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从社会情绪到社会幸福

发布时间:2021/3/30 13:42:24   点击数:

1

如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个体与社会的关心。尤其是近些年来,特别是疫情爆发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关心程度可以说是爆炸性增长。个体的心理状态累积起来就形成了社会心理状态,个体的情绪表达累积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情绪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常来说,人们在谈论心理、情绪、心态的时候,下意识或者习惯性的就会指向个体。而有些情况下,当我们谈论社会心态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把个体心理的一些知识与理解自觉不自觉的搬到了社会心理上。但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心态与社会心态,个体情绪与社会情绪,事实上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着某些必然之处的逻辑。虽然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但是当个体心态与社会心态成为两个不同的专有名词时,要更确切的理解到,社会心态是一个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个人心态更复杂的事情。

心理科学家们给出了我们一条从个体心态向社会心态的理解之路,这条路的起点是人类的情绪。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情绪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且颇有成就。从达尔文年出版其《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做为研究人类情绪伊始的标志开始,在一百多年里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从情绪1.0进入到了情绪2.0时代。

年,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巴瑞特教授与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詹姆斯.格罗斯在《情绪评论》上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在文中,两人将情绪理论整理了一个形象化的光谱。他们发现,情绪科学家采取了四种典型的取向,分别是:

基本情绪论:从达尔文开始,到当代以艾克曼为代表。达尔文自然不用多说,艾克曼这位教授也很厉害,由于他在人类表情与情绪上的巨大成就,他的研究成果都被HBO拍成了《lietome》系列美剧。基本情绪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的脑干负责产生情绪感受,大脑皮层调节脑干产生的情绪,具有情绪的决定权。情绪产生和调节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情绪评价论:以理查德.拉扎勒为代表,这一派的核心观点是“脑干和皮层的责任界限开始模糊,它们对大脑中的情绪都有相对平等的发言权,互相投射,共同决定情绪的最终状态。

心理建构论:这一派以上面提到的巴瑞特与另一位心理科学家詹姆斯.拉塞尔为代表。这个理论认为:情绪不是自然进化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来的。情绪产生是一个由分布式的不同脑区多次建构的心理过程。人类的认知会对情绪进行加工,从而决定在遇到某一种刺激时,能够采用什么样的情绪表现(注:我个人真是到现在也不能强迫自己完全认同这个超级爆炸的观点!)

社会建构论:以巴塔.梅斯基塔和布赖恩.帕金森为代表。他们认为情绪受社会因素制约,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行为倾向。“如果我见到突然出现的一条蛇表现得很害怕,是不是会被朋友嘲笑啊,所以,我一定要保持淡定。”于是,情绪平静了。这实在也是我们平时很少听到,也很难接受的。

截止目前,上面四种情绪的认知被分成了两个版本。基本情绪论与情绪评价论属于1.0版,而心理建构论与社会建构论被定义为2.0版。巴瑞特教授认为,就90%的人来说,还是生活在1.0版本的认知框架里。但是她坚定的认为,情绪2.0认知时代已经到来,而且是颠覆性的。“我认为,在对情绪、思维和大脑的理解上,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一场可能会迫使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我们的社会的核心原则,如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治疗、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抚养孩子的方法,以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的变革!”

对于支持情绪2.0的人来说,巴瑞特教授的这段话听起来的确激动人心,当然,对于不同意她的观点的人来说,这种“情绪不是自然进化的,而是建构出来的。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的说法显然太不靠谱了。难道我们面对一个突然出现在街角的向你冲来的汽车所产生的恐惧与惊惶,是我们的大脑在对汽车冲来这个情景开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经验提取之后(哪怕时间短到比一眨眼都快一万倍),才决定做出什么样的情绪反应的吗?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用上面这个例子来否定她的观点。但是在巴瑞特教授那里,一个人在树林里看到熊有一种情况是想逗熊而跑,不是因为恐惧。(这就像OO7面对那么多危及生命的险境还泰然自若一样的道理,电影电视中这种情绪控制高手笔笔皆是)。在她的科学证据中,你又挺难完全否定掉。

当然,我的观点是“和稀泥”。情绪一方面有自然进化来的天赋,同时也在人类的生活与经验中得到了建构。至少我认为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情绪会自然产生,并且可以得到我们的控制与培养。如果没有建构,我们就是情绪真正的奴隶,也谈不上情绪的控制与进步。另一方面,任何有可能的建构都需要原料,这个原料我执着的认为是来自于人类的天赋。我们并不是由于心跳、表情、血流、脉搏的的变化而产生出的相应的情绪,而是由于我们基因里趋利避害的密码而使得情绪与情绪的表现几乎同时发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心跳、表情、血流、脉搏的种种迹象,那情绪还剩下了什么?

