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读书报告不甘于做别人的注脚

发布时间:2023/3/16 19:52:00   点击数: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10855/

从本月起,按照伍老师的建议,每天写字,这样一篇大概就需要10天时间。我利用每天晚上10:00-10:30写一点,写到流畅处,洋洋洒洒,有时候半小时写不出一句。

01与经典对话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这个月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有一定实践经验后,再读教育类的经典著作,方能领会其精妙之处。

“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实际教学中,我们一直会特别注重知识的教授,注重成绩和分数,但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会更加注重孩子的精神成长,更渴望构建儿童完整性地生长。

通过阅读,我也加深了对于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是事先能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通过传承使人成为他自己,以及在近几百年中通过有意识的方式,使相同的才能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来改变全民族的性格,这些基本事实使得教育具有了重大的意义。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我与“新基础教育”》叶澜●

阅读导师的导师的文字,是一件挺奇妙的事。文集中我读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比喻,“星际云”“热带雨林”“冬春夏草”等等,不得不佩服叶老师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教育学的魅力。“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赋予人把握自己命运的意识与能力”,从阅读中我更加了解个体是如何投入一个专业领域的过程——

“我感到自己不再已一个复杂变革时代的局外人、评论员的身份自居,而是有了作为中国公民、中华民族的一员、知识分子、教育学专业研究人员,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应负和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工作的责任感的觉醒。这一觉醒增添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和自我的生命意义,激发了我内在的生命潜力。”

这一段文字让我特别感动,一个人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改革发展的浪潮当中,这样的“生命觉醒”令人钦佩。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呼唤一批又一批这样具有使命感的研究人员。个体或许是渺小的,但时间的复利效应让人无法想象,坚持做好一件事,将改革“深入到日常”,“成为学校机体‘生存’、‘呼吸’的方式”,坚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看到教育最美好的样子。

02与师长对话

阅读是一种学习,与师长前辈的交流亦是如此。月初,我有幸到省锡中进行参观学习,并向唐校长提出了我的困惑:青年干部如何平衡日常事务和自身专业研究?

唐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1.确立标准: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不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懒。作为一名青年干部,首先要确立标准:做一名在自己专业学科有追求的人,这是作为教师的根基。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思考和写作。

2.有效管理时间:他和伍老师说的一样,要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每天写字,养成习惯。利用好假期,好好写文章。他还举例子说,今年疫情期间,他有一周时间在家做饭,一边炒菜,一边构思论文,就那三四天写出了3篇发表于核心刊物的论文。

因为今年写的几篇小论文没能发表,有点郁闷,就厚着脸皮,带着“废品”去请教吕博士,他提点我:

1.转变话语方式:泛化的、感性的语言只能作为补充,不能是主体。一般框架就是四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总体上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2.写论文是做科学研究:不要因为教学经验封闭自己,科学不是经验,经验是经不起推敲的。研究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进行整体性写作,只谈教学策略的文章意义不大。

03论文预开题听后感

本月,还聆听了江大研二学生的论文预开题,反映出的问题给我很大的警示:

●广泛阅读,掌握各种研究方法●

“不仅聚焦于教育学内部,更要了解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及其前沿”,以及伍老师谈到的阅读“不同研究方法的经典作品”,其实我还是很难领会各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就是我的短板,没有任何经验,也是我接下来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不满足于做别人的注脚”●

在预开题过程中,有老师评价说:“一直在楼外面转,没有进去”,我也充分理解这种感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进去,是团团转了很久还没有找到“那扇门”或者是“一扇窗”。切入的角度非常重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篇谈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师胜任力”的论文,刚开始我都没怎么听明白这个题目究竟是什么意思,听了伍老师的讲解,才逐步有所了解,还知道就这个问题很多已有的研究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但其实可以另辟蹊径,从学生的角度切入,走没有走过的路,我们要求“研究的主角”,而不是“别人的注脚”,甚至是“注脚的注脚”。

04与论文对话

●研究方法●

这段时间还阅读了一些论文,《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和《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研究》这两个教育叙事研究很有意思,像是在讲故事一样,身临其境。就故事本身的内容而言,很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复杂性和一致性。研究方法上,有目的性的抽样、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特别重视开放性访谈、非正式访谈和现场观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

●校史教育●

读到《江南教育改革(二)》中,讲述关于东林中学的校史文化微课程的开发与综合育人实践回溯,了解到竞志女学前世今生,启迪民智、匡世救国、培育新人、造福乡梓的宗旨,以及“开风气之先”的由来,确实感慨百年校史有着巨大的力量。

附小也在进行校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校史的学习,构筑集团共同的文化基因,正如《集团化办学的“一”与“多”》中提到的“文化管理是高级、便捷的管理方法,对于一个教育集团来说,文化管理的意义更为重大。”

这个月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认识一下同学们,读书交流会也没时间参加,希望以后能和同学们更多交流,一同成长。

(原文来自:洪梅的微习作)

往期推荐:读书报告|读书,终究是读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58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