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学林轶事丹心创伦理大业,青笔著道德文章

发布时间:2021/5/19 18:46:19   点击数:

年3月9日,罗国杰先生静静地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这位新中国伦理学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在长达50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提出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主持编写的教科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沿用至今。他担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20余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也达10年之久,担任《道德与文明》主编和《高校理论战线》编委会主任,著作等身、卓见非凡,为我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伦理学是他的学术生命▲▲▲

罗国杰教授年1月生于河南内乡,年开始在河南开封读中学,年赴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深造,其间投身革命。年开始先后在上海虹口区委、上海市委从事党务工作,年调干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就读,年提前一年毕业留校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研究,从此终生没有离开他钟爱的教育事业。

留校工作的罗国杰教授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在没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与同仁一道筚路蓝缕,经过三年时间,整理编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道德的有关论述,制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义》,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之后,罗国杰教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理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课程负责人,他主持开设全国高校教师伦理学进修班和伦理学研究生班,为新时期中国伦理学发展培养了众多教学和科研骨干,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伦理学教育事业的第一线,兢兢业业,诲人不倦。

罗国杰教授在教学方面的严谨令人敬佩,作为我国伦理学界的泰斗,他每次备课极其认真,讲义上每每增增删删,而且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几分钟到,从不迟到。有时生病住院,他也没有缺课,无论身体多么难受,医院出来上课,医院治疗。罗国杰教授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在他的办公室和家中总能看到各种关于学术和人生的书。在研究中国传统道德经典的过程中,他坚持锻炼身体,并自学了针灸。年他曾赴英参加伦理学学术会议,会后在伦敦参观考察,时年71岁的他走了一天仍健步如常,这与他长期锻炼和养生是分不开的。在罗国杰教授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前后患过6次大病,先后与脑血栓、“房颤”、脑出血、长时间“心脏停跳”、急性脑梗塞等疾病抗争,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尽其所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

正是因为罗国杰教授在伦理学领域的长年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建设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他为全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在领导和组织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方面功不可没。

年,罗国杰教授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万元。这是他生前所获的最后一份殊荣。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恰如其分:“其为人也谦逊、慎独、达观,其为学也勤勉、严谨、创新。”当得知获奖后,罗国杰教授给学校写信表示,自己要把所有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建立一个伦理学基金,用来帮助、鼓励和支持那些热衷于投身伦理学事业的莘莘学子,推动中国伦理学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这种高尚的育人情怀让我们再次想起他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例如,当被学生问到伦理学专业有什么用时,罗国杰教授的回答是:“正人心。”他时常告诉学生:“学伦理学的人一定要讲道德,做一个有底线、有原则的大写的人。”

阐释科学技术与道德的辩证关系▲▲▲一直以来,学界对于罗国杰教授伦理思想的研究和考察主要集中于他在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论述,而很少从科技与生态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这固然与罗国杰教授本人的伦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19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