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论音乐考研教材的重要性
作为一家深耕音乐考研六七年的教辅中心,从成立之初的线下课,到最近几年的线上课,教材体系的建立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
早在年成立伊始,学员们已经人手一份独家精编版考研资料:《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
到了年,经历了两年的积淀,最初版的《和声分析》、《曲式分析》及两本真题谱例集终于面世。
我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教材——虽然有着简陋的封皮、不严谨的错别字等等瑕疵,不过,这奠定了随后五版(17、18、19、20、21版)的基础框架。
最新版的教材目录,与第一版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在内容上更加优化,目前正在出版。
1
独家教材的特点
不少同学问:这套和声曲式教材有什么独特之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了解下现状。
目前考研的参考书,大多为斯波索宾和声学、吴祖强等国内学者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教学上的完备,这些教材太过于繁琐和细节化,所以不够直接,也难以应试。
考试的特点要求我们在短期内掌握所有考点。而上述教材显然是长线教学,短期内很难学完。因此就有必要针对考研的特点,重新写一本教科书。
那,考研和声曲式有什么特点?
1、大部分院校和专业不考和声写作。
2、非作曲类曲式只考传统曲式学内容,也就是较规范、常见的各种结构,很难考到边缘复杂结构。
2
应试化的原创教材
对于这两个特点,我在年开始酝酿第一版教科书:《和声分析》、《曲式分析》。前前后后写了大半年,在9月左右终于完成。
全书没有炒现成的冷饭。我站在考生的角度,针对大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针对各校常考的热点,然后认真斟酌表述方式,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
比如和声曲式里转调的判断。
大学用的教科书中,关于转调的论述非常零散:乐理里讲一点(没有结合曲式结构和和声)、和声里讲一点(转调与中介和弦)、曲式里再讲一点。
但在我编写的教材里,从考试的角度,也就是分析作品的角度,把“转调”进行系统化,提出“四大步骤”(教材第29页)。
step1新调特征音,新调调号与调式特征音
step2新调稳固和声进行与终止
step3可能转调的曲式位置
step4转调模进与换调
因为同学都是从乐理开始学起的,所以分析乐曲的调性布局习惯上带有乐理的思维。因此,step1尊重同学们的思维习惯。
但,接下来的三步是真正的判断依据。也就是说,第一步是乐理知识得出的新调的“假定性”,下面三步从乐理假定性上升到和声曲式的确定性!
大家必须要明白,只有#4的不一定只是G大调,必须还要看和声进行、曲式位置才能真正确定下来新调。
类似于这种打破“乐理、和声、曲式”三者界限的融会贯通,在其他教科书里是不可能见到的。
宗旨只有一个:让同学们快速地掌握知识点。
3
规范化的教学必有教材
遗憾的是,音乐考研教辅市场上,居然还在以“老师口述+学生记录”为主。要么没教材,要么教材内容太繁杂。
我们从小学到大,从来没上过没有教材的课。为什么到了人生关键的考研,却缺失了教材?注定要一句话重复三遍,以便让你们抄下来,注定拖课时、拉时长。
据我的考察,即便有教材,它们也很难做到精简。如果做不到精简,那还不是炒冷饭、抄袭、重复那些大学用的教科书?
而我们的原创教材,仅仅二三十页!能做到这么精简的原因,就是在于作为老师的基本职责——深入浅出!不把问题复杂化。
我们可以横向对比政治英语,规范的机构都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如文都、新东方、肖秀荣、徐涛……
那凭什么音乐考研的课程,却只给你几册谱例集,其他的都要抄笔记?
所以,规范化的教学,必然要有规范的教材。一本规范的教材必须包括完整而严密的知识体系、章节结构!
教学+教材,才是学习的左膀右臂。
4
小结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赶紧考上。就像高考一样,对于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以“应试化”为根本,以快速考上为唯一目标。
所以,严格的自律、优秀的师资、合理的教材,是任何一场考试成功的三要素。想象一下高中的自己,如果缺失了任何一条,必然导致学习效率提不上来。
这三个要素是学习方法的真理,希望同学们对此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要受到任何人、任何吹嘘教材无用的影响。
有同学曾跟我说,自己在咨询一些机构有没有教材时,它们说教材没什么用。
这就是机构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大家一定先冷静下来,看看手边的政治教材、英语教材,让自己清醒起来,别被洗脑,并且时刻想着:
学费那么贵,反而没教材?
暑期课程欢迎你
做更专业的定制化考研辅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