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1/8 23:43:20   点击数:
《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读后感作者:王培雷(尧尧爸爸)自从有了宝宝后,也看了一些教育的书。感觉讲个人例子的多,片段式论述的多。但就一个领域,针对婴幼儿特点,系统论述的少。本书就是难得的在音乐领域,对于婴幼儿学习的论著(啥时候能有类似的在体育领域,针对婴幼儿的论著就好了)。作者为美国的埃德温.戈登教授。窃以为,没有深厚的专业造诣以及对孩子们的爱,是没有动力、能力写此类书的。因为婴幼儿的教育成效难以即时反映,研究难、总结难、评定难。个人阅读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目标

书中谈到:“所有的儿童都能通过音乐欣赏和享受音乐学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心灵从中得到慰藉,举止变得更有教养”,“通过音乐,孩子们能充分自省,能透视他人,乃至透视人生”,“借助音乐,孩子们能更好的发展并延续他们宝贵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力”。

书中强调音乐欣赏是基础,享受音乐是过程,也是归宿;强调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心灵从中得到慰藉,举止变得更有教养,也是我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我理解书中谈到的“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指的是生活要有超越性,以艺术的超越性引导生活,在生活中体现艺术的超越性,从而实现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统一。当然,还可以在“自己的文化”后面加上一句“以及世界的文化”,更贴合这个日益交融的世界。

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如果换成我个人的表述,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增加个人修养内容之外,我想的是“音乐能够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和精神支柱,欢乐时让他学会表达,悲伤时给他力量,困难时带来希望”。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一生快乐,但人人都会面临困境,无论最终成功与否,否则不会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话,当然当今时代变得更好了。孩子要提高“逆商”,在困境中获得成长。

有几篇文章很深的影响了我对于音乐的认识。一个是《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大意就是有两个重要的支撑,能够帮助人度过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灾难。一个是信仰,这个对于中国人很难;另一个就是音乐,帮助人超越困境。还有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著名画家、作家木心的生平介绍,在狱中用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不禁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月黑风高夜下弹奏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音乐的力量可见一斑!我们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音乐学习的陪伴下,愉快的度过童年,也帮孩子在团体中树立更多的自信。

二、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特点

书中谈到婴幼儿天生有音乐能力,近似常态分布,略有差异。合适的音乐教育就可以帮助孩子充分开发其天份。本书特别强调“一旦儿童错失了学习基础形成的机会,将无法纠正”。理论基础是“神经元连接建立的缺失”,这给予了家长以警醒。所以,年龄越大越难弥补,付出很多也不会有最佳期的成效。

书中“音乐引导和音乐教学”部分谈到,所有的引导从定义上说都属于非正式的,非正式的引导分为“无建构和有建构”。这些论述对于我理解何璐老师上课的做法有很大帮助。

何璐老师一直强调,对于很小的幼儿(没到模仿期的孩子),他们只要在这个环境中就会在"吸收",而我和她妈妈在没有参加这个课之前,都是试图要及时纠正小孩的做法,典型的想法有“怎么不这么做啊”、“跟着老师学啊”、甚至拿着他的小手去比划代替他去做。

我印象中,确实有一次以为他没在听,结果过程中他对老师说的事接了一句话,反映出其实他在吸收。这个场景使我对这一观点多了真切的感受和认同。包括在年8、9月份我和他偶尔有一次打鼓玩,他很明显有互相配合的意识,有快慢、高低的变化,这些都是平时课上用耳朵去听、用身体去表达、去演奏等练习的积累。

书中提到“无建构和有建构”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对孩子们强加任何信息和技巧……都是以自然且连续的活动,以及孩子们反应为基础的”。这点在何老师的课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而且何老师还经常根据孩子课上的状况进行调整。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次课是,何老师正在带着大家叠方巾,尧尧在那儿哈哈乐,说像个妖怪,大家都跟着乐,何老师趁机就让大家一起扮妖怪,要有自己的名号、节奏,同时表演时还不能乱,轮流作为主节奏进行引导,其他人跟随,就这样上了一节课,课的核心内容没有变,形式却根据孩子的反应作了很大调整。我觉得何璐老师很了不起,这需要老师非常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好的体力,她的教学实践很好的体现了书中的原理。

书中也提到,正式的教学要求“孩子们明显地合作,表现出具体的、各种类型的反应。”联系到个人学英语也是,老师讲要浸泡在英语环境中,但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持续性学习作为支撑,也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个人认为,尧尧目前更多的是处于非正式的“音乐引导”阶段,还未完全进入到正式的“音乐教学”阶段。

三、如何让婴幼儿接触好音乐

书中特别提到,婴儿接触丰富音乐的重要性,“如果孩子们早年自然、舒服的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从而在一生中对音乐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除非儿童在18个月之前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环境,否则他们的生活就会首先被语言习得抢先占据了,而音乐只能退居其次,或者不具有任何地位”。

