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张文忠养生之路淡泊宁静益健康
淡泊宁静品人生科学保健益康寿
转载后分享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一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可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生,不通过人为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产生出来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便是“情”的流露,即中医所说的“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摄得当,可使人身心康泰;若七情太过,则会成为致病之源。所以,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备受历代养生学家的推崇。古代哲人庄子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夫大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志,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认为,人本来是“无”,到老还要归于“无”。
大地生我,最终是要归纳我。生,就要活得自由潇洒,逍遥自在,不追逐名利,不为物欲所累;死,应坦坦荡荡地回归自然。有了这样的人生观,人就会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中,凡事看得开,无忧生忧死之虑。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
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两条养性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太悲伤;二是”恬溃无为”,即遥事顺其自然,不为物欲所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他极注重修心养性,曾在《干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炷,则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炷,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是“生命之油”,平时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顺其自然,“生命之油”便消耗得慢,寿命便可延长。
《养生:淡泊宁静益健康》
作者:张文忠
身体健康很重要,
养生保健要记牢。
淡泊宇静比药好,
真正做到不衰老。
私心杂念要减少,
不要斤斤来计较。
心念专一要做到,
清静养神长寿道。
看轻名利和财宝,
安宁恬静真美妙。
宁静安逸开口笑,
精神舒适境界高。
无欲无求无烦恼,
名利地位浮云飘。
顺其自然乐陶陶,
能活百岁乐逍遥。
公益是源于爱和利他心,它的价值不能够用物质来衡量!公益是看你把正能量传递给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唤醒了多少人心底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