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潘鲁生传道治学立德树人张道一先生从教七十

发布时间:2023/4/19 10:19:29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办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本文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道一

传道治学立德树人

——张道一先生从教七十周年

潘鲁生

年,张道一与潘鲁生交流学科建设

张道一先生是我的恩师,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名誉院长,更是中国民艺学、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开创者和引领者。几十年来,先生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陶冶带动了一批批后生、学者,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得遇张道一先生,是所有追随先生学习、聆听先生教诲、拜读先生著作的后学之幸!生而为人,父母给予我们身体发肤之生命,老师引领我们治学、为人,才有了一生的事业,赋予的是精神与思想之生命。先生以山东人的耿直豪爽、学术大家的严谨自律、老师的耐心无私和作为一位充满创造热情和活力的人,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回顾和总结,不只是对先生的感念,更是对学科、对教育、对后学者的启示和激励。

张道一先生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作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建人,先后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高等艺术教育工作几十年来,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时代特征的诸多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推进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世纪80年代,先生即参与指导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筹备与创建。年之后,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名誉院长,更是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师之道

张道一先生师承名家,薪火相传,桃李满天下。先生的根脉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齐东县(现属邹平市)九户镇。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之后,考入济南的华东大学文艺系学习,后随校合并进入山东大学学习。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即开始美术与设计创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到南京、北京继续深造,在陈之佛先生、庞薰琹先生指导之下进入图案学和工艺美术史论的研究领域,传继衣钵,一脉相承。先生撰写的《陈之佛先生的图案遗产》《审美之钥——〈陈之佛全集〉总序》《愿来者多思——写在庞薰琹先生逝世周年之际》《琴弦虽断声犹存——〈庞薰琹文集〉序》等回忆文章,致敬恩师,富有学理;饱含真情,感人至深;薪尽火传,赓续文脉。他念念不忘恩师教导,一直都在发扬光大陈之佛先生、庞薰琹先生的艺术精神和学术事业。

年,陈之佛与张道一合影

张道一先生传承前贤艺术教育精神,献身艺术教坛七十个春秋。自年任教于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后于年到东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并获批艺术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几十年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先生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培养出了数十位优秀博士研究生和诸多学界领军人物,还曾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宏伟事业,它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基础。针对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和境遇,深感责任重大而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富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方案和教育观点,并切实落实于艺术教育实践之中。先生全面探索艺术学博士、硕士及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法,通过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力度,身体力行将学科理论成果应用于高等艺术教育实践。年5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聘请仪式上,他发表讲话时特别指出:“衡量一个学校的学生水平和工作能力,固然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在认知上高于社会,使思想走在社会的前边。”至今读来,发人省思。

年,庞薰琹与张道一交流

为学之道

张道一先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推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对于自己的学术使命和文化职责,先生自己概括为“肩扛艺术学、民艺学和工艺美术三面大旗”。其实,先生耕耘与探索的学术领域还要博大深广,比如美学、艺术教育学、艺术设计学、敦煌艺术、画像石艺术以及书籍装帧、标识设计、剪纸、版画、砖雕、陶瓷、染织等诸多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成果斐然。他在宏观建构的同时,更注重“专、博、正”的协调统一,将严谨扎实与立意创新、广博通识与专深约取融会贯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年,张道一与研究生在鲁西南调研

近七十年来,先生已经出版学术专著和主编著作近百种。《工艺美术论集》《造物的艺术论》《张道一论民艺》《吉祥文化论》《张道一文集》《论艺术与设计》等学术代表作,凝聚着他数十年的学术心血与理论思考。此外,他主编的大型学术文献《中国图案大系》(12卷6册)《中国木版画通鉴》《中国拓印画通览》等,都是积淀深厚、泽被后世的经典之作;他主编的《中国民间工艺》《工艺美术研究》《艺术学研究》《艺术学记》等专业期刊和学术丛刊,为学术界构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先生多年积累、厚积薄发而成的《麒麟送子》《老鼠嫁女》等专题研究著作,为中国民俗民艺研究别开生面,堪为学术典范之作。

进入耄耋之年,先生愈加痴迷埋首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学术专题的精深研究,连续推出了《蓝花花》《剪子巷花样》《桃坞绣稿》《汉画故事》《孝道图》《乡土玩具》《纸马》《狮子艺术》等一系列厚重的大部头著作,独辟蹊径,叹为观止。对于艺术人生的学术经验,先生习惯于以格言俗语予以概括总结。例如“不通一艺莫谈艺”“尝尝味道”“攥米团子”“辫子股”“读研歌”等等,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内涵十分丰富。其总结的“学研十法”(广求、勤记、究源、连锁、类比、联想、推理、反证、辨物、综合)旨归更注重“融会贯通,必有新创。治学之道,方法在人”。他的图案学、艺术学、艺术教育、艺术设计等思想以及造物艺术论、本元文化论等,已成为近年学术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61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