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研究PhD,除了写论文,还有什么是重要的
第二十七篇推文
12月
四川的冬天,多云
下午好啊,今天天(xiang)气(tou)不(ge)错(lan),我早来啦~
接上篇(研究|(干货)论文分类及写法总结(3))。
4
除了写论文,也有其他收获
01
论文经营
来自吴先森的爱心提示: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和发表论文后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在peerreview的过程中,reviewer比较关心你的Abstract,Introduction,Discussion,Conclusion等等写的怎么样,你的图表做得怎么样,editor还会关心你的references。
但是在论文发表后,决定你文章会不会被搜索到,得到被引用机会的,则更多的是你文章的题目,keywords,和abstract。
对了,我还想到一个小tip:
根据webofscience的高被引计算规则,一般文章接收后如果排刊能排到一年里的前几个月,成为高被引的机会会大大提高哦~
02
自我认知
在读博的这段期间,除了写论文,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更清晰了,也更喜欢自己了。
在刚入学的时候,有一个师兄曾经建议我思考三个问题:
你喜欢做什么?
你擅长做什么?
你能持续地做什么?
其实还有,读博期间你希望获得什么,以及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其实在想不清楚的时候也有带给我一些困扰,但更多地还是在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做了很多性格测试,也不停地问自己真正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在感到压力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是不是咸鱼人生更适合我呢。于是我决定干脆当一条咸鱼吧。
我主动给自己降低了目标,然后每天想玩就玩,不得不工作了才工作。那段时间,我常常漫无目的地玩手机,看剧,想逃避写论文的痛苦。
但结果却是,这样的生活反倒让我焦虑,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天天担心这周的任务完不成会不会被老板骂。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成为一条咸鱼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啊。
于是我又开始了与拖延和懒惰的斗争。把手机调成灰色、设置屏幕使用时间,减少手机的使用。学习的时候就去图书馆让自己专注。
但说实话,要彻底逃离这种状态真的挺艰难的。后面是导师的批评才真正让我知耻而后勇,决定好好努力。
尽管现在的我依然不是组里最拼的,但至少我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并能够为之付诸努力,而不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只想玩手机。
我想记住这种感觉,再也不想回到之前的失控状态。也挺庆幸自己是在这个阶段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以后还有那么长的日子可以努力。
所以如果现在的你正在经历跟我之前一样的迷茫,不要担心,也不要焦虑。不用放弃思考,做好该做的事就好。相信我,等你想明白的那一天,会很珍惜这段经历的。
除了学习或者说事业方面的自我认知,更加影响我的,大概是学着不去在意周围人的声音,做自己。
这段期间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也一直探寻着自己的价值。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即便处在相同的时空,我们每个人所能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没有任何人能真正对另一个人感同身受,因此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去对别人的行为指指点点。所以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TA并不真正懂你。
有了这样的意识,我学会了去爱自己,去表达自己,不为了迎合别人而去隐藏真正的自己。
说来比较戏剧的是,正是决定做自己,才让我有了当咸鱼的经历哈哈。虽然可能博士期间写的论文少了,但为了这样的收获而走这条“弯路”,我认为很值得。毕竟,人生很长。
03
自主思考
也是最近的反思和与导师的交流,让我意识到自己读博期间少了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独立自主的思考。
之前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写论文上,加上导师的思路特别清晰,告诉我每个阶段该完成什么目标。我就偷懒了,忽略了广泛阅读和自主思考的重要性。
比起组里的其他同学,我都没有自己完全独立地提出过论文的idea。尽管之前也有过一些想法,但是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没有去尝试是否可行。
其实在有想法的时候,就可以去找文章,找方法,找数据,看看这个想法是否能落地了。这也算是最近的意外小收获吧。
怎么样知道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当这个想法从简单的idea逐步深化到能形成一个proposal的时候,它就基本确保能实现了。
当然,花时间是必须的。甚至,花时间去证明某个idea在当前不可实现也是必须的。
本篇完。
如果你还意犹未尽,或者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