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学人故事沧南沧年皓首赤心坚
学人简介
沧南,男,年出生,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共党员,年调入湘潭大学任教,年离休。先后担任湘潭大学哲学系主任、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等荣誉称号。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实践中,沧南40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宣传,生动诠释了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正如他的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沧南教授的一生就是对真理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一生。年,教育部下达通知:重点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招考硕士研究生。当时,刚到湘潭大学任教不久的沧南,立即建议哲学专业招收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生和建立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校党委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任命沧南为哲学系主任,兼任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主任。沧南认为:首先,湘潭大学是办在毛泽东家乡的大学,学习、研究、弘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是每一个湘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提出了许多的质疑。怎样维护毛泽东思想、怎样批驳各种谬论、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阐明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成为每一个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中之重。沧南说:“毛泽东思想是关于社会客观规律、思维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我是年从武汉大学来的。我知道湘大刚复校条件苦,可是能在毛主席倡办的大学里教书育人、研究毛泽东思想,我这一生值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理论重心的转移和社会功利化倾向对理论研究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研究出现了某种表面化、形式化、口号化的非正常现象。对此,沧南教授率先进行反思,提出毛泽东思想研究应该注重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别是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研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论”的方法。沧南曾说:“我年已离休,但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研究没有中断。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我虽已至耄耋,却也不敢停下思考的脚步。”离休后,沧南坚持每天研读经典,每年发表论文,主编的《毛泽东方法学》一经面世便获得学界热烈反响。40年来,沧南教授从不在以往的功名簿上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在探索真理的征程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沧南主要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在关于矛盾双方统一和斗争的问题,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的问题,关于建立毛泽东方法学的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理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创举。哲学研究要甘坐冷板凳,才能做出真学问。正是以沧南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坚守与开拓,才有了湘潭大学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重镇”的地位。“我觉得这个冷板凳坐对了,因为坐的是真理的板凳。”沧南说。一点燕麦片、一杯牛奶、一个鸡蛋,每天散完步吃完早餐后,沧南就径直坐到书桌前,思考问题、撰写文章,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潜心探索了几十年的老教授依然像个初学者,一手捧着书本,一手拿着放大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把竹藤椅磨得发亮,一张有虫洞的小书桌堆满图书,这就是湘潭大学东坡村9栋3单元2楼沧南的居室内景。竹藤椅上、桂花树旁,静坐桌前读书备课写作。在这斗室里,在这冷板凳上,他笔耕不辍,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关于群众路线的几个问题》等论著,著有《毛泽东哲学思想》、《沧南自选集》、《沧南往事》、主编《毛泽东方法学》、《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等著作。如今,97岁高龄的沧老利用14个月时间通读了14本唐宋诗集多万字,再精读重点诗篇,边读边写。