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幸福人生讲座第讲论语第一百一十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这句话的大意是,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路急行之心」,这章也体现出子路他落实那个心态是什么?听到了马上做,一点都不容迟缓,急行之心、惟日不足。这真正是好学。听到一个道理,只唯恐自己没有做到,所以他能够达到升堂地位,这是孔子给他的评价,子路已经升堂了,但是还没入室。升堂入室的人,颜回,那升堂入室。但是升堂已经不错了,就是他已经进到厅堂里头,一个房子他进了厅堂,屋里人了。然后他要再入室,到房间里头更内室去了,那真正就是承传孔子衣钵的人了。
「吾人平日非无所闻,往往徒闻而未曾见诸行,即行而未必如是之急,玩愒[kài]因循,孤负时日。读至此,不觉忸[niǔ]怩[ní]。」这是对我们勉励的话。吾人就是我们,平日里并非无所闻,听的道理是不少了,天天都听课,天天都读圣贤书,这不是说闻得少,往往是徒闻而未见诸行,就不肯去落实。那真是听而无听,左耳入右耳出。听到圣贤教诲,老师是讲得苦口婆心,但是真正去行动、去实践得少,太少了。子路真正实践,所以他到升堂地位。那颜回?颜回比子路更厉害,不仅实践,而且真正要达到不贰过。譬如说他读《弟子规》,读一句,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不再做了。所以通读下来,全部做到。听一句就做一句,「不违如愚」,真正一点都不打折扣,百分之百落实。所以他能够升堂入室,是孔子入室弟子。那些只是在那里听,听了之后不肯去干的,不能够真正学习圣贤存心,不能真正去落实圣贤的言行,那只是徒闻而已。徒闻就是白听了,浪费时间,那还是个圣贤门外汉,没入门,不要说升堂入室了。
所以「即行而未必如是之急」,是有的也干了,确实他有所改变,但是改变得太缓、太慢了,没有像子路有一种「惟日不足」的急切学习的心。这就成为什么?「玩愒因循」。玩愒就是荒废时日,因循也是浪费时光,懈怠。不肯努力发奋的去做,孤负了时日,这一生可能什么成果都得不到。不要说圣贤,君子也都觉得遥遥无期,把这一生时光就浪费了。读到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子路那种急切认真学习的心,我们不觉羞愧。忸怩就是羞愧。那羞愧最重要的是自己发愤图强,不能只是羞愧。真正要学习子路,先从《弟子规》落实,然后「四书」、《论语》是讲到非常具体,让我们体会圣贤存心。以《弟子规》指导我们的行为,以《论语》指导我们的心。我们起心动念,看看与圣贤、君子、仁人相不相应,这才是真学习。一部《论语》读下来,你就能够成圣成贤,所以这种读叫随文入观。观就是你的观念改了,你的心行改了。你看我们学习《论语》,也学习了好几个月,我们进度很缓慢,缓慢也很好,给大家足够时间。大家不是只听个知识,增长点知识,那不能叫真学问。真学问是你真正学一条做一条,读懂一句你就真正落实一句。一直把我们《论语》学完之后,你不知不觉就成为圣贤,这是我们学习《论语》的目标。我们真正想学儒,不是搞儒学。
好,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批注,「卓吾云」,这是李卓吾先生的话,蕅益大师引用他的话引用不少。他说,「画出子路。」这个很简洁。这句话,就是这章,「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一章把子路勾画出来了。真正他的这种品行,那种踏实认真的个性跃然纸上,我们好像真的就能看到子路的那个模样。所以《论语》言简意赅,一下真的是把这个人物他的状态给他勾画出来。我们看到子路这幅画,关键是我们要学习,所谓见贤思齐。
底下又引方外史,方外史先生说:「子路长处在此,病处亦在此。」我们要晓得,见贤思齐,见不贤要自己内省。子路毕竟只是升堂地位,还没入室,他肯定也有短处,所以这幅画勾勒出长处又勾勒出短处。短处我们也应该知道,知道了,反躬自省,看看自己能不能够提升。他的长处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这是他认真踏实力行。那病处也在此,病处在哪?那我们再继续往下看,这就是让我们向上一着提升,在子路头顶上行。要不然你学来学去,学到最后只成子路,还没有到入室,这不是夫子所希望的。我们先见贤思齐,还要超越他,站在他的肩膀上再往上跨一步,这是向上一着。
这底下就点我们了,看我们能不能悟了,这里头具足了禅机。禅机,这里首先跟大家提醒一下,这一句话讲下来是直指心源,不容你去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容你去思考。你一思考,这话头子就落入了心意识,变成自己妄想分别执着。那对你开悟根本没好处,只是障你的悟门,你永远开不了悟。所以,一句话给你说出来之后,你听懂了就懂了,就入境界了。听不懂?听不懂,对不起,你怎么想也想不到。那就不要想,懂了就懂,不懂就先搁着。这叫什么?疑情。你有这个疑,先存着,存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没有疑那就不能再悟了。真的,这里点你一句,是给你下个疑情。实在讲,话头子都没有意思的。从没有意思当中,我们尝试着解释解释这个意思,你大概明白一下,自己去参。底下,方外史他这个话讲完,我们看蕅益大师说。
