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不沦落于伦理不无视于心理

发布时间:2021/5/15 16:00:03   点击数:

不沦落于伦理不无视于心理

费明富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分析心理,就是揭示人物活动的心理,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我们知道,人们选择做某事或不做某事,都是有目的或有动机的,即使有时候这目的或动机只处于潜意识里。分析人物活动,有时就要找到这目的或动机,找到他们的心理机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析人物心理的分析方案。这在法律的案件分析里,运用得十分普遍。

譬如,一些假冒的洋品牌,成本低得可怜,但售价却高得惊人。但是在中国那些先富起来的人那里,这些商品却成为热门追逐的对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在追究完商家的诚信问题外,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纯国货贴洋标签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大众对洋品牌不那么过度推崇,假洋货也不会到处流行。一样的产品,贴上了洋标签就变得尊贵起来,消费者多花的那些冤枉钱,究竟是为什么东西埋单?

也许是为“焦虑的身份”埋了单。我们越来越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最简单的证明办法就是要穿得与众不同。国货人人都穿得起,唯有昂贵的“洋品牌”才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价。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消费洋品牌,消费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依然体现不出档次,知道LV知道爱马仕的人不见得知道“卡尔丹顿”、“吉诺·里兹”,身着洋品牌中的“小众”才能真正体现自己身份的尊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心理作祟,即便是假洋货,它们也可以光鲜入市,还有不小的市场。

想起朋友讲过的一则故事,她和一位很有身份的人共进晚餐,那人穿了一件胸前标有“B2”Logo的T恤。朋友一直猜测这是什么样的名牌,结果那人告诉她,这只是一件工厂的工作服。

如果你不仅仅把这故事当做笑话听,就能感觉到洋品牌对国人心理的辐射能量有多大。对于洋品牌的追随,简单地去批评国人“崇洋媚外”有些武断。追捧“洋品牌”,并不是单纯崇拜“洋”和“外”,而是试图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为了显示自己有身价,不但要穿洋品牌,还要穿普通人不认识的洋品牌。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对洋品牌的痴迷中时,精明的商家制造一些洋品牌“陷阱”也就在所难免了。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在现代社会人们仰仗着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以达到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但是对这一需要大家都秘而不宣,以免被视作庸俗势利之徒。现在,当一些“假洋货”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曾经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那种秘而不宣的心理需求,会不会隐隐作痛?

(选自陈方《在洋品牌的陷阱中沉醉》)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把洋品牌当做自己的至爱,是“身份焦虑”的结果,即这些人非常在意自己身份的独特性,要处处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似乎害怕社会不把他们当做“另类”。这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单从《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她要处处不同于众人,所以才有她那样独特的穿戴,才有她那样遇事就喜欢拿捏表演的“作秀”。

伦理,就是维持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共存和谐友好关系的道理,常常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又表现出自己的一定的独立性。它一般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也适用于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

家庭里,要讲人伦,如父母要仁慈孩子要孝顺;学校里,要讲人伦,如老师要宽严相济,尊重并爱护学生,学生要努力学习,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社会上,要讲人伦,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人对其他生命也要讲伦理,尊重其他生命,呵护它们的生存家园,从而自觉地与它们和谐友好共处。现在不少学校在“三理”教育的框架下自觉开展“伦理”教育,其意义不可小视。

有了伦理的知识,有了伦理的生命意识,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命,对其中发生的种种现象进行判断,或肯定赞赏,或痛斥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伦理舆论氛围,为和谐社会构建增砖添瓦。生活中,有了这样的视角,这样的分析能力,写起相关作文来,就不会打不开局面,就不会写不出自己的判断。

乍看来,“孟子三乐”实在是有些寒伧。这样的快乐太容易得到了吧?算是有追求有抱负的人生么?当走过人世的坎坎坷坷,当阅历岁月的雨雪风霜,铅华洗尽,删繁就简,我们发现,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快乐、大快乐、长久的快乐。放眼周边,多少人“子欲养而亲不待”,给予自己血脉的双亲不幸早早离开人间,从此只能木然地望着墙上的挂像,空留“事有疑难可问谁”的遗憾;多少人手足情深的一奶同胞深受煎熬,由此阴霾笼罩惴惴不安;多少人平日作了亏心事,风吹草动疑厉鬼,活得胆战心惊诚惶诚恐;多少人学成满腹经纶,却终未遇上心有灵犀的衣钵传人,一肚子学问跟随自己化作一缕轻烟。置身此境,这样的人生有快乐可言么?