目前仍每天坚持创作8小时,已手写书稿10余万字,“目标是20万字。”沧南教授说。这本书他将从唐诗宋词中探寻毛泽东思想的哲理,希望以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宣传阐释毛泽东思想,达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目的。在时代的浪潮中,有人浅浸,亦有人沉潜;有人逐流,亦有人逆冲。而沧南教授正是那永不停息的浪花,翻涌着波澜壮阔的浩然之气,永远奋力向前,投身于真理的汪洋大海中。人大7载、武大19载、湘大43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沧南教授用一生践行着为了党的事业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学生心中,沧南是慈父也是严师。谁发表论文,他自掏腰包奖励。有一年,他的5位研究生第一次上课因为各种原因都迟到了,被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第二天,沧南又向他们道歉:并问研究生:“你们气不气?”“不气”。沧南着实说:“不气就好,我讲错了,你们应该质问我,批评我。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离休以后,沧南心系讲台,在湘潭大学关工委兼职做了十多年志愿者。他给学生上党课余场,给本科生班级做辅导员,参加学生的读书会,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心中有话对党说”“青春与祖国同行”“我与母校有个约定”等主题党日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摆事实、真知灼见讲道理,为学生传经送宝、释疑解惑,讲解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正是在“兼职”讲授党课的三尺讲台上,沧南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彻底的理论力量、深切的家国情怀,在学生心灵播撒信仰的种子。文花枝、杨怀保、张旭、邓榕等大批青年学生成长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誉为“湘大模范群体”现象。沧南在各种场合认识了很多青年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心连心的沟通,与60余名学子成了忘年交,他是学生心中最亲近的“沧爷爷”,学生是他心中最可爱的“小朋友”。未来中国,究竟往何处发展?这取决于当代青年的思想信仰。青年树立怎样的信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未来的中国就会往那一处发展。“人一定要有信仰。共产党员的信仰,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坚定地相信、自觉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站在讲台上,沧南向青年大学生如是娓娓道来。沧南上党课不说大道理,而是把自己摆进去,说心里话、大实话,自己是怎么样想和怎么做的,就怎么样讲。目前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吴璇,大学期间通过向沧南求教一篇论文而相识。吴璇听同学讲,沧南是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专家,而自己所需求教的只是一篇“小文章”,内心不免忐忑。然而,出乎她的意外,沧南在听完她的自我介绍和要请教的问题后,就欣然答应好好研究后给她答复。原以为沧南要过很久才会答复,“没有想到的是,爷爷当天回去就认真研究了这篇文章,并用红笔作了详细的批注,字里行间都是圈圈点点。为了尽快把这篇文章交到我手上,爷爷还通过学院主动找到了我。”拿到这篇写满批注的文档时,吴璇被这位老学者的治学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深深打动。从此吴璇经常向沧南请教问题。每次在研究中遇到难点,或是写了新的文章,都会听取沧南的意见。沧南还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吴璇用功学习,特别是学习、研究、弘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这让吴璇更加坚定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决心和信心,在这方面的钻研越来越深刻,实现了本硕博连读。“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爷爷一样的老一辈湘大人,不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坚持毛泽东思想研究,矢志不渝地躬耕于毛泽东思想教学与科研的土壤上,才为我们打造了这样坚实的研究平台。”对于沧南的言传身教,吴璇分外感激。“我在东坡村附近的石凳旁,连着听沧老师讲了好几天的党课。”吴璇记得,那是年暑假,每天清晨8点,沧南都会坐在石凳上,讲他从放牛娃到共产党员、人民教师的故事。“在担任校报学生记者期间,因一次采访而与沧老相识,从此我的生活里多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爷爷。”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婷说,实习和考研期间,李婷曾得到沧南多次悉心的关心和鼓励打气。今年沧南过生日时,李婷来到沧南家,发现来的学生还不少。“除了自家亲人之外,有博士姐姐吴璇,有已经毕业好些年的学姐谌莎和她的老公,还有其他的学生。在交谈中,我发现大家无一例外都与爷爷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谌莎姐姐已工作多年,但她最多时隔两月又会来看望爷爷。”李婷所说的谌莎,医院看病候诊时认识的,从此这“爷孙俩”就越来越亲近了。正是受惠于求学期间沧南的关怀,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仍会时常回来看望沧南,每年一到沧南过生日,除了自家亲人外,总有一些毕业好些年的学生以及在校的学生到家里探望。