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

发布时间:2022/4/13 2:37:57   点击数: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

本文原载于《京师文化评论》秋季号(总第三期)

作者按:本文的初稿是作者应约为《光明日报》“改革开放30年学科综述”栏目撰写的一篇学术评论,原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发表于该报年1月20日“学术”版(整版)。但是由于版面限制,报纸发表的只是一个纲要,并且删去了注释和文献。全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60年》(重庆出版社年版),并收入拙著《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集》(中央编译出版社年版)。这次受《京师文化评论》主编沈湘平先生之约,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马哲学科的状况,除了增补最近10年的研究进展之外,我对原稿也做了某些修改。在此对沈湘平先生的邀约表示感谢。有必要说明的是,40年来我国马哲问题领域层出不穷,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学术新人不断涌现。我虽尽可能广泛涉猎了各种文献,但限于个人视野,难免挂一漏万,请被遗漏的学者谅解。

新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相伴随,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同步,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历程。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起伏和曲折,潜藏着回旋与暗礁,但总体上表现为理论逻辑的不断推进,并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它本身也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依据其研究主题、研究取向、研究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总体风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发端于新时期影响深远的两次大讨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主要成果体现在认识论研究、价值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和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等方面;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问题意识”充分凸显,研究重心发生转移,主要成果体现在领域(部门)哲学研究迅速崛起,同时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向哲学观层次跃升;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形成了马克思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多个热点领域,主要成果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释与创新,资本逻辑和《资本论》哲学研究成为学界瞩目的重心,政治哲学研究异军突起,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成为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45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