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如何用佛法智慧面对逆境

发布时间:2021/6/7 15:06:23   点击数: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古有南宋辛弃疾词:“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宋人方岳诗:“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今有列夫·托尔斯泰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见不如意才是生活的常态。那我们作为佛弟子如何用佛法智慧面对逆境呢?

如何面对逆境

不接纳,痛苦的放大镜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包括健康问题,比如自己患有疾病乃至绝症;生死问题,比如亲朋好友突然去世;家庭问题,比如儿女教育、夫妻感情等等。此外,还有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困扰。应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些问题,只是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很多人本来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一旦遭遇逆境,就方寸大乱,一蹶不振,使人生陷入烦恼,甚至使整个家庭落入痛苦的深渊。如果客观分析,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变故,未必能摧毁我们的生活。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如此痛苦,如此绝望?真正的原因,往往在于当事人的不接纳,而不是逆境本身。我们总是想不通,自己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事!于是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指责老天无眼。正是这种不接纳,把原来的那点痛苦不断放大。可以说,我们的抗拒多少,由此而来的痛苦就有多少。

为什么我们无法接纳逆境?

为什么我们无法接纳变化?关键在于内心有一种恒常的设定。这种设定是以自我需要为中心的,觉得我的身体应该永远健康,我的家人应该不离不弃,我的朋友应该无比忠诚,我的事业应该一切顺利。我们甚至会暗暗觉得:像我这么好的人,所有天灾人祸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有了这份恒常的设定,我们还会执著于此,进而形成依赖,不希望它有任何变化。因为变化就意味着失去依赖,意味着现有的平衡被打破。所以,一旦生活中出现不如意,就会因抗拒引发焦虑、不安、恐惧,甚至嗔恨、愤怒等破坏性的情绪。我们希望生活健康、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希望一切都在稳定的状态下,感觉那才是幸福。但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稳定,事实上,它时刻都处在无常变化中。如果不能正确面对逆境,人生就会充满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如何具备接纳逆境的能力

为什么不同人面对同样的境界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关键就在于是否接纳。如果我们有接纳现实的能力,即使面对逆境,也能处之泰然,积极应对,而不会对内心造成任何痛苦烦恼。那我们如何具备这一能力?

01

正视“无常”

首先要从内心正视“无常”。事实上,这才是世界的真相所在,就像春夏秋冬,花开花落。而所谓的永恒,只是我们的幻想和期待,是和世界真相不符的。在三法印中,就以“诸行无常”为首。这是佛法的核心教义,也是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从内在身心到外在世界,一切都处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中。也就是说,这种变化从不停息,哪怕任何一个极短的瞬间,都在不停地变化。就像苹果,不是在某个特定时刻腐烂的,而是在它看似完好时就趋于败坏了。人生也是一样,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没有一刻不在生灭变化中,没有一刻不在走向死亡。变是正常的,不变只是相对的。中国古代《易经》所揭示的,也是关于变化的原理。如果我们真正认识无常,就能坦然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因为它本来如此。那样的话,任何逆境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了。

02

痛苦已经发生,要及时止损

关于接纳,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以“两支毒箭”为我们作了开示。第一支毒箭,是被箭射中时的身苦,也代表我们遭遇的各种逆境;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当我们被第一支毒箭射中,痛苦已经发生时,要及时止损,避免继续被第二支毒箭射中。事实上,这是比之前更严重、更持久的伤害。比如有人打骂你,不过是一时的伤害,但你对此怀恨在心或念念不忘的话,就会长久地陷入负面情绪,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十年。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反之,如果你能接纳的话,伤害就到此为止,不会进一步发展。但我们也要知道,接纳不等于认同,更不是纵容,所以事后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对方,而不是自己要论输赢,争对错。

03

深信因果

除了无常,佛教所说的因缘因果也可以帮助我们接纳逆境。对于证果的圣者来说,即使遭受极大的身苦,哪怕因此失去生命,都不会悲伤怨恨,由身苦引发心苦。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身苦是众缘和合导致的,当结果已经发生时,就要坦然接纳,否则就是在继续制造新的苦因。佛法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现在身体不好,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健康,生活没规律,也可能是因为缺乏运动,疏于调理,或是杀业造得太多,诸如此类,都是影响健康的因素。再如人际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会责备身边的人,觉得都是别人不好。其实,这往往和自己的设定或处世方式有关,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冲突就在所难免。学佛是帮助我们在任何一件事发生时,去寻找它的原因,然后从调整自身下手。通过因上的努力来改变结果,而不是一味责怪环境,责怪对方。此外,佛教非常重视“忏悔”的修行,就是通过对自己的检讨,改过自新,进而影响别人。有不少人通过学佛,使家庭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夫妻相敬如宾,父子上慈下孝,同事和睦相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能有这些效果?就是在学佛之后,懂得向内观照,自我反省。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时,就不会一味指责他人,使关系更加对立。随着这样的改变,身边人也会发生改变,乃至整个环境都在随之改变。因为这就是正能量的传递。当我们能如实接纳一切境界时,还有什么会让你受到伤害,让幸福打了折扣呢?

让逆境成为修道助缘

让其实,逆境对人生来说未必是坏事。古代有个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外,《老子》也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如果不知善用,会成为灾难的温床,堕落的资本;祸,如果善于转化,也会成为全新的起点,励志的动力。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顺境中沉沦了,也有人在逆境中成长了。那些身陷囹圄的官员们,都曾身居高位,风光无限,结果为所欲为,沦为阶下之囚,这就是“福兮祸之所伏”的真实写照。对人生来说,顺境有时会成为麻醉剂,让人忘乎所以,而逆境反而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

所以说,正确面对逆境,接纳逆缘,既可以避免无谓的烦恼,也有助于人生的历练和成长,更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反之,如果不能接纳,一味抗拒,逆境非但不会就此远离,还会让我们沉溺在痛苦中,难以自拔。

内容节选自

《心灵创造幸福》济群法师

图片来源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22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