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书评故乡是我们初降人生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7/11/12 9:31:47   点击数:

读张守福《童年生活琐忆》有感

文/吕梁人

散文不散。它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散的开收的拢。张守福老师的《童年生活琐忆》,展现了散文的主要特点,体现了他的写作特色。

首先,他开卷明义,告诉了读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如他在首段用自己特有的文学语言写到:“童年生活的影子,像一股叮叮咚咚的山泉,嘻嘻哈哈向我奔来。那样清晰,那样让人回味无穷。”作者用生动、拟人的语言为后面叙述的故事巧妙的设下诱人的伏笔。激励人们用心阅读往日孩子们与当今孩子有什么不同。读后掩卷沉思:今非昔比,我们要为实现中国的梦,自己的梦而奋斗。

其次,作者善于把经过集中、概括、加工的生活材料加以适当的裁剪安排,构成了一篇有机的、完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作者善于选故事、论故事。用文学语言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他所选的五个童年故事:裕儿、偷杏、挖烧柴、焐洋芋、捉麻雀等。看似互不相连、各为主体的童年往事。但他用一条看不见的主线,将它们很巧妙的连为一体,成为一篇表达当年少年儿童在国家困难、家庭贫困的环境中不畏艰难困苦、发奋学习、勤奋劳动、改善生活的五幅摸的着、看得见的画面。令我最为感动的是,裕儿和我在家庭、学校条件很困难的情境中仍坚持互帮互助,勤奋学习,在“四人帮”七十年代初发动的那场批林批孔批周公的阴谋活动中,他们心怀不满,胡乱的写了所谓“批判大字报”令我钦佩!终于,他们走出村,学成业就,又返回山村为家乡服务。后面的“偷杏”、“挖烧柴”、“焐洋芋”、“捉麻雀”,作者用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表现了当年的孩子们在农村贫困的情境中,为改善生活“偷杏”、“焐洋芋”、“捉麻雀”的不畏艰难、自己动手、改善生活的场景。那时,不仅孩子们这样做,我们这些大人也动手在烧的野灰火堆中焐过洋芋,捉过麻雀。这一切告诉我们,今非昔比。我们的孩子们告别了往日的艰苦生活。更令人感叹不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挖烧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生活写照。如今农村最差的人家是烧大煤,好多人家都有太阳能灶和煤气罐烧火做饭,孩子们谁还知道挖烧柴这等事?

这一切,作者通过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的回忆表达出来。没有惊天动地、战火纷飞的场面,而是用一个个平淡而含有深刻意义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年更比一年好,农村儿童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最后,我有一点想法,作者善于写乡村题材的作品,还要在乡土语言的运用上多下功夫。用乡土话写乡土的人和事,形成有河湟特色的文学作品。以往有山西的“山药蛋派”、“白洋淀派”,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井石先生为首的“河湟文学派”,作者积极努力,成为其中一员。

故乡是我们初降人生的地方,养育我们成长的地方。忘记童年,忘记故乡,是对人生的背叛,不是故乡的好儿女。

—qhds—

左正平,男,汉族,年生于山西省临汾市土门镇柴里村,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年开始写作小说,发表于《少年文艺》。年出版散文小说集《山乡儿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仍然坚持写作,因为写作是我生命的全部。

===================================

《青海读书》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142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