细想来,平凡而质朴的“孟子三乐”的确道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家庭平安乃能无忧,问心无愧方才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是享受,一个人如能获此三者,快乐自会如同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右。奈何,有的人迷恋于觥筹交错夜夜笙歌麻将声声,却腾不出时间回家看看,与父母聊聊天,与兄弟谈谈心;有的人一味追名逐利损人利己,无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有的人惟恐别人强于自己,受之于人的识见却不愿传之于人……他们忘记了,孝顺父母不能等待,健康与生命千金难买;他们忘记了,人就该活得像一个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心无愧疚才能坦坦荡荡;他们忘记了,与他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启悟,既是感恩与回报社会,也是在薪火相传中对生命长度的延伸、对人生意义的升华。家庭的宁静、自身的修为、对社会的回馈,孟子眼中的三大快乐居然是一个立体式的架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选自年江西满分作文《人生的快乐》)

这两段文字,谈的就是人伦,其中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所谈,上承中国传统“孝悌”之道,下起个人人生的快乐之源,将正确对待亲人与社会与自己追寻人生的快乐紧密结合,辩证分析,很见作者驾驭思想与文字的能力。

综观年高考试题,有些作文试题侧重于要求考生讲“伦理”,如江西卷;而有些试题侧重于要求讲心理。典型的如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它们都是标题作文。还有如湖南卷和辽宁卷,它们都是材料作文。具体题目如下。

(辽宁卷)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南卷)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不会分析心理,作文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而那些满分作文,大都有分析心理的片段存在。先就辽宁卷来说吧,最直观最简捷的立意莫过于探讨“从众心理”或“盲从心理”。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切入,若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与思考,又怎能做出下面着类似的精彩篇章?

也许“从众效应”曾经让你失去了自我,也许“从众效应”曾经让你走出了心灵的底线,也许“从众效应”让你在无谓的张望中忘记了理性的选择,让我们用意志与梦想为我们的思想不断刷新,用我们自己的轨迹来勾勒人生的殿堂。

当我们看见别人不顾红灯、横穿马路时,请理性地阻止自己的脚步跨过斑马线;当我们看见别人随意插队时,请抵制你内心模仿的冲动;当看见别人不愿意给老奶奶让位时,请你不要学着无动于衷。当你面对生活的种种冷漠与不道德,请不要无端地盲从,翻翻脑海中那本理性的词典,来指导你现实中的行动。

生活中无端的盲从,只会让你找不到自己的航向,失去原来的自我。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挫折,失败时,很多人都容易陷入悲伤的沼泽,难以自拔,在那脆弱的世界中就从此没有了光明,没有了奋斗的希望与动力。如果我们肯定了“从众效应”,也同样在失望的阴影笼罩下,做无谓的挣扎,而不能鼓起勇气寻找自己的航向,只是把视线全部投注于沮丧的脸庞,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到达胜利的终点。而我们自己的航向便是那绚丽而又多彩的梦想。

“从众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之所以说它是“重要概念”,是因为它所概括的社会现象极具普遍性,即揭示了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而对这样的心理,有着理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则是公民社会中合格公民最好具备的能力或习惯。下面再如湖南卷一篇满分作文中的一个部分。

“大家好,我来了!”“谢谢大家,你们来了!”看到这样的变化,我想到了小时候,妈妈问我是爱爸爸还是爱妈妈,我有时说爱爸爸,可妈妈生气了;有时说爱妈妈,可爸爸也有些不高兴。于是我学着“聪明”,就说都爱。他们就都高兴。只说爱一人,有时是真情;而说都爱,更多是怕他们谁生气。语言的变化,背后是临时心理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伦理道德有了什么大的转化或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言语的变化,标志着人开始学得“聪明”。

当整个社会都“聪明”了的时候,也就世间再无真“狂人”了。而我要说:世间曾有真狂人!

风度翩翩的儒者龚自珍自述:“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他金榜高中时谈及恩师时“狂”言:“居然是上无名小辈王植!”这自然是他“亦狂亦狭亦温文”的体现。

狷介之士刘文典更是狂得痛快,他狂言:“天下懂庄子的就两个半:一是庄子本人,一个是他自己,剩下半个大伙共抢!”当人们提议把沈从文升为教授时,他大喊:“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

自言“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的李敖不顾社会的功利,也狂得洒脱。他有《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封底写道:“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的: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吹牛皮的,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这些都是“狂”人啊!他们的狂,构建了中国民族屹立的傲骨,这种真狂,是时代的顶梁柱,是历史的撑天树,是一种良知的傲慢!

可叹,当代社会,这种狂被名利吞食了,这种“良知的傲慢”也被风尘遮盖了。于是,一切都变了。

当所有的人都将“大家好,我来了”改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时,世上再无真“狂”人,这岂不是时代的悲哀吗?

这里的文字,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作者举例扩展“世间曾有真狂人”非常成功,再一个就是开头借助心理的分析,巧妙地提出话题,并立意深刻。

仅就高考的需要来说,这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了;若从为人来说,就更是不可或缺的。《今日说法》中的一些案例,若仅仅从伦理去讲,似乎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而专家们从当事人的心理入手,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

费明富,潢川高中语文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入库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入库专家,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学竞赛评审专家,“优课”活动省部级评审专家,省教育考试与评价专家,信阳市劳动模范,信阳市首届政府津贴获得者,两次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语文中心组成员,四次主持省级课题并获得课题成果一等奖,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已从教34年,已带高三毕业班工作23年,多次荣获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研组长、市语文学科培优拔尖奖等荣誉或奖项。

淙淙的小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19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