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论语述而篇724735

发布时间:2022/5/16 16:53:02   点击数: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说:“学生们啊,你们以为我教学是有所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的一言一行你们全都知道,我孔丘就是这样教书的啊!”??前面几章是讲孔子是如何好学的,而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之道是注重言传身教。弟子们以为夫子之道高深而难以企及,疑惑老师似乎总有某种神方妙诀隐藏不授,所以孔子讲了这样一句话。孔子为万世师表,树立了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楷模。他教育学生的方法,一是靠言传身教,自己的知识、学问、道德、文章,都可以向学生传授,没有什么隐瞒和保留的;二是把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悟。??吾无隐乎尔:一言一行,都是教学可能是由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那时就有很多人质疑,孔子在教学的时候会不会“留一手”?而孔子却坦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这种言传身教正是他的教学方式。这段话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总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因为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说什么,做什么,父母不得不慎重啊。??推荐你读《父母的语言》《被忽视的孩子》

??7.25子以四教:文,行①,忠,信。①行(Xíng):作名词用,指德行。孔子很看重这四个教学内容:文献典籍、行为规范、忠诚、守信。??我们来看看孔子教授弟子们的这四项内容之间有何关联。“文”,按照一般理解来看,指的应当是文献知识。但是,孔子用来教育弟子的那些文献内容,已经渗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指的是德行。我们知道,人类一切的外在活动,归结到最后都要体现在言行之上。孔子以此教授学生,就是想让弟子规范自己的言行。说好话,行好事,言行一致,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美德。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②,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①斯:就。②有恒:有恒心。这里指保持好的操守。孔子说:“圣人我可能是见不到了,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仁人)我可能是见不到了,能看到有恒心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拥有,空虚却装作充实,贫穷却装作富裕,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很难有恒心啊。”??这一章表明了孔子对当时现实的感叹。对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孔子认为在此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理想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以无作有、空虚却假装充实、贫困却冒充富裕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最高的境界是把“虚无”和“拥有”对立统一起来。

??7.27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①纲:动词,用大绳系住网,断流以捕鱼。②弋(yì):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宿:归巢歇宿的鸟。孔子只钓鱼而不撒网捕鱼;只射白天的飞鸟,而不是守巢边射晚上归巢的鸟。??对万物心怀仁德有一种说法,鱼网眼儿的大小代表着“仁心”,在捕鱼的时候,孔子“钓而不纲”;再射猎的时候,他“弋不射宿”。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要对动物心存仁爱,不可滥捕滥杀,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繁衍。儒家学说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万物和谐共存,这种思想,就是所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孔子重视仁道,主张人类应该效仿上天,不仅对人类自己,即便是对鸟兽,也应该心怀仁德。本章的这段文字,是对孔子垂钓射猎活动的记述,孔子的行为,就表现了这种仁德情怀。??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①,知之次也②。”①识(zhì):通“志”,记住。②次:《论语》中出现过八次,均当“差一等、次一等讲。孔子说:“大概有那种不了解情况就冒然行事的人吧,我不会这样。多听,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这样来掌握知识,虽比不上‘生而知之’,但也是不错的方法了。”??孔子认为人分为4个层次:“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他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这一章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方法论,他主张对自己所不知的,应该多听、多看,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杜撰的做法。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7.29互乡难与言①,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①互乡.地名,今在何处,已不可考。??互乡这个地方风气不正,那里的人不怎么讲道理。但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这份努力进步的心,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孔子知道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闭塞保守,很难打交道,很多道理可能行不通。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与人为善的处事态度和宽容精神,对有进取之心的人加以鼓励,而不拘泥于别人过去的过失。正是抱着人皆可教,错皆可改,凡事“成人之美”的愿望,孔子才能有“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育态度。??互乡难与言:接受对方的道歉,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无法推测孔子与这位童子(或者他的乡人们)在之前发生过怎样的冲突,但孔子却在这里为我做出了一个坦然接受道歉的好榜样。对待他人的道歉,我们不应该说“没关系”“没事”之类的话,因为这是在否定对方向你道歉的这份勇气。而且,自己毕竟也因为对方的过错受过伤害,怎么会没事呢。正确接受道歉,应该是感谢并肯定对方这颗想要进步的心。这样做不仅会显得我们大度,也是让自己“放下”的好方法。推荐你读《你为什么不道歉》

?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内心想要仁的那一刻,仁就来了。”

??修身养性得自觉

孔子在本章中再次强调了修养靠的是自觉。“仁”是内在的品德,外在的情感表现为关怀、仁爱他人。如果一个人真想成为仁者,只要其内在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仁”就在我们的身边。“仁”是一种向善的状态,孔子既讲渐宗,也讲顿宗,渐不离顿,顿不离渐。

??“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更是将“仁”视为学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眼中,他的弟子虽多,但是能够达到“仁”的标准的人一个没有。即便是他最为器重的弟子颜回,也只能勉强达到了这个标准而已。但是,这个“仁”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愿意求“仁”,随时随地可以做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并不遥远,如果我想要仁,仁就会来了。”也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孔子的话,与此异曲同工。

??7.31陈司败问①:“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②,谓之吴孟子③。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②吴:国名。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是姬姓。

