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2 18:56:22 点击数: 次
程翔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一文中曾说道:“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我不敢有虚情假意,我把对人生的态度,把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厌恶都表露得淋漓尽致。"讲台不是教师表演、展现自我的舞台,而是一个踏踏实实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地方。在语文这块‘圣洁的土地上”,用热情和生命讲授知识,用思想乃至灵魂的对话方式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作为老师,人生的经历、对作品的把握、对作者的了解等方面会比学生多一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范读经典作品,会给同学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这次范读,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黄河之水奔流而下的视频来作为我范读之前的导引,然后选取适合的音乐来配合我的范读。教师范读绝不是作秀,而是让学生真正能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并在范读中真正领悟生命的内涵,体验生命的真谛。所以,教师范读是牵引,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把握才是目的。教师范读是诵读的第三层次,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进一步。范读过后,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然后在幻灯片上展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补充,接下来由学生充分对本诗的诗眼“愁”字做分析。由于前面对诗歌情感层层递进的分析,学生对李白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对文本的把握更加深入,从中得到真实而又丰富的生命体验。分析过后,本课以集体诵读的方式收尾,学生齐读文章,将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可以说,反复的诵读是知识复现的重要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熟悉和掌握疑难字词,更能够进一步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到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必然蕴含了自身的某种情感,不论是人的情感还是文学作品的情感,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是互相连通的。人们在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文学作品时或多或少的都会与作者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创作者)产生情感上乃至生命层面的共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情感共鸣而产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出不息的生命力。课堂是一个饱含生命体验的地方,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是一场师生之间生命体验层面上的交流”。诗歌教学,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阅读,“境”的把握非常重要,境由心生,所以诗歌课堂教学,如何让诗歌焕发生命力,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境”的创设非常重要,由“境”到“心”,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来生成。读、品、悟,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过程,切不可本末倒置、先入为主,束缚学生的思想,束缚他们的个性。要明白一个道理: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有生命力的课堂才会给每个同学带来从文本中获得的真正的生命体验。参考文献:①叶谰《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②叶澜《“新基拙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③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98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