每到这时,那些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学生,沧南都能一个个地数出来;那些学生以前怎么样,现在在哪里、做什么,家庭情况如何,他都记得很清楚。沧南教授既有热爱教育的定力,亦有淡泊名利的坚守。但一生节俭的沧老,在党和人民的事业面前却是最慷慨的。沧南由于自己的曲折的求学经历及承蒙众多的援助,为了回报他们和社会对他的关爱,年,沧南将从至年所集的新中国邮票(包括方联、小型张、小本票)卖掉,所得二十万元,全部捐献给哲学系,作为该系贫困生的助学鑫。万万没有想到,捐款后,他的一些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和研究生,担心他生活困难,自动地筹集了二十万元送来给他。年,在湘大建校六十周年校庆之际,沧南以“湘大人”的名义,又将这二十万元捐献给哲学系,作为贫困生的助学金。“那些钱是凑起来的。沧老师拄着拐杖,颤颤巍巍,一个银行一个银行去取钱,我忘不了。”湘大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黎益君说。“我是一名流浪儿,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把他们的爱心传下去,是回报与感恩。”沧南说,现在他更要尽己所能,帮助并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沧南教授正是这样,载平凡中孕育伟大,本无需姿态,站在那里便能成就一场惊鸿。沧老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党员,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他与发妻杨荣芳相濡以沫48载,在文革时期,夫妻二人携手走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年以来,妻子身体不好,沧老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发妻离世后,每当独自一人坐在人去楼空的卧室里,看着曾经共用的器物,就不经意间回忆起48年夫妻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相思之情,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妻子患病时期,尽管因病痛躺在床上,每当沧老从外面回来叫一声“杨大姐”时,她就躺在床上微笑着说“你回来了。”那个年代的爱情与现在不同,现在的爱情如火般轰轰烈烈,如骄阳般炽热与明艳。而在上世纪50年代,夫妻之间是爱而不言的,这份爱如细水长流,但仍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夫妻之间对彼此的责任与扶持,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的,也许少了一分浪漫,但多了万分坚贞。20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间,因文革受到刺激而患病的儿子医院,沧老每周要去看儿子两次。在看儿子的前一天,就要把他吃的菜准备好,第二天很早起来再把菜煮好,医院。绵绵慈父之情令人动容。在《沧年往事》最后两章《辛劳一辈子的阿妈》与《少小离家耄耋回》中,我们无不感受到沧老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与拳拳的眷恋。书中曾写道,“我想到了阿妈与哥嫂,一别数十年,如今我鬓如霜白,可他们早已乘鹤西去,永远在天上了。天上人间两茫茫。我不知道他们在天的哪一方,他们也不知道我数十年来的酸甜苦辣。永不见,思断肠。阿妈的养育之恩,哥嫂的割爱相助,已经凝成了永恒的记忆,铭刻在心中。”在生命中,是亲人带来的温暖,将这份温暖安放在温热的掌心里,即使隔着天上人间,依然清晰可见,这份温暖,磨洗了冬季的寒冷与萧索,沉香了岁月的苍老与苦涩,人虽不在,但此情长存,永垂不朽。
沧老先生曾说:“我见过彩虹霞光,也遭遇过风雨和坎坷。彩虹霞光鼓励我勇往直前、奋发向上;风雨和坎坷坚定了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人民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忆往昔岁月是童年时期的多舛,沧南出生于安徽合肥一户农民家庭,父母给他取名“高家贵”,可是美好的寓意很快就被现实打碎,父亲在沧南四五岁时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几个兄弟过着艰辛的生活,经常靠挖野饽荠充饥,有时甚至出去乞食。在生活如此窘迫的情况下,母亲还总想让沧南读点书,这也为沧南今后坚持求学埋下了种子。年夏,沧南在皖南屯溪(现称黄山市)考上了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校废寝忘食地学习。当时学生都睡地铺。他经常深夜点蜡烛看书。有一次躺在地铺上看书,不知不觉睡着了,蜡烛倒了烧着了被褥,几乎酿成火灾。由于这次意外,他被学校开除,也许早已经历过生活的无望,少年的心也更加坚定不移,他将名字改为“志坚”,继续求学之路,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朝阳学院,沧南教授说:“在大学时,我读了一些进步书籍,结交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腐败,社会黑暗,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希望,才能进步发展。”沧南进校就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年5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因为他的名字上了反动派的黑名单,在党组织的关怀下,于年,他前往沧南,奔赴冀中解放区华北大学学习。华大结业,留校工作。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大学于4月从河北正定迁移到弱平铁石狮子胡同一号。