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感悟论语中的人生智慧33思维定式
总第篇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孔子和弟子间的故事:
鲁国的实际掌权者季孙氏要去攻打所属小国颛臾。
原因是颛臾总对鲁国提出各种不满,还不断私自加固城墙。
孔子的弟子冉有、子路,都因为这些原因而赞成攻打。
孔子则提醒他们,为什么光看到了颛臾的问题呢?
为什么不找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呢?
如果不是季孙氏在治理国家时的一些错误做法,颛臾又怎么会不满呢?
又怎么可能进而做出敌对的行为呢?
如果在单位做到了管理层,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
遇到下属做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不懂得及时回复、不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方法、不担当责任时,我们一定很气愤。
因为这样的事都是最基础的工作要求,做不到这些就根本谈不上工作称职。
在气愤的同时,我们是否也会转念想想,除了下属自身问题外,我们在管理中是否有导致这样结果的问题呢?
比如交流工作时,自己语速较快、经常打断;
遇到下属提出的问题时,会觉得问题很低级,所以直接给出操作步骤;
出现错误,具体做事的人就会受到指责等。
这些管理中、沟通中的习惯,会给下属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一个团队的氛围受到管理者、单位制度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当我们看到一些个人出现的问题时,要想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是《论语》中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作为管理者,如果我们不刻意反思,不会发现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原因是,这些做法和想法,早已成为我们的行为定式和思维定式。
当思维定式不被打破,我们行为就不会改变。
这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经常遇到同类的问题,总也解决不完。
前段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谈到自己最近有点发愁的事。
孩子上学的安排,他已经想好了方案,但家人都反对,导致没法实施。
最近让他有点恼火的是,半年前他提出的方案,妻子当时不同意,而前几天突然说可以,让他赶紧落实。
他就很生气的说,早说这样做,你们都不同意,现在又让我赶紧落实,我到哪去实现去!
我就问他,是不是除了妻子,家里别人也反对他的想法。
他说,自己父母平时跟着带孩子,听了他的想法后,也不同意。
所以他觉得家人都不理解他,自己有些苦恼。
聊天中,他发现自己平时沟通事情有这样的习惯:
遇到事时,自己先想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能想很远。
等自己都想明白了,再去和家人一次说清楚。
希望家人理解并按照他说的做。
我们不难理解,当遇到像孩子上学这种即重大,牵扯面又很多的问题时,想通过一次沟通,就让家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根本不可能。
他遇到的困扰必然会发生。
如果觉得是家人的问题,家里的矛盾会增加,而且将来还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
朋友发现自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定式后,自己说,之前管理小团队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自己都想明白了事情应该怎么做,再和下属说。
遇到别人不理解时,自己就觉得很烦恼。
现在的工作,大多是自己单独落实,烦恼就少了。
就像季孙氏在遇到颛臾出现问题时一样,一发现家人或者下属出现问题,就去指责别人,就像是季孙氏那样想去攻打颛臾,而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这样行事,只会遇到更多不听话的下属国,我们也会在更多事情上和家人、下属沟通中出问题。
听听孔子的教诲,看一下问题是否在自己身上。
平日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是不是注定自己就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解决了萧墙之内的问题,事情才会迎刃而解。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便来自于《论语》中的这段话。
秉烛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