医学心理学的人回到了医学系。反正各自拆了剩不下什么东西。所以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发展史上就有这么一个风险。那就是断根的发展方式。但是呢,这个心理学传到中国来。发生了一个更加有意思的这样一个转变。

在西方啊,艾宾浩斯讲心理学有个短暂的历史,但是有个悠久的过去。但是呢,在中国刚好相反。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中国心理学只有短暂的过去,但是有悠久的历史。”当然这句话是加引号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心理学引入中国的非常早,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有个非常很有名的校长叫蔡元培。蔡元培是冯特的学生。冯特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之父。这意味着蔡元培回到中国来工作就把心理学最原初的一些基本的研究就带到了中国来。所以说中国心理学如果说他的学科历史的话他一点都不短,西方心理学有多长时间我们就有多长。大家听说过朱光潜吗?朱光潜也是学心理学的,朱光潜担心学心理学回国找不到工作。换了个工作学了美学还不如心理学好找工作。学了美学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之前写过一个代表作,大家可能不知道叫审美心理学。而里面讲的心理学的部分远远大于美学的部分,因为他专业就是心理学。像这样的人物在民国的时候有不少人。

这些人了不起。怎么了不起呢?因为他是带着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学西方心理学的。我再讲一个人,这个人大家更加的熟悉,这就是梁漱溟。大家听说过梁漱溟先生吗?梁漱溟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人心与人生》。这本书是他一生思想的盖棺定论。他说看了这本书,别的书就不用看了。他说他的一生走过很多弯路都写到别的书里面了。就最后这本书他是满意的。所以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你找来看看他的序。他在序言里面明确的表达了他对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态度。他真的花了很多的心思去学习当时的西方心理学。大家在普通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上读到的很多思想他都读过。他写了一个特别特别严肃而深刻的批判。

他说心理学在中国要有大发展,必须要对西方心理学重新来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他完全不认同他们那些人的观点。然后呢,他说怎么样重新来过呢?他说有待以后的人呢,外语好的人呢,好好读一读他的原文。看看他的心理学的研究,他的心理学文化背景是什么?防止他们把那些文化背景当中的那些常识设为普遍的常识来取代中国文化当中的这些心态的东西。他说我为什么要治心理学?我本无意治心理学。可是我要讲儒学,他要讲儒家的思想。要讲佛学,好像在现在这个时代绕不过心理学。你没有办法绕过这些学科去谈这些东西。他讲,对现代的人受教育的人要讲清楚孔子的伦理,必须搞清楚孔子的心态。你要能讲孔学的心理学才能够讲孔学的伦理学。那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对我们心理学学生、专家是非常有启发的。

中央政府鼓励我们要有4个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可以加一个学术思想的自信。因为种种原因呢,我们民国有很多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有断层。我们看不到,我们能够延续下来之后我们完全有这种文化思想的自信。经历了这个断层之后,我们对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亦步亦趋的,但是之前不是这样的,之前我们是带着审视和反思,并不完全相信的。大家记住啊,做学问这个东西啊没有反思,没有审视,就只有学习,没有研究。我说清楚了吗?你看一个人的思想你丝毫不反思,你只是在学习。那是学生的心态。学习阶段可以这样,但是研究和实践阶段绝对不可以这样。

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你在学习一个学派的知识的话,要放空自己努力的了解,但是你把它看完了以后,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批判和反思,否则的话你永远无法创新。那我们今天的心理学实践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再给大家讲另外一个例子,大家听说过梁启超吗?梁启超先生很有意思,他的学问非常开阔,各个领域他都有涉猎。首先他是个国学大师,但是他对政治啊,法律啊,心理学啊,等等这些都有涉猎。他实际是中国佛教心理学的奠基人,我现在讲的重点不是这个。我现在讲的这个重点是他曾经应邀到中华心理会,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他曾经有过一个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什么呢?佛教心理学。我们现在心理学协会啊,你想讲个佛教心理学那应该放在文化心理学的分支里面。因为我们有个成熟的分支。文化心理学就会被边缘化,他不会成为一个基础的学科。我说清楚了吗?所以这样一来呢,我们要基于中国文化,对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一个反思就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呢,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先讲一下这个极简心理学史。在我们中国,我们不缺乏这个学科的历史。但是我们非常缺乏中国文化对这个学科的批判和反思。这个批判的精神就会倒向后现代心理学。

