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论语大观17做学问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才叫做学问呢?从哪些具体的方面入手呢?为仁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①传承先哲
原文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与19-7相照应:
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道。”
做学问最简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传承先哲千千万万年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智慧。通过子夏等弟子的言说,侧面佐证了孔门学问传承的成功。
②诚的实践内涵
诚是求得大道的根本法门,也是做学问的根本功夫。
原文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仁的具体做法,也是诚的实践内涵。
从自身出发行仁的途径和方法。可见,为仁或做学问的根本实质就是为人处世、知行合一,经世济用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原文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敬:恭谨,描述的是待人处事由内而外的态度;
从别人出发行仁的途径和方法。做学问的根本是为人处世,为政也就是为人处世、知行合一,使民不以时,即是知行不合一,该做的时候没做。“使民以时”就是该做的时候就做,不以时不使民。同时,这个“时”也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时势。
正因为心中有别人且重视别人所以才会敬,敬才能取信;节用才能爱人,也正因为爱人所以才会节用,节省下来给别人用,即爱人。若奢靡,则心中要么没别人,要么轻视别人,奢靡的本质即是占有了本该属于别人的,自然不仁。
③礼是仁的实践方法和途径
做学问的根本和途径是仁,仁即是学问之根本法门。孝是仁的起源和根本,礼是仁的实践途径。
原文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原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0阐释了礼之内涵,12-1阐释了礼之实质,温良恭俭让都是德,也是“克己复礼”的内涵。“克己复礼”的实质就是修身以修德,修己以安人,以礼行德。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失去了和的保障。
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总是有先后尊卑轻重之分的,到底要如何区分并且保持和谐平衡呢?礼即是契合天道人伦自然的秩序。
克己复礼为仁,那又如何为礼呢?原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为礼的中心和原则。和即是礼的思想和精神。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遇到曲折困难时,才明白和的宝贵而去谋和,但是这种和如果不是以礼为基础和行为准则的和,也是不能畅达而善始善终的。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诚实;
义: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仁”是仁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行为。
恭:内心对别人的庄重、认真,不卑不亢,敬重而不谄媚;
因:依靠;
宗:传承;
意译:诚信接近于道义,说的话都是可以兑现的。敬重而不谄媚接近于礼,让人能够远离耻辱。这些不失去亲族信赖和依靠的精神,是可以被传承的。
能够做到“信”、“恭”的动因是因为心中有列祖列宗,心中未有先祖,又怎么会有其他人?故仁之根本在于此。“信”、“恭”皆是仁的精神实践,仁即是心中有“别人”,这个“别人”中最核心首要是先祖,心中有列祖列宗,便会远耻辱,便能“信”、“恭”。
论语的目标即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本在于诚,齐家之本在于孝,治国平天下之本在于仁。孔门学问的目标就是修身修己:修身以修德,修己以安人。
往期推荐:
论语大观1.1-为何要做学问
论语大观1.2-学问的人生目标境界
论语大观1.3-学问的实质和内涵
论语大观1.4-学问道德的根本
论语大观1.5-做学问的前提和基础
论语大观1.6-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和观念
道德经全解
“尊儒崇道”发布生活、工作实践感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优立刘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