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悦心二小严晓萍家庭教育工作坊
钱穆先生说:“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论语》共二十篇,第一篇《学而篇》尤为重要。前一篇中我谈了自己对第一章的四点学习心得,本篇再谈几点自己的收获。
五、安贫乐道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段话是孔子跟弟子子贡谈论如何对待贫富的问题。人处贫穷,易自我卑贱,谄媚于人;处富贵,则易骄肆傲慢。子贡认为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行了,不因贫穷而去低三下四讨好别人,阿谀谄媚,以图私利;不因富有而去骄奢淫逸,财大气粗,盛气凌人。可孔子教育弟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充分表达了孔子教育弟子抑制物质欲望,追求真理精神的基本主张。安贫乐道是孔子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说是处世的最高境界。不过这四个字的重点不是“安贫”而是后两个字“乐道”,它强调的是人要一心向道,而贫穷不贫穷无所谓,只要不是“不义而富且贵”就行,这是孔子十分厌恶和鄙夷的。
在《论语》中,孔子谈论贫富的语句有很多处,如:“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不怨恨是难以做到的,富而不骄傲倒是容易做到。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利和义反映了人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两个方面。人应该自觉地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以道义的标准指导和约束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今天我们提倡的“见利思义”,继承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原则和精神。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部分。
安贫乐道的典范是原宪,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他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去世后,原宪遂隐居卫国草泽中,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有一次子贡出任卫国之相,随从的车马前呼后拥,分开高过人头的野草,进入僻陋的里巷,探望问候原宪,原宪整理好所穿戴的破旧衣帽会见子贡。子贡为此感到羞耻,说:“夫子难道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像我这样,是贫,而不是病啊。”子贡觉得惭愧,遂离去,一生都因为这次言语的过失而感羞耻。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是一个安贪乐道的人。在《论语》里孔子赞扬颜回的文字很多,最出名的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就是:颜回品德多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一个破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从不改变自己一心向道的快乐,颜回品德多高尚啊!
六、君子之道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庄重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严,庄重而威严才能认真学习而所学牢固。君子还要慎重交友,还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这一思想把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联系起来,对世人的内外在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纵观整部《论语》,提到“君子”多达处。《论语》中的“君子”有“有德者”与“有位者”两种意思,但多是指“有德者”,即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论语》中所论的君子,涉及君子的定义、君子的内在修养、君子的外在形象、君子的言行准则、君子的立身处世、君子的学习养成、君子的理想追求、君子的人际交往、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与圣贤的关系、君子的价值与意义等等,虽然多是只言片语散论各处,但始终不违君子之道,从整部《论语》来看,亦可概括出系统的君子思想理论体系。
七、温良恭俭让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本章是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辉的人格,展现了圣贤的风采和境界。子贡对孔子的评价中,带有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意,却也客观地道出了孔子修养境界的高低。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孔子也是基于此才取信于各诸侯国的。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提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是“问政”还是“闻政”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政治和政务本身就是国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与每个人都有关联。所以,各国政治及经济情况,被不少统治者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与闻。孔子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子禽很奇怪,故有此问。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描述了夫子的人格风采,从另一个侧面给出答案。
从孔子一生的行踪和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思想家,还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改变社会现状为己任,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为此,他不辞劳苦,不避艰险,周游于列国,在传播自己思想的同时,渴望得到一个执政的机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有愿望是一回事,愿望能否实现是另一回事。因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夫子必须得到国君的认可,获得推行政治主张的地位和机会。让国君以国相托,委以重任是很困难的,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孔子在这方面也是失败者。孔子虽然没有得到的执政机会,但是所到之处,全面充分地了解一国国情则是轻而易举的。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要不然子禽也不会发出惊叹之问。子贡的回答很妙,“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就是孔子得以“闻其政”的主要原因。子贡认为,夫子的人格已经达极高的境界,各诸侯国的君主,不管对他的政治观点赞不赞同,但对他积极求治的善意,还有他的崇高品德是高度赞同的。所以,这些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了解各国实情,靠的是做人的修养。
八、仁义礼智信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章谈对少年弟子的教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仁德的几点基本要求。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所在。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的这几句话意在重申修德必须重视实践,修己当从身边做起!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的学问,这与掌握了多少文化知识并无太大的关联。只要能在实践中学到“德”“孝”“忠”“信”等,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那个人没有学过多少知识,依然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德行远比学识重要。“贤贤易色”,指的是夫妻间相处时,做丈夫的应当对妻子的品德多加重视,不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美色上。
“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孝道。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事君,能致其身”讲的是“忠”君之道。在古时作为臣子的,就应当尽人臣之力,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若是放到现在,这个道理同样说得通。比如你身为国家公务员,就得尽自己最大的本分为人民谋福祉;身为企业高管,就得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公司谋利益。即便你是个手艺人,也得把自己的活计做好、做精了,才会有人让你挣他的钱。说白了,你得干一行爱一行才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拿出自己百分之一百的忠诚和热情,这才是“事君”之道。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诚信问题。与朋友或同事交往,若是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就要尽力去做。倘若能够做到则是最好,即便是没有做到,只要你尽力了,也不会失信于人。
本章中所讲的四种关系,占了五伦中的四伦,足能看出子夏对道德实践的重视。若想做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就应从身边事做起,只有躬身践行,方能悟透真正的学问,才算有着真正的仁德。这也难怪子夏会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了。若是有人能够全部做到这些,不管他的知识是深是浅,仅凭他表现出来的德行,我们就能认定此人必是真有学问。而且,这也暗合了孔子所讲的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子夏:孔门十哲之一,文学造诣是同门中的翘楚,孔子在文章、学术上的成就多是通过子夏继承并发扬开来的。其思想、品格、学问、功业都是非常卓越的。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复”是实现诺言的意思。“信”和“恭”都是重要的德行。大意: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正文只有简单的七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两遍,而且每一遍都是单独的列为一章。第一次出现被安排在《论语》第一篇的第三章,足见这七个字的重要性。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人的仁爱精神是通过传承经典,学习新知得来的。清末学者李炳南认为这一章的内容是与第二章的“崇仁”思想相呼应,讲了“少仁德,少忠厚”的人的最主要的表现。告诉人们真诚做人,踏实做事,应该是每个人都遵循的基本处事原则。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谈为政治国,孔子提出的几条策略一一谨慎专一,讲信用,节约财用,爱护百姓,依农时使用民力,看来简单浅近,全是治国最基本的要求。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人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明。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推己及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充分的尊重他人,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个条件。因此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他人,并且应该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首篇的第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未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呼应。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有人说,学完《论语》后,你就会发现:人生99%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每个人学习《论语》,都能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屈瑞霞,灵宝市第二小学教师,从教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数学教学第一线。她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热爱生活。孩子的进步与快乐是她最大的追求,她喜欢和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相信心之所至、能量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