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苏世独立屈原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12/14 9:49:42   点击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离骚》中,屈原对理想追求显得异乎寻常的坚定和顽强。这种坚定和顽强包含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更是源自屈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屈原在《橘颂》中借物咏志,借赞颂橘树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的坚定和顽强背后其实是“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是当下最值得人们继承和学习的。

一、屈原“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

在当时列国争雄的乱世中,在楚国黑暗政治现实的下,屈原的坚定和顽强凸显了其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屈原生活的年代,变法图强是时代的主题,各国先后走上变法的道路。楚国国内积弊日深,国势由盛转衰。屈原积极推行变法,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实现他的“美政”理想而上下求索。变法中触动了旧贵族集团的利益,屈原屡次被陷害,甚至被流放。面对黑暗的政治环境,屈原既没有隐逸避世,也没有离开楚国另寻出路;而是做出了不放弃、不妥协、不退缩的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展现了“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

屈原在《离骚》中不断的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独立与坚守,表达了自己决不向世俗屈服的决心。他抨击“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塑造自己超脱世俗之的形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世浑浊而莫我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以效法前贤来表达自己与黑暗政治现实的决裂,“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最终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纯洁的节操,“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决不向黑暗现实屈服。这就是无论世界混沌无常,无论环境沧桑剧变,都能依然坚守自己“苏世独立”精神品格的真君子!

《橘颂》书法作品明沈藻

如何“安心立命”?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屈原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恰恰是中华民族开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连年战乱,血流成河。这样的时代里,人们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有来源于战火之下的生存危机,也有礼崩乐坏下的价值体系崩塌,亦有面对纷乱时局不知如何立世的茫然无措。人们不知道世界会走向何方?不知道如何在时代的夹缝里安放自己的灵魂?于是,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开始了苦苦的探索,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人们的灵魂找一个家园,构建一个自我融洽同时又与世界有良好接口的精神世界,是先哲们讨论的重要命题。经过长期的发展,经过儒、道、佛的融合,在宋明时期逐步被归纳为“安心立命”的问题。

所谓心,可以理解为人类精神的本初状态,是人类内心深处最纯真和原始的部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本心”。“安心立命”就可以解读为以自己内心世界中最纯真和原始的部分去构建信念与信仰,排除外物干扰,使有限的生命在面对无限世界的过程中,求得平静与和谐。排除外物干扰的内心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人格的独立性。那么,“安心立命”的核心是建构道德自觉的主体,树立独立的人格。

屈原“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又何尝不是一个“安心立命”的过程。屈原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深深地爱恋着楚国大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种爱恋是一个人对于生养他的山水,所具有的天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可以说是生命中最纯真和原始的部分。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楚国重新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然而,他所面对的是昏庸的君王和奸佞的小人,不仅理想无法实现,还屡遭谗言,甚至被流放在外。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不管是与宵小之徒同流合污,还是去别国另寻出路,都将享有高官厚禄和富贵荣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屈原选择了坚守本心,回到自己最初的精神家园,坚守理想信念。于是乎,才有屈原在《离骚》结尾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从容与坚定。

二、屈原精神品格的当代价值

显而易见,身陷政治旋涡里的屈原的“安心立命”与先秦诸子对于人生的思考在缘起上有着共通之处。但不同的是,屈原用诗歌的浪漫与写意展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用充沛的情感表达了对自己内心世界本初的状态的坚守。这样的表达更容易撩动人们灵魂深处那根纯真的琴弦。“安心立命”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终身都在苦苦思索和不断实践求解的问题。正因如此,在当下这个日趋多元和繁杂的时代,屈原“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更加显示出其穿越时空的价值。时至今日依然能够给触发我们思想上的共鸣。屈原“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的核心是树立独立的人格。在当今的时代,屈原这一精神品格对我们的意义就在于守住本心,方可立命。

科技革命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科技不断给我们惊喜。然而,我们的头顶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发展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时会使我们陷入绝境。我们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各种诱惑,也许会迷失,也许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独立的人格,守住本心,就显得弥足珍贵和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腾飞,人类文化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些新生的文化里,总有些在扰动着我们不安的心。受制于时代的驱迫,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夹杂在所谓的“时代精神”里。某些被精心装扮的“时代精神”,不能帮助生命“认识自己”,无论外表多么美丽、包装多么华丽、用词多么动听,都是在异化我们的精神。在这种“时代精神”的驱使下,我们会如同梁漱溟先生所说的,把欲望当作志向。这些“时代精神”使人们迷失在纷繁的世界里,自欺欺人的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这些“时代精神”以“潮流”与“时代”的名义,包装成各种形式来替代每一个生命自己的精神本初,最终让个体生命臣服、跪拜,变为它的的奴隶。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时常会感到痛苦不堪。这种痛苦从表面上看,都可以说是无法满足的欲望造成的。那么,欲望又怎会使我们痛苦不堪呢?因为,我们的心被欲望所占据,我们的人格被物化,使其失去了独立性。最终,导致我们的本心无处安放。连自己的本心都找不到安放之所,那就是灵魂在世界流浪而无家可归,又谈何在这个世界上立命呢?怎么可能不痛苦呢?

屈原的痛苦与挣扎,和上述这种外物导致的痛苦是不同的。源于他在坚守本心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打击和不解。经过一番番上下求索,他以超强的坚韧守住了自己的本心,最终求得了心灵的宁静与从容。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屈原“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是以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呈现在世人面前。他在《离骚》中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遭遇诬蔑和不解时,也曾经有过徘徊与彷徨,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信念,负重前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真切实在”。这种“真切实在”就是中国哲学中“安心立命”中所谓的“立”。

这种“立”其实就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的一个选择。选择人生道路的决定因素其实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守住本心,或者说是我们在迷乱的世界中是否能够给找到自己的本心。

生活在和平年代每一个普通人,大多不会像屈原一样经历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最终在生活的长路中走完平凡的一生。但是,这平凡的一生中我们也时长会面临“轻与重”的选择。选择有时会使我们陷入痛苦与挣扎。这个时候,读一读《离骚》,神游于天才诗人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心灵会得到一种慰藉,获得平衡和宁静,由冲突进入和谐——哪怕是短暂的。选择有时会使我们犹疑不决、彷徨徘徊。这个时候,读一读《离骚》,感悟屈原“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把《离骚》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想一想自己当初是为何出发,找一找自己心灵深处的本真,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归宿。守住了本心,人格才能独立,精神才有家园,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在这个世界上“立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63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