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论语述而篇第六章子曰ldquo
论语《述而》篇
第六章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书。整本书共分20篇,章,约余字。该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同时,该书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述而》是《论语》第七篇的篇名。《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今天读《论语》(述而)篇第六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有人问我,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立己立人,都体现在这四点上。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有先后而无轻重。仁者之所行,即为德、即为道,三者为一,无轻重。孔子认为,人生天地间,修德行仁,不能不习物适情,不能不治生;而应物适情与治生,莫若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艺者,以仁接物,兼了德与技,既可用之修身,也可用以怡情、养身,所以为孔子推崇。然而,世间的事物千千万万,与之相对应的技艺也千种万种,一人之身,该学哪一些呢?孔子认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最为重要。另外,孔子强调一个“游”字,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为:选择适宜自己性情的艺学习;第二重意思是:不可执着于某一种技与术,而心迷忘道。
“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有一个境界。这个“道”包括了天道与人道。教人们立志,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就是以德为根据,这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人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游于艺”,这里的“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艺,指六艺,谓礼、乐、书、数、射、御也,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游于艺。就是手段、方法、技能,包括礼乐御射书数。礼,包含政治、哲学、社会的所有文化;乐,包含音乐、美术等等所有的艺术;射,狭义的指射箭,广义则包含一切的军事、武功、兵器等;御,古代就驾车,现代则包含汽车、飞机、轮船,乃至宇宙飞船的驾驶等;书,则指一切的文学、书法、历史等方面的文化;数,则包含数学等一切的自然科学文化。当然现代社会分类更加细致,古代只分为六项,当然全能之人是没有的,但从原则上将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后一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立志于道,慎执操守,仁厚为人,心无旁骛,游于各种技艺之中。这是一种标准,一种修养,一种追求。
论语《述而》篇第五章
方结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