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家庭剧如何以生活的光泽感打开观众心灵

发布时间:2022/11/19 17:22:08   点击数:

◆《一年又一年》用朴实的生活流美学触发观众的审美认同,所采用的“小人物、大时代”叙事策略,也被之后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创作沿用

近期,沉寂了许久的家庭剧再度成为荧屏上的“主角”之一。《乔家的儿女》在热播、热议中收官,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同期的《亲爱的爸妈》水花稍小,但亦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观众。接着,《婆婆的镯子》《我家无难事》等剧乘势播出,还在延续着此番家庭剧热……

家庭生活剧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国产剧的主流,并且诞生了多部至今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它们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反映生活的细末与微妙,凸显出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基本特质。创作者如同用显微镜去观察生活的细节,并如获至宝地将其融汇到创作中去,以亲情为纽带切入叙事,聚焦于市民家庭的生存境况,描摹普通人的情感与人生轨迹。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那些已成经典的作品,仍然会被镌刻其中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坚实的生活质感与宏阔的时代变迁所深深打动。它们以生活的光泽感,打开了心灵的开阔地带,以独有的真情与温情叙事始终能够抵达中国观众的内心深处。

希望荧屏上的百姓生活史,能够继续被书写下去。

——编者

卞天歌

家庭生活剧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国产剧的主流。不过近年来,国产家庭剧整体类型创作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家庭剧”与“话题剧”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一些作品甚至用“话题剧”完全置换掉“家庭生活剧”这一传统的类型概念。曾经的家庭剧用什么打动了观众,如今的家庭剧又该如何续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共同的审美特质

用细节、“在场性”与“发现生活”的审美姿态打动观众

回顾国产剧历史上那些出自不同创作者之手、有着不同表现重心的经典家庭生活剧,它们共同的审美特质也随之显现。

首先,这些作品在情节推进与情感表现上都是通过极其密实、丰满的生活细节支撑起来的。这些细节或许琐屑、庸常甚至困窘,但对生活原生态质感的还原往往会起到举重若轻的审美效果。没有浓烈的戏剧冲突,只是让那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始终暗潮涌动的情感摩擦与生活细节微妙地推动剧情发展,在一地的鸡毛和瓜子壳上,观众看见的是热腾腾的、跳跃着的生命力。

其次,在对大量生活细节的编织中,作品达成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并使观众获得一种强烈的“在场性”,即仿佛置身剧中,切近地观察甚至是直接参与剧中人的日常生活。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当下的一些电视剧作品总令人产生隔膜、夹生之感。因为剧中所描摹的生活景状从细节上便与观众所亲身经历的日常有着较大距离。所以,观众根本走不进剧中,作品也无法吸引观众。

最后,如果创作者仅仅是“描述生活”的细节,并没有怀抱着“发现生活”的审美姿态去进行表现,那么仍旧是无意义的形式化处理。世纪之交,生活剧的创作者们摒弃了高高在上的审视姿态,不约而同地以平视的目光去观照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去发现他们的朴实与可爱,也对他们性格或认知上的缺陷进行同样客观的表现,如此才让他们的生命力与活力在作品中得到相对自由的呈现与释放。

从家庭生活剧到都市情感剧

城市化进程与消费主义渗透锁定都市生活剧主导位置

为什么家庭生活剧创作会在世纪之交时形成一股热潮,并且高质量的作品频出?除了承接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的新写实主义创作潮流这一重要原因外,还受到深刻的社会因素影响。

始于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无疑在短时期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但这一过程中,并非每个社会阶层、群体都能同步从中受益,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积聚造成各群体之间收入和财富差距的加大,阵痛在所难免。作为中国当代最贴近大众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电视剧自觉地将镜头对准这些社会问题与社会群体的精神、心态,而家庭生活剧无论是在表现时空、关切对象还是叙事重心上都是最为适恰的题材。

家庭生活剧创作所展现的困窘生活与生存状态,本身是出于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创作者们让普通人的艰辛生活有机会“被看见”、被理解,从而引起社会对他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5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