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人生如梦子安贪睡者入画
晚九点
子安:贪睡者入画主题:子安私用画家:李小光技法:木刻年代:
子安(书票收藏家北京)
《藏书票札记》在上海的分享会结束,我顺道来南京拜访两位画家。南京艺术学院的版画系老师李小光是我见的其中一位画家。我们素未见面,这些年都是在网上联系。我在方家胡同的老店里经常会摆上几幅他的老北京主题作品应景。《藏书票札记》出版之前我还特意邀约小光为书制作了一枚书票,画出了我在书房把玩书票时贪睡的痴迷。
江南连夜的秋雨,使金陵亦少了几分本比北方该有的暖意。小光先是带我逛了南艺,上百年的历史,厚重的学风,进门便知深浅。这个校园原本的样子即可构成一幅画面——上了年纪的梧桐,风骨犹存的西式建筑,就连学生宿舍也是。青年男女共用一把雨伞漫步耳语在校园,这样的画面在秋雨的陪衬下,愉悦了不知多少莘莘学子。
从南艺到小光的家步行只用了十余分钟。他一路上都在强调自己的工作室凌乱得很,东西散落在各处,没来得及整理。当然,和许多版画家一样,家里的一间屋子便是他们揣摩技法、在方寸空间中寻找灵感的栖息地。我们从一个桥底穿过便来到了小光的家。
我定神环顾四周墙上的几幅版画作品。两张大幅木刻版画是小光早年的作品,如此大尺幅对他来说也该是罕有了,驾驭起来一定不比玲珑书票容易。卧室的横幅版画直接裱在了木版上,说是方便,亦透着艺术家的眼光。卧室的另一侧便是主人工作的地方。面积不大,亦足够装下画家这些年积累下的物件,各式工具、板材、还有大小各种仍未打开整理的纸箱。
小光说年他在老师高作人的办公桌的玻璃板下第一次看到了书票,他觉得好玩,自此便开始刻些书票,有在梨木上刻的木口木刻,更多是黄杨木的木刻小品。这些年,他与那个书票圈保持着距离,不愿走得过近,这与我倒有几分相似之处。他平日的生活两点一线,简单而纯粹,步行到学校,半天教课,下午回家去搞些自己的创作。
小光曾为《读者》杂志六年的御用插画师,那时积累下的幽默叙事手法,一直延续到之后他的藏书票创作中。他不喜欢当代艺术的故弄玄虚,更擅长写实、直接的创作。每幅画面不会为那些所谓的画评家留出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因为那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帧寻常镜头却是存在于画家记忆深处的某段回忆。那回忆亦是真实的,曾经存在的画面。它的创作来路有根有据,并非是百姓眼中的天书奇谭。
经典美文(一)美文阅读(回复M1-2可查阅)
1、毕淑敏:《青虫之爱》、无名:《懂你,比喜欢你更重要》、吴淡如:《半途而废的人生很美》、周国平:《童心》、毕淑敏:《提醒幸福》(回复M1可查阅)
2、管道升:《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龙应台:《今日独立》、张爱玲:《记不了的画》、吴冠中:《谈梵高》、刘墉:《打拳与绘画》(回复M2可查阅)
3、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安妮宝贝:《安妮走四方--武汉》、贾平凹《好读书》、安妮宝贝《画漫画的男人》、董桥《中年是下午茶》(回复M3可查阅)
4、吴冠中《双燕》、达芬奇《生与死》、池莉《谬论结构》、冯骥才《文房两篇》、雪小蝉《瘦金体》(回复M4查阅)
5、林小娴:弘一法师的风花雪夜、李广田:画廊、余秋雨:笔墨祭、张爱玲:谈女人、梁实秋:男人(回复M5可查阅)
6、杨朔《画山绣水》、白岩松《主义和宗教谁先消失》、朱自清《女人》、丰子恺《做一个像人的人》、塞缪尔.厄尔曼《青春》(回复M6可查阅)
7、谷崎润一郎《刺青》、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培根《谈读书》、钱钟书《论女人》、孙梨《画的梦》(回复M7可查阅)
8、培根《谈读书》、周国平《艺术.技术.魔术》、董桥《另外一种心情》、池莉《熬至滴水成珠》、王蒙《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回复M8可查阅)
9、微汪曾琪《看画》、朱湘《画虎》、苏雪林《未完成的画》、高洪波《鸡血石记》、雪小禅《高不可攀的寂寞》(回复M9可查阅)
10、朱振庚《论水墨》、贾平凹《木鸡养到》、黄裳《文徵明及其他》、范曾《准将军的肩章--记戴高乐将军》、范曾《与藏家语》(回复M10可查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