好了,那接下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背景当中是如何衍生出后现代这种态度来的。大家注意啊,我讲的这个像是讲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其实不是,我讲的是国际范围内那种常模化的反思对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罢了。其实啊,西方心理学长时间用科学主义的话语去证明自己身份的这种态度。西方心理学也存在着另一条线索,也一直在反思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这条线索在哪里呢?主要在德国,法国这样的非英美语言哲学笼罩下的那种心理学。但是我们国家呢,基本上在复制英美文化当中的那种心理学所以我们很少看到。那么你去看道德哲学、现象学,包括语言哲学,批判哲学这些反思,你会发现我们通常奉为神明的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是有不同的声音的。那这种反思它主要指向什么呢?主要指向的就是那种简化论的心理学。大家知道科学研究有个特征,复杂的现象简化了研究,因为复杂的现象没办法研究,这个叫还原论。那么西方心理学的观点呢,就是反思这个东西,我们把复杂的人心的现象简化成可研究与心理学原本的样子不一样的那个东西去研究。那么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你研究的还是心理学吗?比如说大家知道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疗法,认知心理学等等对不对?我们就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是典型的简化论的思路。他把你怎么想的不研究,我就看你怎么做的就行了。那如果有人说我就坐在这儿发呆呢?我坐在这里发呆做白日梦动都不动,行不行?你怎么研究我的内心?华生说可以,怎么研究呢?你虽然不动,但是你的心不能不动,你的心动的时候呢?你就会有内隐的行为,你的喉头肌肉就会变化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你的内隐语言。他这个答案出来以后啊,心理学界大跌眼镜。大家说你这还是心理学吗?甚至有人批判他说你这个是没有心理学的心理学。那个华生就说你这么说也不要紧,反正它很科学。那我就没有了咋滴?我觉着我这叫行为科学不叫心理学,所以他就改成行为科学,行为学研究。

我们心理学家就这么变态的证明自己是科学的。好了,告诉大家一个最新的一个报道,MIT的科学家通过记录你喉头肌肉的紧张,制作出一个传感器,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厉害到你在那里想下课去吃点什么呢?你的脑海里就会去浮现出一个答案,吃点麻辣烫吧。他给你算出来,他可以给你记录你的肌肉的变化,通过骨传导进入大数据的运算告诉你附近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你去超市里面看一样东西,你在想这几样东西是多少钱呢?你就会听到一个声音多少钱?厉害吧。他们说这个叫读心机。确实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一个研究。那么这个是我刚才讲的那个心理学可以运用到的一个极致。到什么程度呢?到你基本上可以不用说话,机器就可以读出你内心世界的这个内容来。其实他的研究思路就是这样的。好啦,他把一个人的心理学做到了极致。但是它没有触及关系,因为关系太复杂了。当然了,他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他那个解读解码的体系是英语的。

把这个工具带到中国人身上可能会复杂一点。因为中国人的语言比较复杂,它不是那种线性的逻辑。不管怎么样呢,他是有这种可能性的。一个人的心理学有个极坏的引导方向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你个人的自我实现。大家听说过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是吧?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个要害,这里面有一个文化殖民的问题。大家知道啊,这个西方文化相当多的个人主义的成分。他有个基本的假设,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的心理学家经常会说你照顾好自己就好了,你不要去管别人,你自己幸福了这个世界就好了。如果你最近不快乐的话,你可能是过度卷入了别人的关系。你最好建立一个边界,不要管你爸妈的死活,不要管你孩子的死活,不要管你老公的死活,不要管你邻居的死活。你活着这个世界就美好了。可能吗?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性的是不是?你过得好,看着你儿子在那里吃糠咽菜的,你吃得下去吗?你根本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呢,竟然相信这种心理学。就说呢,老师,我最近有点这个边界不清,老关心别人的事情。我跟大家讲,心理咨询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都是文化现象,而不是心理学现象。

就是当你的来访者向你讲一个事情的时候,他讲的那个事情在别的文化里面根本不存在,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存在,但是你用的是别的文化理解体系来给他干预。这就有点麻烦,比如说我们今天一提到原生家庭,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会联想到父母做的不好,然后就联系到自己做的怎么样?为了规避父母给自己造成的创伤,努力朝着好的方向去做,结果发现自己怎么也做不好。因为这里面有两个流派的冲突。一种呢,是原生家庭的创伤会导致你成年后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另一个理论就是你永远做不成一个完美的母亲。就是差不多好就行了。但是呢,这个差不多好是多少呢?没有人知道。所以这就尴尬了,所以我们有很多学心理学的人,学了心理学以后不敢说自己的孩子,唯恐不是差不多是差多了。唯恐差太多了,这就有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学心理学是要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那些指导我们的心理学是怎么来的?哪里来的?再一个的话呢我们用的时候才能本地化的使用,或者外地化的使用,我给大家讲个例子。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心理咨询师做咨询的有个时间设置是50分钟。收一个小时的钱收一次。你不要奇怪,咨询师的时间就是这样。咨询师的时间就是50分钟一次,收一个小时的钱。大家不去反思一下嘛,为什么是50分钟呀?我告诉大家50分钟一次,这个时间呢,是弗洛伊德定的。有个记者像我一样,像个小孩子一样质疑他。请问弗洛伊德先生啊,为什么每次都是50分钟啊?弗洛伊德愣了一下,抽了一口雪茄,很严肃的跟他说:50分钟是我跟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小空间里能够忍受的极致。所以50分钟是他个人的忍受的极致,是高度个体化的。并没有说非这样不可的。换句话说,如果你可以忍的时间长一点,你也可以做一个小时。但是弗洛伊德没有这么说,他的徒子徒孙们就不让这么说了。如果你要超时,他们说要分析。你喜欢你的来访者吗?究竟发生了什么?愿意你为她超时?弗洛伊德好像也没这么说吧,但是弗洛伊德他已经死了。所以说有很多伦理或者设置当中的一些毫不反思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东西是经不住思考的。是有问题的。

