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新年特辑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专访下篇

发布时间:2021/5/13 17:22:14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追寻世界的广度、中国的深度

和生活的温度

——《心理新青年》对话著名心理学家

彭凯平教授

主编|胡晓檬

采访|胡晓檬徐以安

文案|徐以安

排版|张艺

个人简介

彭凯平教授,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至今已发表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图书《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英文教科书)》、《东方人认知的文化心理基础(英文专著)》、《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等中英文著作12部。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包括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年后,年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Chinese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学家榜单”,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和年所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成为中国慕课(MOOC)最受欢迎的课程,并于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先生(好教师)”;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奖项;年获得清华大学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专访下篇|理论引领应用,拓展文化心理

《心理新青年》:可否请彭老师再谈一谈文化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交叉?也就是说,如何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积极心理学?

彭凯平:首先,我个人感觉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特别积极的,我们有一种李泽厚先生说的“乐感文化”。甭管怎么样,大家都是乐呵呵的,连死了人也叫喜丧——红白喜事。所以中国人的文化里应该可以提取出一些有价值的积极心理学的资源。其次,我发现中国的社会网络支持,集体主义精神,其实也是提升人的积极心态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资本。第三,中国有很多传统医疗、养生方面的概念,比如正念、冥想和禅修,都可能是提高心理健康的一些有用技巧。所以我始终觉得积极心理学可以是中国文化心理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也是中国人能够做得好的地方。不过,到现在为止,积极心理学研究很多都集中在积极心态本身的机制,大规模的文化比较做的不多。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系的EdDiener教授,也是当年特别主张把我招过去的那个人,他有一个韩国学生叫EunkookSuh,他们曾经做过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化差异研究。但我认为真正要对积极心理学做出原创性的跨文化贡献,可能还得从我们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传统中医的一些养生方法,以及我们社会心理的一些特性出发,这是从学术角度中国文化可以对积极心理学做出的贡献。

彭凯平教授与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合影

《心理新青年》:纵观40余年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您如何看待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

彭凯平:从理论上来讲,文化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创建之初就建立了。冯特(WilhelmMaximilianWundt)写了一本书,应该可以翻译成folkpsychology,通过大量的跨文化典籍描述了各个文化之间的心理差异。很多人以为冯特只做感觉心理学研究,其实他还做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后来心理学变成了一门实验科学,加上行为主义、弗洛伊德这些流派的影响,大家慢慢就不谈文化差异的问题了,但是不谈不表示不存在。60年代有一批受维果斯基(LevVygotsky)影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他们始终认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发生在文化环境实践之中。这是维果斯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思想。比如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BarbaraRogoff写过一篇有关文化心理学的综述,讲述儿童心理的文化差异研究的发展历史,写得特别好。但是她自己把这一波文化心理的研究称之为“spectacularfailure”——就是一场令人震惊的失败。虽然理论非常好,但是研究跟不上。主流心理学很快被认知革命的亢奋所席卷,把刚刚要兴起的文化心理学革命冲击得一塌糊涂。终于到了90年代,由于全球化运动等时代背景,文化心理学又兴旺起来了。

这里有个重要人物叫RichardShweder,他是一个会讲故事、但不喜欢做实证的人类学家。年,他写了一篇关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性文章,叫“Culturepsychology:Whatisit?”因为他作为人类学家很会写文章,把他的思想表达的很清楚,因此对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从那之后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就开创了用实验方法研究文化心理的先河。经过十年多的研究生培养,到了年,应该是迎来了文化心理学的高峰,我刚好是在高潮到来的前夕加入了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成为助理教授。年以后,由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冲击,我觉得现在文化心理学有点式微。虽然大家也在做,但是不像那些年那么火,目前应该是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

