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培根人生论一帆风顺令人羡慕,但逆水行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尤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句话激励着无数渴求知识的人读书学习,鞭策着多少有梦想的人追求上进,可以说这句话在当时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没错,这句话就是培根说的,而且也就是出自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培根人生论》(也有出版社翻译为《培根论人生》)。
但其实“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并不是培根的原话,而是后来人们把培根在书中的两句话浓缩的结果。这两句话是“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另外一句是“人的知识和人的理论是合于一体的”。后来给书写序的人就把这两句话浓缩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知识就是力量”。
02在解读这本书之前,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12岁就入读剑桥大学,在大学中的学习使他对传统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旅居法国巴黎。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这使他接触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并且对其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年,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年,21岁的培根获得了律师资格,并在逐渐让培根的思想逐渐成熟。他决心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并且把经验和实践引入认识论。23岁的他当选为国会议员。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年受封为爵士,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年提升为掌玺大臣,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
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年4月9日清晨病逝。
03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创立了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
介绍了培根的大致情况,接下来,让我们解读培根这本经典著作《培根论人生》,这本书是培根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整理集,最初出版于年,一开始只有十篇,直到培根生前最后一般更新到了五十八篇。这本书在形式上受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的影响,但在文笔的优美程度上,甚至要高于蒙田的《随笔集》。有人把培根的《人生论》、蒙田的《随笔集》和笛卡尔的《沉思集》称为欧洲近代哲学散文的三大代表著作。
这本书一共59篇内容(其中最后一篇是论谣言,是一个残篇),我会挑选其中10篇为大家分享培根是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对于我们的启示。今天我们分享其中的“论真理”和“论死亡”。
04论真理
什么是真理?培根说:真理是人性深处至高无上的一种美德。真理的真,在于告诉我们如何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做到了这些,最后,我们才能享受真理,而这就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而真理的另外一面就是谎言,为什么现实世界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谎言。原因不仅仅在于人们在寻求真理的时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困难;也并在于寻求到所谓真理之后,真理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自由;而在于人的本性当中,说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可以把真理比做一种毫无隐饰的白昼之光。那现实的世界,就会被这道白光照射得显露无遗。虽然代表真理的白昼之光远远不如华丽灯光照射下的化装舞会那样迷幻朦胧、仙气十足。但在世人眼中,真理的价值如同日光下的骊珠。很多时候,谎言会给人们带来某种错觉或假象,利用乃至欺骗人们对事物表象最初的良好的判断。虽然人的谎言往往虚幻缥缈,可是它总能给人带来一些表面伪饰下的快乐与情趣。但假如从人们的心中剔除谎言的虚妄和华丽的表象,包括错误评价、妄想意志、武断印象等,抛弃了阿谀奉迎之后,那么很多人一下子就会只剩下可怜的肉体,而且这个肉体满是忧郁和疾病。甚至在面对自己时,他也会感到厌恶。
培根说他著作《新工具》中说,寻求和发现真理,有而且也只能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从感觉和个别事物飞到最普遍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原则进到判断,进而发现中间公理。另一个途径是从感觉和个别事物经过逐渐而不间断的上升引出公理,直至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05论死亡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塞内加说:
一切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
我们恐惧死亡,像儿童畏惧黑暗一样,人类或因听信了太多鬼怪故事,而变得非常恐惧死亡。其实细想一下,与其把黑暗的死亡视为一种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比较理性的虔诚态度,冷静而平淡地看待人的逝去,把死亡看做一项不可或缺的最后归宿。
一些天主教修士的苦行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和认识:“试想人的一个手指如若受伤甚至折断了,就已痛苦不堪了,那么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更甚的是全身遭受侵腐与损害时,这种痛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啊!”。实际上人死亡的痛苦并不比断掉一根手指更重。
我们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人类可以拥有许多战胜死亡恐惧的条件。它们能够帮助人类克服对死的恐惧。仇忾之气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之感让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而人的怯懦与软弱,会使得活生生的心灵在死亡到来之前就先死掉了。奥古斯都·恺撒将死之际,他并不关心个人生死,唯一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9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