年冬,刘少奇到学校作报告说:新中国成立了,中央决定建立一所新大学,将华北大学改为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上将沧南调入经济系为攻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他是新中国新大学第一代研究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坎坷的童年是砾石成温玉的磨砺,终使得他在风雨飘摇中不忘初心,在惊涛骇浪中坚如磐石。在文革时期,沧南被批斗成“黑帮”“反革命修正主义”“特务”,两次被抄家。直到年,“造反派”仍开批斗会,贴大字报。在那种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情况下,沧南始终口服心不服,但又不敢发泄。有一次他在夜里说了梦话被报告给“造反派”,从此为了怕说梦话,沧南不敢睡着,睡觉的时候也戴着几个大口罩。回首这段黑暗的日子,令沧南感到聊以自慰的是: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党,对不起同志,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在《沧年往事》中写道,“那些流淌在生命长河的一幕幕场景,已经沉淀心底,那些年轻时因为贫困,挫折,鲁莽所经受的历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人生的成长与成熟。”
后来,先后经历了9次大手术的妻子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有精神障医院。身为丈夫和父亲,70多岁的沧南,白天奔波两地照顾妻子和儿子,夜晚加班备课,只为了不落下一节课。沧老说:“在20世纪90年代,我也的确感到很累,那时,我已经是古稀之年了。但是我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谈生命命运,只讲面对现实。首先,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其次我是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因此我应该把课讲好;应该把妻子和儿子照顾好,使他们母子早日康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为人夫,为人父。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在学生眼中的沧南教授是永远从容淡泊的,。但沧老却说:“岁月虽然没有留下痕迹,但沉浮中的那些人和事却深深地铭刻在心。那些事,是那个年代用深藏于心的情感的经线与纬线织成的。人不见,心自知,想忘,也难忘。”沧南教授名字中的“沧”有水的含义,而他高尚的人格与风骨就如水一般,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滋润万物,生硕果累累,花团锦簇。千磨万韧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初心不改。
年,湘潭大学恢复建校。为响应教育部关于支援湘潭大学师资的号召,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沧南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主动请缨,来到湘大任教。年11月,沧南提着一口大樟木箱子从武汉来了湘潭,成为从全国各地高校支援湘潭大学建设的首批教授之一。此时的湘潭大学,没有电灯、自来水,没有图书馆、教室,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师分散住在附近农民家里,晚上蚊子多,备课的时候,大家只好把腿放在水桶里,防止叮咬。沧南从此与湘潭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多名教师一道,满怀激情、艰苦创业,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牢记毛主席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为党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昔日的黄土坡,如今已建成为一所现代化大学。在沧南的努力和推动下,湘潭大学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和研究的广阔天地。如今,该校已经成为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仅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湘大东坡村9栋,一户9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一直是沧南的家。客厅中陈旧的沙发和矮柜,墙上机壳泛黄的空调,当年从武汉带来的书桌,有着许多虫蛀的小洞。20世纪90年代,学校想让沧老搬进“校长楼”,而他听说有位老师患了哮喘想住新房,就毫不犹豫地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年在东坡村住下,沧南再也没搬过家。“君子忧道不忧贫”沧老的生活虽不富足,但是却可以享受到生命的充盈,在信仰之光的指引下,找寻心中的原乡。那件陪伴沧老30多年的灰色旧棉袄,虽无金玉在外,却有初心长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衣襟带花、岁月风平。在浮躁功利的世风中,沧南自甘淡泊清贫。他不喜欢学生为他操办纪念活动,他始终坚信“节俭”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同时,他始终严于律己、躬身自省,对家人,他也近乎严苛。年,女儿高玲玲得了感冒,想让沧南帮她开点感冒药,“爸,你是离休干部,可以报销。”沧南顺口答应了,却马上意识到,药不是自己吃,“不能报,报了就是欺骗组织。”后来他还为这件事情在党支部大会上深刻反省自己,为初心与信仰加持。在年举国抗击新冠肺炎之际,国家发展与人民安全也时时刻刻牵动着这位老教授的心,沧老每天通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