我觉得未来的文化心理学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一个是在应用领域。虽然我们在基础研究这块拓展不多了,但是文化心理学在应用领域一直在推广,包括国际关系、经济、商业、法律等板块。现在的跨文化比较和过去很不一样,因为有了大量的实证数据。比如说商业领域的文化心理学,以前的研究就是观察、写写个案、写写体会,有点像旅行记录一样,但是现在有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所以说,文化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广泛渗透应该是未来的方向,在这方面会出一些跨学科的了不起的成果。第二个方向我感觉还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可能会在神经、生物、生化这些方面开展更多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第三个是最近刚刚兴起的,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来做一些文化现象的分析,比如说文化遗传基因组学。它是用生物基因组学的一些范式来研究文化心理的变迁,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展方向。所以这三个方面未来都有可能领导一次新的文化心理学革命,至于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怎么出现,我也不知道,留给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继续去探索和思考。

彭凯平教授关于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演讲

《心理新青年》:结合目前国际国内社会的新形势,您认为当今中国是否需要文化心理学?

彭凯平:我认为特别需要。中国人需要补文化心理学的课,因为以前我们闭关锁国,后来我们虽然一心一意去学习追赶人家,但并没有学习用理性、平等的科学思维与方式去了解别人,甚至也没有认真地去了解过自己。首先,文化心理学能帮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我们有什么特点。古人早就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跟别人比,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是什么样,不知道我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我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因此,文化心理学对于培养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第二,文化心理学对于我们了解他人,进行国际合作、国际沟通、国际交流有指导意义。假如我们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话,我们的工作是做不好的。假如我们不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些心理特性的话,我们的沟通是没有效果的。所以,这是帮助我们进行国际合作的特别重要的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性大国,要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导,尤其需要学习如何用普世的心理价值、普适的语言去感化别人。你不可能强迫别人去听你说话,你一定要用他喜欢的、他能接受的、他能追随和感染的话语,去影响他们。所以,从了解自己到了解他人,到产生共同意识,这才是文化心理学未来最伟大的共性。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意识使任何科学、理性、智慧的讨论都不可能产生,这是我担忧的一个问题。

彭凯平教授的著作新版《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

《心理新青年》:那您认为文化心理学家应当在哪些领域促进学术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对接和转化?您的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彭凯平:前面谈到了未来文化心理学的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前景,就是应用文化心理学。那么,最直接的文化应用就是国际商务。比如和外国企业的谈判交流、去国外设厂、管理跨文化背景的团队,这些都需要文化心理学的指导。所以很多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都需要一些文化心理学家。另外,外交宣传、参与国际组织方面的事务,包括国际战略的制定,肯定需要文化心理学家。第三,现在特别多的文化互动都是在高校产生,所以教育领域也十分重要。第四是卫生领域。现在出现一个新的国际健康卫生领域。因为新冠病毒造成的这种全球性防疫工作,其实有很多跨文化的问题。中国人戴口罩,美国人不愿意戴,为什么?是不是我们比较遵守规则,他们不太遵守,这些都是以前大家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文化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在后疫情时代或者叫做常态化的新冠疫情时代,个人的健康行为以及公共卫生管理,都需要文化心理学家参与进去。最后是科技领域。我前面谈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文化心理学的冲击,说明在这些新型科技领域,文化心理学家也是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成立了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其实就是想把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心理的一些分析研究呈现出来。

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举办《幸福实验室》开机仪式

3C原则,寄语青年一代学生

《心理新青年》:作为文化心理学的前辈,您有哪些建议或体会,希望和我们年轻的学生学者分享?

彭凯平:我一直建议三个c原则。大家在美国学习文化心理学,第一要接触(contact),沉浸在文化里。如果你不走出自己的书斋和宿舍,不去体验的话,是很难了解文化的,所以一定要去多接触。很多中国同胞都有这个毛病,认为自己读了几本书,去了美国几个城市,就特别了解美国。其实你不在他的教堂,你不在他的学校,你不在他的社区待过的话,你是很难了解它的文化特性的。我们中国也是一样,你不下到基层,你不下到社区,你不生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间,你就光在大学里头待着,想要了解中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第一个c就是要接触,花时间走出书斋、走出教室、去生活、去旅行、用心看,甚至可以参加美国社区里的一些竞选活动,你去看一看是否能参与进去,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文化。我认为深度接触是做好自己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个c就是沟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19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