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做ldquo四有

发布时间:2022/5/12 13:23:33   点击数:
北京湿疹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引言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源代码”。大学者钱穆说读书人有两大责任:第一是自己读《论语》,第二是劝人读《论语》。《论语》这部经典,其所蕴含的道理涉及方方面面,上有治国理政之精髓,下有修身自省之规律,历经千年,直至今天仍然不朽。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21期浙江高校中青班培训期间,《论语》读书会每周三晚上6:30-8:30在校长大厦14楼会议室准时开读,自年3月9日一直持续到4月26日。《论语》读书会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从春侠教授担任导读,浙江中青班6位同学与第67期高校领导进修班7位学员一起走进经典,或诵读,或解读,或点评,或分享,共同品经典精髓,悟为师之道。

以下节选浙江中青班6位同学的读书体悟,与大家分享。

No.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陈义明(浙江中医药大学)

《论语》是儒家经典,儒学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世代浸润,已形成我国师者“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而孔子教育思想、理念、智慧更是师者学习的知识宝库。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强调要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大先生。

好老师应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老师应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好老师应有扎实知识功底、过硬教学能力、勤勉教学态度、科学教学方法。好老师应加强学习,读书、学习理应成为好老师的共同行为、生活常态。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健康成长。

No.2一以贯之

胡恩保(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篇》

这里提到的“一以贯之”既是孔子以“仁”为中心贯通为学、为政,学习和做事的根本之道,也是我们学习《论语》应该要遵循的基本方法论。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孔子不厌其烦,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推行自己的学术思想。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将记录下来的孔子言行整理成《论语》。一直到了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代,儒家才真正进入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为了传播孔子的思想,《论语》的诸位编辑们一定会考虑如何更好的传播《论语》的思想,所以,整个《论语》20篇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文章,且都是围绕“仁”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展开和阐释。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从事行政工作,还是教书育人,我们都需要继承“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采用系统性思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围绕核心业务贯通各项政策和实际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系统解决问题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一方面要树立“立德树人”伟大志向,争做“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要系统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灵活贯通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吸收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乐教乐学等智慧,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No.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王贤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孔子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影响更是深远。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教育学生,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爱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师者为师亦为范,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若要育人,先要律己。

孔子强调学贵有恒“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要学会谦虚“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讲究治学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师者匠心,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教师要以总书记要求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要求自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No.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梁师俊(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论语.述而》篇共三十八章,全面阐述了孔子历久弥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学习方法及教学理念,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密切相关。

孔子首先指出了做人、做事的四种不良习气,即“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知过不能改。”学孔子者,当从此处入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当代“四有”好老师,也需要从此处入心,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要注意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牢记造福社会的责任;要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及“仁”的学问,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要择善固执,多行义举,听到正确的意见建议,不但要牢记在心,而且要立即付诸实践;在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者自己认识到错误时要及时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

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孔子至今,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论语.述而》篇,孔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孔门的教学内容,明确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从反的方面讲,子不语怪、力、乱、神;从正的方面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作为“四有”好老师,对怪异的事情、施暴逞强的行为、谋反叛乱及神魔妖怪等不健康、不科学的言论、事件不公开谈论;要积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要对党忠诚、对人诚信。

No.5为师需做三件事

陈源源(温州大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论语?述而》的第二章。孔子在这里问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哪些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该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下真功夫、大功夫、细功夫去做的三件事。

一是“默而识之”,静心默读记在心里。作为老师,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47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