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经典赏析优秀论文浅析红楼梦中
[摘要]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命运、以及处世原则,这也从侧面说明着他们人生境界的不同,本文将贾母贾政与众人、贾母与刘姥姥、宝黛与众人的人生境界差别简要分析、进行综合,再结合中国的哲学文化历史,来分析其对当今社会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生境界;对比;哲学意义
1引言清代得舆的《京都竹枝词》中《竹枝词其一》曾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样的诗句,《红楼梦》更是我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走进《红楼梦》,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个贵族门户的兴衰故事在我们面前上演,与其将《红楼梦》当作名著来看,不如将其当做历史、当做生活,将自己置于那书中人间去细细体味。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则必有不少不同的性情、处世态度、人生境界的对比,细细比对分析来,则可略知人之境界的高低,亦可在书中领略些许中国的艺术精神以及人生哲学。
2浅析人物境界之差别2.1觉旁人不觉处——贾母、贾政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写贾珍回贾母所拈得的戏处,说起《满床笏》①时,贾母言:“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在听完第三本是《南柯梦》②后,更是“听了便不言语”。在贾母这年事已高,阅历无数的人看来,《白蛇记》③所寓贾府之兴始,《满床笏》所寓贾府之兴盛,而《南柯梦》正是寓意贾府的没落,不免有这些反应。
在《红楼梦》中,前人已研究无数的谶语显然在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先有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看到的各色女子的判词,此所谓“诗谶”,后有第六十三回中占花名儿处的“花签词”,还有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政所猜灯谜所引出的“谜谶”,都采用了这一手法。再细看这二十二回中,在贾政想到谜底皆有不祥之意,而唯一有限之物竟是宝钗这小小之人所作的后,便“愈觉烦躁,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④出谜者或无意,而听者却有心。贾政正是联想到那些谜底的隐喻之意,方陷入悲戚之中。
贾母和贾政皆系上了年纪又颇具阅历之人,在他们眼中,旁人无心的一句话或是旁人不甚觉察出的细小事物,都可能引发他们心中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便是贾母此类人与旁人的差别之处。
2.2两个阶级,两个世界——贾母、刘姥姥《红楼梦》开篇不久便在第六回中写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初步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下层农民形象,而后更是在第三十九回中写到刘姥姥与贾母谈话的情形:“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诸如此情形,刘姥姥身在乡野,虽有着乡野间的乐趣,却总逃不出对物质的渴望。
而贾母不同,从贾母的日常娱乐,诸如猜谜、击鼓传花、赏月等,更多的是在物质安稳之外所追求的那份精神上的慰藉。而且,贾母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而是有内涵、有意义的娱乐。如在第五十四回中写到贾母掰慌:“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邹掉了下巴的话。⑤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可知,贾母是不大喜好这样的俗台本的,而后更有:“‘叫芳官唱一出《寻梦》⑥,只提琴⑦,与管萧合,笙笛一概不用⑧。’文官笑道:“这也是的,我们的戏自然不能入姨太太和亲家太太姑娘们的眼,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⑨,再听一个喉咙罢了。’”贾母对戏的态度,更从侧面说明了她的精神追求。
而刘姥姥对于物质的追求,和贾母的精神追求,对比之下,竟有《围城》中写慎明和苏小姐关于婚姻的看法时的那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之意。
2.3目光所至,万物有情——宝黛在《红楼梦》的描写中,宝玉曾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这样的说法,认为女儿最是干净清澈的,而总是自称为浊物,如在第十九回中所说的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还有第二十八回中对其描写道:“‘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得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这段对黛玉的话,说明了宝玉心中黛玉的位置和之于他的意义,在他眼中,女孩是单纯的、可爱的、有情的,应是被悉心呵护的,而不似男人混为浊物。
但其虽身为男儿,却又有着女儿般的心性,在二十二回宝钗念与他《寄生草》⑩后,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更是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在于史湘云和林黛玉两处受气时,便提笔立占一偈,更有宝钗之后所言:“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也更能说明宝玉的心思细密,心性通透。