③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本应叫吴姬,因同姓不婚,故去掉她的姓(姬),改称吴孟子。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孔子为鲁昭公取同姓之女这一失礼的行为故作不知,表明了他是“为尊者讳”,不直说君主不知礼。但他的袒护行为被人指了出来,他的学生还特意告诉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承认错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流露出磊落坦荡的君子之风。事实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表示了鲁昭公失礼,但孔子的做法没有失礼。

??闻过则喜:孔子这么“背锅”,真的太高级了

孔子明知道自己国君的行为不合乎礼,但仍然回答“知礼”,对外维护领导/上级的的形象,这也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体现。被别人嘲笑时,孔子没有抱怨自己两难的境地,而是表现出了“闻过则喜”的谦逊态度。孔子的境界之高,由此可见一斑。推荐你读《孔子传》《责任病毒》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①,而后和之。

①反:复,再。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

??孔子非常喜欢音乐,注重生活的艺术化,作为音乐爱好者,音乐也是他授课的内容之一。上音乐课的时候,同样抱着平易近人的态度,没有任何架子,他并不认为自己作为老师就应该是全知全能的,故会不断地吸取他人的长处。一个唯有感觉自己不足的人才能成其伟大。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①。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①莫:大概,差不多。

孔子说:“我也能做到勤奋地学习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行和修养方面,我却做得不够好。”

??贵在躬行

孔子一直都在强调,他并不是生而知之者。在本章中,他还很谦虚地表明,在身体力行这方面,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距离君子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也许有人觉得孔子这样说有些造作,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孔子每天都会进行自我反省,总是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做得不是特别好的地方,然后再加以改正,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孔子。当然了,在后世儒家的心中,孔子不只是达到了君子这一境界,更是超越了这一境界,跨入到了圣人的行列,与尧、舜、禹、汤、周等并称,承受后人的敬仰,流芳于万载。

??这段话,实际上是他在告诫弟子们,学识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而提高修养贵在躬行。我们在前面说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思想,但这并不是全部,这种主观思想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将个人道德修养加以提高和完善。

??一切的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譬如,我们不去关爱别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种关爱能给别人多大的帮助,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得到多少快乐。并且,不去实践,也不知道修身进德有多难。比如,勇敢是一种美德,但是,当我们面临歹人作恶,或者面对领导、长辈行不善之事的时候,我们很少能勇敢站出来。这个时候,才知道勇的美德多么难修,就会收起自己的轻浮与狂妄。还有,只有通过躬行,我们才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理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的不足。

??日本的道元禅师曾到中国访师求学,并于浙江天童寺内修行。一日午后,

他在经过走廊的时候,看到有个老和尚正在骄阳之下晒香菇。道元禅师就同情他道:“你怎么不将这种工作交给年轻的弟子做呢?”老和尚答道:“别人毕竟与我不同啊!”道元禅师接着说道:“是啊!可是,你为什么非要顶着烈日干活呢?”老和尚笑了笑,道:“现在的阳光正好,此时不晒,何时才能晒呢?”道远禅师听后,恍然大悟,所谓“言易行难”正是此理。可是,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不少人只知道空口说白话,而不愿意真刀真枪地去干一场,缺少实践的精神和勇气,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华丽的言辞都是空谈。??所以说,投身实践并不是拿来喊的一句口号,也不是说想什么时候开始就什么时候开始的,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正所谓,道不可空论,德不可坐谈。大家若是一心想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有着只争朝夕的拼搏实践精神,争取以最好的姿态,怀着坚定的信念,将自己投身到求仁证道的行列中去。??道德修养贵在躬行,难也在躬行。不过,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同样还会有快乐相伴!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它不会出现大喜大悲的起起伏伏,永远都保持着那份平和与安宁,这不仅是对人生的享受,也是对大道的感悟。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①,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②。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①抑:“只不过是”的意思。②云尔:这样说。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和仁人,那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那我是能做到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做不到的啊。”??孔子认为学而不知满足是知,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是仁,两者结合起来是圣的境界。在前面的章节中,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见其思想确实是一以贯之的。他谦称道,说起圣与仁,自己还愧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自己也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自己也会不感疲倦地去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圣与仁,吾岂敢:孔子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圣人”虽然孔子被后世“封圣”,可他在世时从来不会说自己是个“圣人”,也不会说自己是个“仁人”。孔子只敢说自己“好学”和“诲人不倦”。这也不全是孔子的自谦,因为“圣”与“仁”的确是比较难达到的两种境界。前者受限于客观条件,而后者则受限于主观状态。但如果我们把“仁”当作此生的追求,这也不失为一个让人生充实和快乐的好方法。推荐你读《孔子传》《幸福的方法》

??7.35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③?"子路对曰:“有之。《诔》曰④:‘祷尔于上下神衹⑤。"子曰:“丘之祷久矣。”①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②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③诸:“之于”的合音。④诔(lěi):向神祗祷告的文章。和哀悼死者的文体“诔”不同。⑤尔:你。衹(qí):地神。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祷。孔子说:“有这么治病的吗?”子路答:“有。按照《诔》的指示,我可以祈祷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无事。”孔子说:“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这段文字并不是说明孔子是一个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不是在表明他对鬼神的怀疑态度,而是表现出孔子对生死与疾病泰然处之的乐观态度。从孔子一贯的言论看,他是相信人的尊严和仁道的力量的,主张“尽人事而听天命”,不相信祈祷天神地祗可以治病之事。此章又是他不相信鬼神的一个例证。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48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