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独立女性和非主流价值观
前两天看到一则报道,题目是《如何破解适龄人群不婚不育难题?人大代表这样说》。婚育率下降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面临的情况,就人类发展延续来说,这个“情况”也姑且确实算得上“难题”,所以出于好奇,我点进打算了解一下最新的破解法。
文章开头中规中矩,收集了一些数据,描述了一些趋势,这是论文惯常路数,当然,这不是我要看的重点,关键是后面“破解”的部分。
我在往下看时自认为怀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我并不苛刻,甚至做了很豁达开放的心理建设,我深知婚育率下降的原因很复杂,结不起、生不起,婚后生活质量下降、育后工作机会减少,诸如此类的原因不少,导致人们婚育的动力下降,所以我心里想着即使文章是个标题党,最终没有“破解”,但设若人家真正分析问题、指出问题,即便老生常谈,也算有价值的文章。
直到看到破解部分的第一项小标题“营造浓厚婚育氛围”时,我开始感觉有点不对。
先说说我对氛围这件事的看法。
氛围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看出现在哪,就我来看,氛围不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氛围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喜爱用氛围来混淆解决方案,用以躲避真正的问题。我个人对在解决问题时张口闭口总要先提氛围的人是比较警惕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捣乱行为,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矛盾。
比如一个单位的食堂大家都不乐意去吃,按照逻辑来分析,很有可能是食堂的味道不好、食材不好、卫生不好、服务不好、环境不好,这些是原因,这些个原因造成了人家不爱去吃,最终形成了不好的吃饭氛围,这是结果。
如果要解决问题,那么势必是要从原因出发,在钻研味道、提升食材、保证卫生、提高服务和改善环境上好好做出一番思索,再制定真正解决问题的举措并实施。这些举措若是正确有效的,经人民群众肯定和口口相传,食堂的口碑上来了,大家都觉得想去吃,去吃的人越来越多,吃饭的氛围就变好。
但如果食堂经理把氛围先提拉出来,认为去的人少是因为氛围不好,风气不好,大家都闲的没事总喜欢说食堂坏话,偏不说食堂好的地方,这才导致大家都不来吃饭,于是没有氛围制造“氛围”,找来一群人敲锣打鼓说食堂好,批评那些到外面订餐而不来食堂的人,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来食堂吃饭人的数量,我就认为经理的脑子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或者没打算用在正确的地方——在没有实际举措、获得人们肯定前从制造氛围下手,不但不会促使别人去吃饭,还会令人更加反感。
所以当我看到婚育破解法从氛围上先下了手,我内心隐隐感到不安,内心的警惕就自发地涌上来。
再往后面看,果然真就出现了更奇怪的说法。比如“我国一直有早婚多育的文化传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多子多福是我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
多生孩子算不算传统文化的范畴先不讨论——把多子多福奉为圭臬的朝代有三妻四妾一说,也有真龙天子一说。
但凡我心眼坏点儿,就不免对这种向往那个时代的人的目的性有些不好的猜测——单说多子多福放到现代社会,至多算一种美好的祝愿,祝的也不是“子”,而是那个“福”,因为多子和多福两者之间早没了必然的因果逻辑。
看过家庭调解节目的人一定可以了解,多子却不怎么幸福的家庭简直不要太多,幸福不幸福,不是数孩子,要看和睦不和睦。就算放到古代,孩子多就幸福这话,连皇上也不敢说。
然而看到这里我仍旧能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毕竟自己是做了强心理建设的,但当我看到“要对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如“独立女性”“丁克”等减少报道”时,还是感到自己猪躯一震。
不论是以我浅显之见识以及多年来受到的教育,还是我人到中年对生活观察而总结出的微末道理,做一个独立女性都是毫绝争议的正确选择,没见谁说“我就好个不独立”。
一个人当然也可以不把独立作为目标,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说独立是错。总之,在我的意识里,“独立女性”绝无可能和“不符合主流价值”产生一丁点的联系,遑论不符合主流价值到“减少报道”的程度。
更让我猪容失色的是,不但以颇为霸道的口吻定义了何为主流价值观何为非主流价值观,还把生育率低的重要原因归咎于“独立女性”越来越多,且从文章结构来看,这一条放在了诸多破解法的首位,甚至摆在“结不起”、“生不起”和“养不起”的社会因素前面,彰显了“独立女性”对婚育的巨大不良影响。
所谓独立,大概包括人格上的独立,思想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单拿出哪一条,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人类正常的追求,或者说是正当的追求。独立,天经地义,无关男女。
你从没听说过男性要求独立阻碍了人类的婚育,但女性独立就要为不结婚生子背锅,并且成为非主流价值观,女性责任之重大可见一斑。
我之前写过一篇《三孩政策来了,我要把女儿培养得更好》,我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