整体来说《红楼梦》的基调大致为先盛后衰,而就在贾府慢慢呈下坡之势时,宝玉不免也心生悲戚起来,在第七十八回中,如此形容:“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面对昔日身边人的离去,观望着园中大有落寞离人之势,贾宝玉的悲愁之情油然而生,正是由于他的通透的心性,以及对身边事物变化的敏感觉察,才使得这从小在女孩们陪伴下长大的他也具一二分女孩们的灵性。
提起林黛玉这个人物,那“黛玉葬花”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了,而后在与宝玉误解之际更是发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呜咽之声。对于“花”这个意象,之于黛玉来说,更像是在自比,她将花与自己联系起来,惜花、爱花、叹花,花朵虽美,却也脆弱,黛玉一心护花,不愿它们沾染世俗污秽,而这些举措,正说明着黛玉有了“移情”?的体验,作为一位寄人篱下的女子,她既不愿卷入这世间的污浊之事,却还保持着对知音的渴求,然而她的处境却迫使着她一步步小心处事,无奈地藏起自己的感受,不少时更是呜咽自怜。
在整本书中,黛玉对事物的观察、同外界事物的交流都颇具感性色彩,如书中第二十三回中写黛玉在听到那戏文后,不仅发出“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这样的感慨,更是越陷越深,便“不觉心动神摇”,在最后“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似黛玉这般情形,无疑是动情至深,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观察仅止步于视觉,也就是“观察”,而黛玉此般表现便是比之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融入了听觉的“聆察”了。
如此看来,黛玉和宝玉两人自是与他人不同了,他们的心性都是灵动通透的,亦都是有“情”的。
3细嚼人生态度之差别细看贾母与刘姥姥的差别,实际上也是两个阶层的差别,同为上了年纪之人,一富一贫,一高一低,贫求富而富求精神富,虽追求不同,但各自也都有各自的处世之道、寻乐之道和人生轨道。
再说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乃是个从小同姐妹们一同长大的公子少爷,一向喜欢和和睦睦同身边人一同相处,即使是出了乱子,大多也都自己出面化去,进而综合他面对身边人离别时的态度,可以用“喜聚不喜离”一言概之。而黛玉却不同,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此番话亦可说明她的性格是“喜散不喜聚”。
因有不同,所以想尝试,所以有吸引力。宝玉和黛玉,无论是哪一方,将对方置于心中的位置,都是极特殊的。在五十七回中写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家时,他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而黛玉在听说宝玉的反应后,更是“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虽说两人的性情差别有些大,但这并未妨碍两人成为彼此的知心人,反而有点八卦图中的阴阳两极处于一种极妙的平衡之中。
4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中国哲学中,我们往往会强调“平衡”这一概念,浑与浊,黑与白,高与低,都只是相较而言,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因而感受到的事物亦不同。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苦和欲望,有人选择消极,有人选择功于心计,有人选择放平心态随缘法。正如《红楼梦评论》中所言:“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红楼梦》中对于死亡的态度,大多会出现“烟”、“干净”等字眼,而从书中的人物情节来看,这也是书中所表达的哲学意义,“无”是一种心态,是在看透了生活后,选择继续生活的淡然。倘若我们能够以贾母的心态以及宝黛对于世界的灵性来面对生活,那么,无论身居何地,都是诗与远方。
注释
①《满床笏》——清代传奇剧,一名《十醋记》,演唐郭子仪“七子八婿,富贵寿考”的故事。
②《南柯梦》——明代汤显祖著传奇剧,名《南柯记》。演淳于棼梦至大槐安国,拜驸马,当太守,显赫一时,而终于失宠见逐的故事。
③《白蛇记》——或指明代无名氏弋阳腔剧本。演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
④当日猜灯谜,贾母灯谜谜底是荔枝,与“离枝”谐音。贾政灯谜谜底是砚,“必”与“笔”谐音,谜面即“有言必(笔)应”。元春灯谜谜底是爆竹,后两句暗示元春昙花一现,贾府好景不长。迎春灯谜谜底是算盘,隐喻迎春一生的遭际。惜春灯谜谜底是风筝,暗示探春远嫁不归。惜春灯谜谜底是海灯,暗示惜春为尼的归宿。
⑤“可知是邹掉了下巴的话”,原作“可邹掉下巴的话”,点改为“那邹掉了下巴的话”。梦稿本作“可知是邹吊了下巴的话”。从梦稿本,改“吊”为“掉”。
⑥《寻梦》——《牡丹亭》的第十二出,写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欢会后,次日在花园中循迹重温梦境的情节。
⑦提琴——这里指胡琴。
⑧“只提琴与管萧合,笙笛一概不用”,原“只”下旁添“要”,“至”下旁添“于”。此处底本及馀各本似均有讹夺,此从底本原文。
⑨发脱口齿——唱戏时的发声吐字。
⑩《寄生草》——曲牌名,是《点绛唇》套曲中的一支曲子。在《山门》中为鲁智深拜别师父时所唱。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朱光潜.谈美[M]中国青年出版社,年1月1日第一版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胡梦圆(-10-01),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级学生,本文改自胡梦圆同学的《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论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