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论语大观41为何要ldquo里仁
①“里仁”才能懂人生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作动词用,以...为里,相较于外(疏远),引申为亲近的意思;
里仁:以仁为里,寓指将仁作为内在的生命精神;
择:意指人生道路的选择;
处:居处,意指时时处处居处于仁的境地;
知:由20-3,“知”指“知命”、“知礼”、“知人”,即明白通达人生;
意译:孔子说:“以亲近仁为美德。人生不选择仁德的道路,怎么能够明白人生呢?”
或:孔子说:“美德就是将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人生不把仁作为立身处世的准绳,怎么能(获得通达人生的智慧呢)算是明智的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不仁的人实际上一定是没有弄明白人生的使命和意义的,实质上等于荒废了生命轮回。从更久远的时间周期来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客观的必然,只是因果轮回现象的一个维度罢了,而道德就是从人类良性传承发展的角度,站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立场,给予整个人生利益最有效的客观途径。家族的精神、家风的传承,繁荣昌盛与没落衰败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践行仁德程度的差异。因此,4-1和1-9相照应,“里仁”“处仁”是“慎终追远”的人生选择,可以看成是孔子对于人生观的论述。
②“里仁”才能求得安宁
那为何要“里仁”、“处仁”,选择仁德的人生道路呢?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贫穷,困境;
意译:“没有仁德的人既经不起困境的考验,也无法在顺境中安于自处。有仁德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随遇而安,明白仁德之道的人都能使仁德发扬光大,利益众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心的安宁是我们生活追求的最终目标。之所以要亲近仁德,选择仁德的人生道路,是因为失去了仁德的人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无法有内心安宁的生活。而以仁德为导向的人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安之若素。“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即是没有建立真正的自我,得意忘形,失意也忘形,没有找到能使内心所安的承载,内在精神是随着外在境遇的改变而游移不定。选择了仁德之路的人生是矢志了学问大道、利益百姓的人生,时时处处皆是修身修德的道场,故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③“里仁”才能真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意译: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的做到爱人,做到憎恶人。”
仁者才有是非善恶的标准和做人做事的原则规矩,因为“君子喻于义”,道德是标尺,仁者是坚定的人性真善美的守护者。不仁者“喻于利”,没有是非善恶的标准,没有做人做事的原则立场,只有利欲熏心为导向的贪婪无厌,只要有利可图,利益更大,不仁者是可以随意改变立场甚至是突破人伦道德底线的。正如4-11、4-16所述:
原文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意译:孔子说:“君子志心于学问道德,小人志心于土地财富;君子心心念念的是伦理法度,小人心心念念的是个人的利益。”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立身处世的法则,小人以利益大小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君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道德,小人的中心思想是利益。君子心心念念的是学问道德、纲常伦理,小人心心念念的是土地、财富、利益。一个人只有爱憎分明、明辨是非,才能真正建立起光明正大的价值观。
往期推荐:
论语大观第1篇-学问之道
论语大观第2篇-为政之道
论语大观3.1-为何需要礼乐文化(修订)
论语大观3.2-礼乐的精神内涵
论语大观3.3-如何实践礼乐文化
道德经全解
“尊儒崇道”发布生活、工作实践感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优立刘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