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警苑心语唐丽论语心得之孝道篇随笔

发布时间:2022/5/13 14:10:48   点击数:

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早在年前,儒家文化,就对孝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陈述和分析。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大地,如此根深蒂固,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研读了《论语》及相关儒学书籍,并借鉴综合了多家儒学大师的言论,述写以下感想,与大家共享。

追根溯源,先来学习一下先祖、圣人们如何定义“孝”。下面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关于孝的对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他的老师,什么叫孝呢?孔子说,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这就叫做孝吗?肯定的回答后,孔子接着提出反问,所以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进而,孔子提出下面很深刻的命题,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而心中却没有深刻的尊敬,只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所以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我们心中有深深的敬意之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有事,弟子服其劳,凡是一些外在的,体力的,杂物活动,晚辈都抢着去干;在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有好吃的好喝的,请长辈先用,但是这些行为的前提是要和颜悦色,态度端正,语言柔和,面带微笑而为之,这样才算孝。

子游子夏问孝,孔子都铺陈了一些,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称其为孝的言行,但在最后,孔子都抛给大家一个问号,这就是孝吗?我很喜欢孔夫子的这种问号,它不仅可以形象地告诉大家一个普遍认可的真理,还可以唤起每一个人内心对孝的定义、概念、甚至再认识。

历史故事,引发我们对孝的深思;生活现状,启迪我们对孝再领悟。但要真正理解“孝”的含义,需要寻根究底,探知一下为人父母的初心。开篇,我们就讲,孝是一种美德,那么翻过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美德吗?没有人说它是一种美德,因为它是一种本能。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个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棵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个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要交学费呢。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又过了一些年,这个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个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这个孩子说,我现在长大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啊?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就可以做船了。这个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这个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这个时候,大树似乎看到了孩子小的时候。

大树和孩子的故事,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美德没有任何关系,是一种本能。它就像这颗老树一样,是无私的,全部的,永远的,不计回报的。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其实孩子们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的身上获得了那么多机会吗?父母的付出,不就是他们用生命对孩子每一个成长过程的提携么?

还有一个“天使”的故事。传说,神把每一个小孩子派到人间的时候,会给孩子们很多祝福,跟孩子们说,人间很美好,你们去吧,到人间去创造吧!你们可以享受生命的成长,一生中可以有着无数的奇迹。可这些小生命很忐忑,因为,他们也听说人间有很多的丑陋,很多的竞争,很多的挣扎。于是他们问天神,如果到了人间,遭遇危险不测,没有天神保护了,怎么办呢?天神说,放心吧,他们已经早早派去了天使,每个小生命都有一个特定的天使在等着他。这个天使会终其一生,忠诚地对待这个孩子,在最黑暗的时候给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时候给他温暖,在所有风险来临的时候,会拼着性命保护孩子。孩子们一听,就放心了,问,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个天使呢?天神说,很简单,你只要叫一声“妈妈”,她就出现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可能背叛我们,但父母是不会的;谁都可能抛弃我们而远去,但父母是不会的;谁都可以把我们遗忘,但父母是不会的。因为他们是上帝派给我们忠诚一生的守护。

父母对子女的爱,说不尽道不完,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传承不息的原因。懂得了父母的本心。那么,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回报父母呢?其实,子女敬孝的问题上,有个体差异,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个词,我觉得非常好:“换位思考”,如果在孝问题上,我们能换位去想,想想大树对孩子的无偿付出,想想天使为孩子遮风挡雨的艰辛,与其等到父母天年以后,去尽一年之孝,三年之孝,都不如父母在的时候,多做一分一毫。陪他们说说话;陪他们静静地坐着看会儿电视;陪他们简单地吃个饭;哪怕是给父母一次拌嘴的机会,在年迈的父母眼里那都是最亲密的接触。

凭心而论,父母和子女关系,只要父母在,每一位做子女的,在心里都是记挂的,都是想念的,都是感情满满的。但生活中常常的,孩子跟父母经常说的话却是:妈,我最近太忙了,学习忙,工作忙,孩子忙,杂七杂八的事情忙……忙有时候可以忙忘的,忘记生命里尤为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权衡轻重的时候,人往往认为事业、工作是重的;朋友的快乐是重的,杂七杂八的事是重的,而近在迟迟的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哪怕陪他们吃饭的时间。所以,在父母那里,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去忙吧,不用挂念家,家里都挺好,只要你们都好,我们就放心。作为孩子,似乎永远读不懂或者不愿意去懂,父母话里的含义——爸爸妈妈也想你。爸妈想你,可又不愿意打搅你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怎么办?只能委屈自己,把思念、牵挂和想念深深地埋在心底,变成嘴里的安康。之所以能体会这种心境,是因为我有一个弟弟,弟弟在外地工作,工作很忙。妈妈每个周给他打一次电话,从来都不说让他回来的事情,只是问他工作怎么样?孩子怎么样?闲扯一阵子,等弟弟最后问家里有事没?妈妈总会说,家里一切都好,让弟弟放心,没事不用回家。可我知道,妈妈想弟弟,想弟弟的儿子,想的夜里睡不着觉,捂着被子,默默地流泪哭泣……

孩子叫一声:妈妈,一切困难迎难而解,无论多少的艰辛、委屈、困苦……妈妈总会立场坚定、无条件地心疼你,爱护你,拥护你,支持你。而妈妈,哪怕面对的是思念孩子的煎熬,她的选择,永远是不忍心打搅孩子生活、工作现状的隐忍和委曲求全。

民间有个说法,孝顺孝顺,先顺后孝。在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很多时候,孩子的孝心,在于了解父母的心思想法,在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47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