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复旦大学ldquo课程育人rdqu
姜鹏|“《资治通鉴》导读”课程
历史学科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立足专业,拓宽视野
树立自信,传承文化
Q
您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好的“课程思政”应该是什么样的?
Q
“课程思政”是“新提法”“老做法”。
Q
您如何在通识核心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完成一系列主题讨论,教师对讨论主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对同学们的讨论情况作点评和回馈。
通识游学课程:“溯源中国史学精神”
(点击查看游学课程)
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课堂所学与实践参访有机结合,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在历史类通识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何为?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立足专业,拓宽视野,树立自信,传承文化。
历史教学的直接意义在于锻造正确的历史观,而历史观通常又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本门课程通过讲解《资治通鉴》这一传统史学经典,选择恰当的角度,讲清楚中国历史文化中某些特征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进入经典文本与传统史学领域的一般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姜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担任通识核心课程“《资治通鉴》导读”、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中国史学史”等教学工作,获得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的称号。主要研究领域:宋代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代表作:《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及《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等。年9月姜鹏开始随朱维铮先生治学,成为当时朱维铮先生门下年龄最小的弟子,并参与朱维铮教授主持编校的书籍《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年,姜鹏受邀开启百家讲坛之行,所讲的《资治通鉴》反响热烈,社会影响力较大。
————————————————————————————————
蒋最敏|“大学物理A:力学”课程
物理学科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Q
您如何理解“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是什么关系?
Q
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物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
Q
可否分享一些“课程思政”融入物理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案例?
Q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来,您的课程有什么变化?
课程思政三步走
STEP.1理解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
STEP.2挖掘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很多物理观念,如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等,都是认识世界的核心观念。教师在进行物理学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是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是物理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STEP.3融合
“大学物理A: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必修课。这门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讲述物理学的发展史,传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回顾科学家的故事,开展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国家科技发展成果,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集中研讨、集体备课,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将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目标。最终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书”与“育人”相互促进、双向提升。
蒋最敏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本科生院(复旦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
负责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多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合作出版著作《硅锗超晶格及低维量子结构》。修订出版他人原著教材《力学》。作为第二完成人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先后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优秀博士后、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称号和上海市育才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年获学校“钟扬式好老师”称号。
目前担任硅外延和异质结构系列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分子束外延系列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华东地区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中学物理)主任;上海市《高中物理》教材主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