书中还提到了“聆听、演唱和念谣”的重要性,“孩子们天生是能够自然对音乐节奏产生反应的,也是能保持一种有弹性的、自由的肢体活动的”(人的天分会有不同),“家长总渴望孩子走在时间的前面”(追求神童、少年班等),“身体要先能感觉,大脑才能去理解”,“节奏不能以认知的方式或是直接通过大脑的方式教授”。

由此,我理解了为何此门课要和舞蹈联系起来。反正俺作为家长,节奏感是很欠缺的,不知道在音乐中身体该如何动作,可能是端坐着太多了,没学会和身体友好相处,呵呵。

好的音乐或演出还需要何老师多多推荐,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都不具备筛选的能力,光听凤凰传奇、广场舞曲恐怕是不行的。书中提到幼儿专注力短,音乐风格不要太长,“好音乐”或“坏音乐”能在所有风格中找到,甚至在同一作曲家的作品中发现,不要找过于夸张的渐快或渐慢音乐等等。这些让我理解了为何老师上课的音乐都挺短的,甚至需要老师自己创作。

放音乐的时机方面,书中提到“不要强制孩子听音乐,也不应该在孩子看似不专心时中止音乐。幼儿在所谓专注或不专注聆听音乐效果是一样的,我们为孩子们做到最有价值的事情是让他们能有足够的机会有意、无意的吸收周围的音乐”。

关于律动,书中强调,“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不要强迫孩子们的肢体律动,可以有节奏的轻拍他们,或者用手臂轻揽孩子律动”。这个观点很出乎我的意外,是不是律动只能内生,外界的干预会破坏孩子自身的探索和体验,作为家长,以后要注意,拿着小朋友的手打拍子是不行的。

四、尧尧和我学习的变化

书中再次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谈到“家庭是孩子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校,而家长是孩子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多数家长似乎更能胜任引导子女发展语言和算术的技能,在引导孩子们音乐技巧和理解方面则缺乏信心”。这些,说的都很对,看了之后也增加了我作为家长的压力,正面的说就是增加了责任。

谈到尧尧上奥尔夫课的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最早接触奥尔夫的时候,跟着音乐学习狮子、小鸡等动物走路,忙的不亦乐乎;一个就是看了“破铜烂铁”之后,有一段时间想起来就拍东西,打节奏。还有就是回到家之后,我组织过和尧尧拍球,他还很积极,但在家里也只能玩一小会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喜欢跟我在一起轮流发怪声,即兴的唱日常生活,很是积极,因为他平时就喜欢说话,一起走路,几乎能说一路的话,不过现在更乐意唱着说话了。

我觉得通过带尧尧上课,我反倒有很大变化,首先是亲子关系,早期,他妈妈带他去学习时,我偶尔去一次,去了都是看手机,觉得课程与我无关。妹妹出生后,就必须需要我每周带他去上课,我逐步有了更多的参与,由被动到主动,有了更多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与学习奥尔夫功不可没。在此也非常感谢何璐老师一定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上课的规定。在此过程中我对音乐及艺术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能逐渐听出曲子中有不同的乐器在演奏,理解了节奏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也逐步能欣赏音乐了,不过身体还是有些僵硬。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我现在开车大多都是听马友友的音乐,或者何璐老师推荐的其他曲子,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根本听不懂,感受不了。现在听歌曲少了,觉得有歌词变成了干扰,更愿意听器乐曲了。

另外,我对“放松”和“放下”也有了更多的体会。以前,忙着工作,关心着一大堆有关无关的东西。我在带着尧尧上奥尔夫上课的过程中,学习着看似不断重复的内容,回过头来看,心态好像有了不少变化,即使不能做到“从容”,但逐步体会到了这种状态。以前是看似学了挺多,但其实个人没啥变化。

零零碎碎写了一些感受,后续再完善。新的一段音乐旅程要开始了,何璐老师对尧尧音乐能力评估、学习期待和需要家长重点配合的方面,也告诉我,让我们共同协作,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快乐的音乐旅程,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

最后,谢谢何璐老师及其团队对孩子们的爱心及优秀的专业能力!

欢迎参加何璐乐教坊研修课程

亲子乐教1.亲子乐教2.孕妇音乐游览与胎教3.多元文化乐教工作坊4.家长微课张老师研修培训1.奥尔夫教育及应用2.中国传统文化乐教3.世界多元文化乐教4.钢琴入门理论基础与教学法研究5.理论与实践研讨微课豆果企业培训1.鼓圈2.舞动3.动作合唱何老师

备注:本工作坊所有课程必须提前一个月交费,以确定自己的席位;如需报名请回复本工作坊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023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