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论语精彩点评1540道不同不相为
弘毅乐学书院学经典,跟丽霞师姐读《论语》,春雨有感: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说:“追求和信仰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划共同的事情(业)。”读此章,感觉很熟悉,也有亲切感。这一节所说的话,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能因时因境而脱口道出,尤以成语“割席断交”为例,既是实证,亦为出处。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七个字,我觉得主要说的是一个社会人之处事做人的原则,如果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志向不一致,就无法一起做事,更何谈共谋大业!
首先,学习了之前的《论语》,我理解夫子发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生感叹,实际上是亲眼目睹了鲁国“三桓”谋事、卫灵公的失道、而后周游列国的坎坷经历,从而有了产生深邃的感悟并做出了通透的结论!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而代表儒家孔子口中的“道”,是不是也为“非常道”呢?作为一名后代学子,我水平极其有限,但是我还是想尽己之心力,在弘毅乐学的老师们的指导下,在霞君等同道的引领下,一起来讨论、理解本章儒家的“道”。
一、《论语》的道道:原指通行的路;后引伸为事理的总源。联系前面章节的相关论述,无疑,孔夫子在这里指的道,自然是天下正道,正所谓“君子志于道”。此处引用钱穆先生的话,比较令人明了:“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
在诸多儒家经典里,我们可以简单明晰地得出来一个释义:同道为朋,道就是心中的志向。
《论语》开篇就说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与人之间,源于共同志向,才可能走到一起,有相聚之机缘,才可能共同谋划事功。
能否共同谋划一件事,“道”当然是前提,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因此《子罕第九》篇孔子进一步说道以及相关联因素:“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看来“道不同”与“未可与适道”,说得是一码子事。
孔子的弟子们对于道也有些高论。如《论语.子张第十九》篇里曾子评论子张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说的是曾子和子张在人生志向问题上,略有分殊。
二、《孟子》的道亚圣孟轲,是战国时代的人,他比之春秋时期的先师孔子及其同时代的弟子们,更多地经历、体验了天下的礼崩乐坏的堕落和弱肉强食的战乱殇痛,也许更促使他紧随孔子的身影,弘扬三代圣贤,而且高歌猛进,对儒家的圣教不遗余力地拔高弘扬。
《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做出来点评:虽然大禹、后稷和颜渊所处不同时代,空间相距甚远,地位境遇不同,具体行事的态度方式也不同,但他们所抱持的大道却是相同的;
孟子推崇禹、稷、颜回三人相同的志趣和作风,即把天下苍生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禹、稷等王者——公而忘私,颜回一介白衣——安贫乐道。正是基于同样的胸襟和志趣,所以可以假设,禹、稷居于颜回的卑微的处境,依然洁身自好,依然知足快乐;若颜回居于禹、稷的显贵地位,颜回也能忧禹、稷所担忧的事情、做禹、稷所做的功业!
三、《为人民服务》的道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比几千年以前先贤们身体力行的道,今人的道根本没有啥不同!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地点明了共产党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的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获得身心的解放!
如果说,我们的民族和民众,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缘于长征之后的党,经过延安、西柏坡所代表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熔炼,秉承了初心、发扬光大了为苍生、为天下和为人民谋幸福的道!
四、弘毅乐学就是尽人力、循天道我们的弘毅乐学书院,正是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才可能日日精进、坚持一字一句读经典,才可能孜孜不倦地坚持学道修身。
我觉得与这样的良师益友为伍,真是自己的一桩幸事。之前,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暇坐下来,踏踏实实地读经典,让我这么说感想,也确实是无语,但是我跟着霞君后面,已经读了天,收益满满。
我突出的体会是:道同者相与谋,绝不是一句漂亮话,一定要落实在言行之中。比如,放下忙碌浮躁的心,从每天的点滴时间里积累善行,从明道、修道、行道等方面下功夫,才可能感悟道、接近道,才可能从善缘中得到“同道”,才能“不亦说乎!”
在结尾处,我想以复旦大学张汝伦老师的话来重申和强调我的体会和感觉:
“在求道的路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不再孤单,而是充满喜乐!”
谢谢弘毅乐学书院的同道们!
请大家多多指教,继续加油读书吧!
弘毅乐学书院旨在为五湖四海的朋友搭建优质的学习平台,一同深入细致地学习经典,并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努力向着知行合一的人生目标前行!
日拱一卒,日日精进!我们孤胆,我们并肩!感谢各位师友的大力支持,欢迎邀约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书院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