到这里,我们有可能会对这个情绪1.0版本与情绪2.0版本产生某些争论,这很自然。我们也好像真的分不清,假设听到情绪2.0这种我们不太同意的版本时我们心里那种有些郁闷甚至恼怒的感受时这种情绪是在表达自然进化的结果,还是因为我们之前的知识与经验让我们的反感与否定变得气乎乎……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上面种种流派不管怎么说都在谈个体的情绪,或者说当我们试图理解这些流派的观点时,我们头脑中的对象是个体情绪。问题也就在这里,社会情绪与个体情绪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个体情绪我们很难接受巴瑞特教授的观点,那么如果这是社会情绪呢?估计没有人会不同意。因为社会可不是进化论产生的,而是人类的杰作,并且是集体的、历史的、文化的杰作。

2

经由情绪这个入口,我们能够得以窥探一个人们的心理状态。当然,科学家与认知神经科学家们现在的全部工作偏好就是用各种物理仪器与化学试剂对大脑与神经系统进行监测与揭示。身心灵导师们则喜欢持续的运用着那些听起来无比动人的文学化的语言来表达那些可以让人心潮澎湃的醒世恒言。瑜伽、冥想、禅定、辟谷等体修人士则对任何说理、说哲、说科学几乎早已免疫,他们追求的是行动的境界:你不懂没关系,他们也没心思给你解释那种只有在体修时才能意会不可言说的神秘体验。

情绪与心态的定义就这么被人们像面团一样的随着自己的心情而揉成了不同的形状。

事实上,个体的心理的状态是否完全就可以从情绪上窥得一斑,并不是全面的。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情绪是心理状态最容易从外部观察到、体验到、测量到的倒是事实。从当下流行的一类信奉存在心理学派的人的角度,人最深切的存在感是一切人生活动与人生意义的根源。人终其一生都在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发现与确立自身切实的存在感。存在感与内心的深层焦虑是息息相关的,而这种焦虑来自于生存、生活与生命三个层次的需求。存在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观点符合早期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类的需求金字塔”理论。

根据存在心理的理论逻辑,存在感要通过一个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等这些源于内在对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渴望而丰富起来。为了保证存在,人的自然选择所形成的生物性特征形成了明确的“趋利避害”的人类脑神经结构与激素分配规律。而来自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存在客观要求,又把人类这种对社会的适应与参与作用到了人类的文化遗传基因之中。从而让人们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不断向着更高的美好生活需求进发,而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必然会通向真正的幸福。

当然,这种逻辑表述和之前一段文字的表达十分类似,因为这很重要。这涉及到我们将视野从个体心理向社会心理的转化。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第一个关键是:个体心理学与集体心理学或者说社会心理学不一样。这个不需要在多做说明了。

其次,我们还需要知道,个体心理学虽然是基于个体的科学研究,但是由个性所组成的群体与群体与群体构成的更大的群体与社会,其社会心态,虽然不能一一对应于个体心理学的范式与解释,但是一定会有一些普遍性的心理与情绪可以在社会层面被我们所观察与测量评估。

第三,无论是个体心理学还是社会心理学,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运用这些科学的目的当然有一种可能是探索本质,但更现实的选择是我们是想通过科学来达成更加幸福的人生与社会。难道不是吗?

有人曾经批判心理学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造就精英”、“构建幸福”、“缓释创伤”这三个领域。更是对前两个使命的表述翻白眼。但是有一定心理科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学,其最深切的关怀还是人类的幸福与平安。哲学与科学共同诞生下了现代心理学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与生俱来就具备着哲学与科学的内在精神——追求真理与智慧、探索本质与根源、发现意义与价值、建立理性与实证。那么,这样的一门学科我们说它可以造就精英与构建幸福难道不可以吗?

为了说明个体心理(心态)与社会心理(心态)的异同,这话题有点扯远了,那让我们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来,我们可以沿着“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表现出的情绪”这个逻辑建立一个可以应用于当前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的实践应用的逻辑框架,这个框架我用一个图型来表示:

借助这个理论架构,我们可以对外部表向层面的的社会怀绪(或称社会性普遍的情感)表向赋予来自于由“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几个基本的心理感受所成的“社会存在感”来进行体现。

事实上,个体的存在感整合和群体也就形成了相应的社会存在感。社会存在感一方面给个体存在感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同时也由于其整体性,形成了社会学性质上的超越于个体存在感的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整体社会性气质的展现。这种展现体现于民族与文化传统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于社会便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心理价值取向”。而这种整体的社会的心理价值取向从广义来说就形成了社会心态。

因此,社会存在感是体现广义上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所表现出的社会心态需求,并作用于现象层面上所表现出的社会情绪的原因。通过对社会情绪的观察、测量、把握与控制,可以满足社会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这个逻辑进阶的需求,并且经由这种满足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存在感状态,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心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使命感召下,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号召。这里我们姑且将积极社会心态先锁定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这个表述上。在这个理论框架里首先就是对社会情绪的把握与识别,这样才能找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的具体需求,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这一切都是以“幸福”为目的的。

3.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至少从二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开始,思想家们就开始思考何为好的生活。《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也曾说过,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有关幸福的实证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还尚未出现,而今天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生机勃勃。大数据研究的加入,更拓展了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发现,幸福是有层次的,幸福有阶段性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首先解决了人民在温饱方面的不幸福,我国已经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也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从个人收入来看,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正由中高等收入国家步入高收入国家。最近五年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持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7.4%,高于同期国家的GDP增长幅度。

今天,人民不仅能吃饱穿暖,而且开始吃好穿美,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心理科学很早就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们收入水平很低的时候,对生活的需要是吃饱,穿暖,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幸福1.0。当从低收入向中高等收入转型以后,人们开始追求以生活富足、文化进步、身体健康、关系和谐、生命富有意义、自为实现等为代表的美好生活的幸福2.0。从生活到美好生活,从幸福1.0到幸福2.0,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所走过的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历史任务。“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与现象层出不穷,并引发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11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