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札记给心灵安一个家读周国平论人生
给心灵安一个家
——读《周国平论人生》
〇宋桂云
有一个故事很有趣,说北大学生有一次开展了一个活动,评选学校最厉害的哲学家,最后的结果出人预料,评选出的最厉害的哲学家是北大的一-名保安,因为他每天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因为这三个哲学界的终极三问,所以他入选。我们普通人是不需要问这样高深的问题,但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是需要哲学的,哲学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找到一本好的哲学书籍放在手边,常常翻翻看看,就是给心灵安一个家,不管走多远,有这个家在,总不会迷航。前段时间连续读了四本思考人生的书《人生十论》《活出生命的意义》《悉达多》《周国平论人生》,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魅力,都给我很多启迪,但反复回味对比后觉得《周国平论人生》更适合大众阅读,是那种适合放在床头,早晚看几页的好书。每每读到好书,总是忍不住想推而广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到它,希望它能帮到更多的人。在红尘中行走,每个人都有跌跌撞撞的时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潮长潮落的吧,就像在茫茫人海中航行,一本好书就是灯塔,有时也是最后渡我们上岸的那块舢板,遇到好的舢板就想分享出去,希望有人能借它上岸。在前段难过、焦躁的日子里,读《周国平论人生》总是能让我平静下来,理智清醒地看待眼前的一切,感恩它的陪伴的同时想到可能有更多的人也需要这样一本书,在精神困苦时给予指引,在内心宁静时赋予力量。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人是最需要哲学的,中国人构建自己的哲学架构是比西方文化熏陶下的民众更必要的,因为西方世界是有宗教信仰在前面指引的,每个人几乎都被《圣经》教导着,牵引着,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新时代的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宗教信仰束缚,思想特别自由,就需要在心里建设自己的信仰。也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信仰自己,信仰自己所秉持的原则底线,如果能构建更丰富的思想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那么前行的路是不是更坚定呢?周国平先生的这本谈人生的书,文字简明,思想博大,情感丰富,易读好懂能促进思考,能正常阅读的人都能读懂,我以为是大众学习普世哲学的入门书,读思结合,渐渐可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框架。《周国平论人生》包括了十一辑内容:论真性情、论简单生活、论自我、论幸福和苦难、论死亡、论命运、论沉默、论人性、论做人与处世、论爱与孤独、论精神生活的随笔小说。每一辑都有十来篇单独成篇的随笔组成,像论真性情就是由在义与利之外,丰富的安静,自己的园地,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品味平凡生活,从容中有一种神性,真性情,倾听生命自身的声音,享受生命,宁静的心,走在自己的路上,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比成功更重要的这十三篇随笔组成的。每一篇随笔讲一个观点,都是作者对人生方方面面的思考,里面也有西方哲学家的一些观点做对比,很多都是作者已经确定的观念,也有作者的反思和疑惑,这本书不是工具书,不具备建设性,却有非常高的人文价值,值得阅读,它能抚慰心灵,熨帖情感,作者的性情、执着、喜好、坚持、动摇等都在里面,像是一个人把心灵打开在那,你愿意读,就可以认识这颗丰富多彩的略带忧郁的心灵,认识一个多情多思有深厚思想的人,这本身已经是阅读的奖励了。因为是一位哲学家的随笔,所以每一段文字几乎都富含哲思,读来让人不自觉地沉思,洗去红尘里激起的浮躁,特别喜欢这几句话:“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的确成了无关之物。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读了就有-一种精神回家的宁静。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分的这十一辑里包含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扰,当我们在某一方面遇到困惑,都可以在书上找到对应的篇目,读读想想,心就容易安稳。前段时间身体受苦,日夜难安,忍不住地自怨自艾为什么是我这样受苦,我的命运为什么是这样的?困苦中翻看书中论命运一辑,读到一段话:"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读完反思自己是怎么看待命运的,是不是成了命运的奴隶,若能成为旁观命运的人该多好啊!成为命运的朋友,接纳遇到的一切就好,这就是属于我的独特的人生,这样一想豁然开朗,站在一个制高点和命运做朋友,成为我修炼的一个方向。“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绿芽。”读到这样的诗一样美的语言,抒发的热烈的情感,谁能不激动,不想抽出自己的绿芽呢?身边太多的人总是感慨机会已经错过,芳华已经逝去,现在再去努力什么来不及了,可是周国平先生说,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最后,我想用爱默生提倡的一种“创造性的阅读”的观点分享一种阅读享受,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读读这本《周国平论人生》吧,因为周国平先生说哲学是人生的坐标。-end-
作者其他文章链接
父母尽责孩子健康社会和谐——读《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有感宋桂云礼赞生命,轻装前行——读《热爱生命》有感
宋桂云
(图片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王化斌苏晓莉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