「若知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之理,便如颜子之从容请事矣。」若知就是你要是知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这个道理。「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这就是一个禅机,一个话头子。什么意思?这是禅门的一个公案,是唐代赵州和尚,有一天跟投子大同禅师的一个对话。当时,赵州他是开悟的人,投子禅师也是开悟的人。赵州就问投子说:「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这大概意思就是说,已经死了很久的人,突然活过来了,又是如何?这都是具足禅机,你听懂了就懂,听不懂,答不上来。投子禅师他也是一个证悟的人,他懂,他立刻就讲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这八个字。什么意思?我只能给大家讲个大概,不能深说。深说了,把诸位的悟门给堵上,大家就没有办法开悟了。我只能在这个话,白话一下。赵州问投子说大死的人活过来如何,投子说不许你晚上去走路,但是天明你必须要到。就好像,你要到一个目的地,你得赶路,得赶夜行。不许你夜行,不许你晚上走,但是你第二天一定要到那个地方,就这意思。
你就想想,「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到底什么意思?这个话全都是,里头带着很深刻的意思。大死的人,在禅门里面讲,都是讲入涅盘的人。入了涅盘就好像死过了。又活过来是什么?涅盘是讲没有烦恼了,入了涅盘,现在又重新活过来。活过来是干什么?我们讲是从圣位入凡位。你已经做圣人了,成佛了。现在成佛之后,你再回到凡夫位来做什么?这个话其实是什么?断我们凡圣的执着。有死有活,这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这句话里头显示了一个活眼,这个死活其实都是无用的语言、名相,让你离开这两边,你才能入中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也是让你不落两边。晚上白天这也是两边,你要是有晚上、白天的执着,那你就到不了。现在你要离开这个执着,那你才能到得了。
蕅益大师为什么用这个话来套《论语》这章?讲「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是什么?把行和闻弄成两边、两头了。这有两头的执着,就得不到中道。他不懂其实是什么?闻即是行,行即是闻,闻和行是一不是二。子路把它弄成二法了,那二法,所以他不能入室,他只有升堂。大家明不明白?你要真正善学,像颜子一样,他没有把行和闻分成两个,它是一个。是什么?「从容请事」,这个也是《论语》当中颜回他有一次问孔子,「颜渊问仁」,问什么是仁。你看颜渊他问的是仁的境界,仁是圣境。夫子怎么点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告诉他,其实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跟着归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世界了。为什么?你和天下本来不二,你能克己复礼,当然天下跟着归仁,同时的。自己一身跟天下不是二,是一。有天下还有自己,这是二法,这里让颜子直截了当入不二法门。
颜子听懂了,他听懂什么叫「为仁由己」,不是由人,不是说天下跟自己分开的。自己归仁,天下就归仁,所以他「请问其目」,让老师给我们点一个纲目,怎么下手。孔子告诉他四勿,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叫克己复礼,这就是下手处。颜回一听,立刻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然不聪敏,这是谦虚,可是我一回去肯定要照做。「请事斯语」就是这里讲的从容请事,「颜子之从容请事矣」。请事是什么?我一定依照老师所讲的去做。从容是什么?没有丝毫疑惑,他闻之即行,闻行合一,不是二是一。直下能行,那就是闻,闻了就是行。
在佛法里讲菩萨三慧,闻、思、修。闻思修三慧,也是一而三、三而一。不是说我闻了我就听了,听了之后回去思考,思考了之后,然后才去开智慧、才去修。闻思修把它分成三个了,错了。它是一,闻即是思,思即是修。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也是如此,行即是闻,闻即是行,一而二、二而一。你真正入这个境界,那才能够升堂入室,那只有颜子一人能到达这个境界。但是我们要懂这个境界,不能够得少为足。
子路是孔子十分喜欢的弟子,他那耿直忠烈的性格在温文尔雅的孔门中显得很突出。孔子和弟子们开了个玩笑:如果我的主张不能行于世,我将乘着小竹筏去海外隐居,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老师的赞赏,非常高兴。孔子又适时敲打了一下弟子,子路啊,你就是好斗尚武比我强了,别的地方可不足取啊。子路是个勇于行动的人,他听到一个道理一定要付诸行动,如果做不好,唯恐再听到什么新的道理。
孔子教育的艺术在子路身上充分展现出来了。子路对孔子忠心耿耿,一直追随在身边。孔子说将来我漂泊到海外,怕只有子路跟着我,是对子路忠心的肯定和赞赏。当子路听到后有点飘飘然的时候,孔子又告诉他,你只有忠勇比我强点,别的你还不行啊。好的老师总是善于欣赏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当学生有些自矜和骄傲的时候,老师又不忘及时泼盆冷水,让他发热的脑子清醒过来。正是在这样一边勉励一边提醒的教导下,学生才会始终保持正确的成长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