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论文写作与发表杨国荣做哲学意味着什么
来源
杨国荣、方旭东:《做哲学意味着什么?——哲学访谈》,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编委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代表著作有《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现代转换》《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
作者简介
#方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等。先后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著作有《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绘事后素——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原性命之理》等;代表译作有《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学(新儒学)、实践伦理学等。
#
按语
01年9月,《理解哲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将杨国荣教授近二十年来散见在各处关于何为哲学以及如何做哲学的讨论汇为一集,其中最早的作于年,最近的发表于01年。01年10月日,适逢国庆小长假,在朗朗秋日中,方旭东教授一行前往杨国荣教授寓所看望老师,同时,也就自己在阅读本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做了请教。现将谈话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成文,为便读者,加了小标题。
一、“哲学是什么”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方旭东:《理解哲学》一书,今年九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将老师近二十年来散见在各处关于何为哲学以及如何做哲学的论述汇为一集。之前承老师将电子版发我,我系统地看了,后来又拿到纸本,再通读了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到受益良多,也有一些疑问的地方,希望今天老师能够释疑解惑。首先,我好奇的是,老师在前言中提到的一笔,说“何为哲学”这样的问题,罗蒂(RichardRorty)觉得没什么意思。
杨国荣:是的,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问题。
方旭东:具体他是怎么讲的?
杨国荣:在与罗蒂的一次聊天中,他问起我最近打算考虑什么问题,我答道,拟集中思考一下“哲学究竟是什么”。他略略思忖后说:这不是一个好的哲学问题。当时我觉得有些扫兴,但后来想想,其看法还是有道理的。确实,“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一提法,好像有点把哲学理解为某种固有的形态,似乎哲学只有一种模式和内涵,其他都不行。罗蒂在哲学上趋向于拒绝具有独断性质的观点,对此当然无法赞同。问题是,既然我认为罗蒂的观点有道理,为什么我还要出版《理解哲学》一书?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确实不能以独断的观念对待哲学,认为对于哲学只能有一种解释,不能有其他任何理解,但另一方面,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己给出一套关于哲学的看法。事实上,每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对哲学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因为这一问题是回避不了的。
为什么现在特别把这一问题提出来?这与时下学术界的一些现象有关系。现在似乎处处都在讲如何“做中国哲学”、如何“做哲学”。按其实质,讨论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对“何为哲学”有所了解。如果对什么是哲学缺乏认识,如何进而做哲学?在这一意义上,我觉得现在有必要“正本清源”,对这一问题做点系统性梳理。尽管我没有集中地就这一主题作过讨论,但是相关的思考一直多少与之有关联。《理解哲学》一书,便可以视为多年来对以上问题看法的汇集。
方旭东:罗蒂跟老师讲这一问题大概是哪一年?
杨国荣:年,我在斯坦福的时候。他是作为HostProfessor邀请我去访问的,因为富布赖特计划要求有美国本地的教授作为邀请者。当时他身体不太好,但我们经常见面聊天。他虽是斯坦福的教授,但不在哲学系,而是在比较文学系。
方旭东:刚才老师讲到罗蒂的看法,具体就一句话。我猜想,罗蒂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跟刚才我们提到他是在比较文学系是不是也有关系?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通常所讲的后现代哲学或后现代文化的一个代表——我看到,他晚年主要就是在讲哲学是一种文化,他其实已经从所谓的形上学出来了。所以我猜想,他对老师说的在思考“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觉得不是个好问题,可能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一个背景。
杨国荣:我当时理解,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他不赞同独断式的哲学进路;另一方面,他主张文化哲学或广义上的后哲学的文化进路。我估计后一点也是他持前述态度的背景。他早期从事分析哲学的研究,后来,从分析哲学走出来了,对他来说,分析哲学是一种过于狭隘的哲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所以趋向于以文化解构它。
方旭东:是。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可能罗蒂把老师说的那个问题理解为形上学的一种思路、一种范式。
杨国荣:不一定是形上学的思路,但以上问题似乎要追问一种标准的或唯一的哲学的形态,这是他所不赞成的。这一形态追问到底,可能会落到他所走出来的分析哲学那里去了:仿佛分析哲学才是最经典的哲学;除了这种注重严密分析的哲学之外,其他都不是哲学。但当时我们没有进一步详谈这方面的问题。
方旭东:我在看老师这本书的时候,也注意到王路和老师的讨论。他看到老师的《如何做哲学》一文后,有一个回应。当然,他也不只是单纯为了来跟老师讨论,他也有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