所以有一个人,结构主义分析师拉康,拉康把时间设为是弹性的,在他那个时代是有革命性的。这样别人就觉得你这样是打破设置。这种政治上正确对他来说压力非常大。你知不知道拉康建立了法国精神分析学会,他被这个协会给开除了。相当于你建立了一个协会,你是这个协会的主席,但是大家把你给开除了,这会是啥感觉?非常奇怪的。当我们不去反思,那么这个创造性的思想就会变成思想进步的桎梏。就这样。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些心理学理念的时候,不要再像之前在学习阶段那样,唯英美文化是从,引用他们的理论来证明我们是对的还是错的。

我来给大家讲一个笑话,你们听说过俄狄浦斯情节吗?俄狄浦斯情结现在被当做一个事实来看,怎么讲呢?好像就是如果,你在青春期没有造反呀,没有跟你爸妈逗呀,你就没有经过青春期。有的人来做咨询他都觉得很惭愧,他说老师我都没有经历过青春期。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没有逆反过。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青春期必须得逆反一次的这样的一个要求。如果你没有逆反,说明你没有长大,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想我们不但看过,有很多同行都可能觉得肯定是这样的。其实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读一读弗洛伊德是怎么讲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是一个文学意味很浓的一个人。他写科学论文写的都很有文学色彩。所以在德国有一个奖呢,叫弗洛伊德奖。奖给那些把学术论文写的很有美感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他很能编。所以他很多的观点不是基于他的临床观察来的,而是他读过的小说来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来自于他读的小说,知道吗?所以他把它当做比喻来比喻当时他观察到的一些欧洲社会的现象。欧洲社会的那个继承体系非常苛刻,叫长子继承制。如果长子不处理好这个关系呢,要么就被别人继承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呢,他是有这个张力的。好了,那这个东西在中国有没有呢?我们现在都不怎么反思。实际上呢,在弗洛伊德的这个观念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呢,就有人翻译了俄狄浦斯情节这个东西。在中华心理学会上这个报纸上发表出来。然后呢,这个人还写信给弗洛伊德,跟他有一些信件的交流。弗洛伊德给他回信,问他在亚洲人身上你们也真的发现有俄狄浦斯情结吗?你注意哦,弗洛伊德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啊,他没有假定他这个是一个普世的观点。然后呢,这个问题问出来以后呢,很多亚洲学者说搞什么鬼欺负我们是不是?我们当然有这个。所以各种研究证明我们有病。所以非常奇怪的,我们当时的那种战乱,平庸文化的低自尊状态,使我们但凡人家说我们没有的,我们就证明自己是有的。你都不去看看那个证明的是好的还是坏的。弗洛伊德那个话呀,它是一个中性的话。他在想提醒我们的学者,你们小心一点哦,是我想出来的并不一定靠谱啊。你们要在中国文化里面做一点研究,然后再看究竟是不是这样的。经过一代学者的努力,我们终于相信我们确实有,而且不能没有。

这就很尴尬,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有没有学过中医的。我是中医大学毕业的,中医院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医院校的老师啊,他比较信奉“都有”主义。什么叫都有主义呢,就是凡是西医有的我们都有。西医没有的我们也有。西医有我们现在没有的,我们将来会有的。非常奇怪的,西医刚提出一个新的理论,黄帝内经讲了,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你们怎么不早提呢?尤其是我们屠呦呦女士拿了这个诺贝尔奖以后。有些人就说,那西医都不能治病,那你看我们一个青蒿素能解决这么多问题。屠呦呦,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出来的。这个研究的方法就是实验室的研究方法。中医不那么干的。当然了,前提是屠呦呦,很厉害,她读那个经典读得非常细。以前的西医的这个实验室研究用萃取法,弄这个青蒿素弄不出来,因为一热它就分解了。他这个研究里面有一句话讲冰水,他要用这个凉水来。才决定用凉水来,结果成功了。其实那古人他有这些技能也确实有些时候他很好。可是呢,有些东西西医他是有毛病的。我们也说我们也有,这就傻了。佛教里面有句说法叫依他所起性。如果我们的心理学研究是依西方心理学研究而起的。反靠着这么来做的,那我们是做不出东方心理学的。

所以呀,我今天要讲的最核心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怎么把心理学真的在中国这个土地上,如何把它用好用正去维护我们中华文化当中这些心学的传统。或者说,是孟子以来的这些心学的传统。

第1个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反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05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