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教育的密码本三字经值得收藏

发布时间:2022/6/23 19:46:31   点击数: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架上,排列着一本本耀眼的巨作。其间有一本小册子,名《三字经》,全书个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国人对《三字经》的认识度极高,但是认知度却很低——随口都能背诵开头的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对于后面都说了些啥,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我和大多数国人一样,也以为《三字经》是编给童蒙小孩的儿歌,是为了方便孩童识字说话学规矩而写的。庚子年九月,秋风徐徐之际,粤秀书院瞿院长再次登堂开讲《三字经》。当我认真阅读了瞿院长所著的《三字经略解(上)》并参与了课程学习之后,才发现这本仅个字的小册子,竟然是字字珠玑,句句玄妙,不啻是一本教育的密码本。如果没有瞿院长的纵横剖析,以及引经论典地展开论述,真是无法破解其中的妙义。首先,《三字经》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全篇虽分为六个部分,但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理念。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弟于长,宜先知”,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从“首孝悌,次见闻”到“此十义,人所同”,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三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四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朝于斯,夕于斯”,是中国通史纲要;第五部分从“昔仲尼,师项橐”到“有为者,亦若是”,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第六部分从“犬守夜,鸡司晨”到“戒之哉,宜勉力”全经结束,总结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六个部分都有独立的中心,但内容连贯,层层推进,使六个部分又能合成一个整体,怪不得能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且居于首位。其次,《三字经》围绕“教之道,贵以专”的主题思想,指出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一句“苟不教,性乃迁”道出了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并且从环境教育,母教,父教,师教这几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指导。儿童最早接触的是父母,所以家教特别重要。儿童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养成,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原生家庭的教育。而现代家庭往往把孩子这些素质的养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反而在智力方面过早开发,致使越来越多的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显得无礼、骄傲、任性。《三字经》对师教方面的指导更为细致具体。“教不严,师之惰”这是全书中语气最为犀利的一句,如醍醐灌顶,如警钟在耳。它警示为师者要牢记教育原则,要明晰教育的终极目标,要给儿童标出正确的生命方向,引导他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玉不琢,不成器”告诫为师者除了唤醒孩子优秀、正向的天性外,还要及时纠正儿童行为的偏差,给予儿童适当的生活磨练,使之成为栋梁之才。“首孝悌,次见闻”提醒为师者“孝悌”是善的根基,是不变的教育原则,要远离追求功利的应试教育,努力开垦文化的沃土,滋养儿童的心性。那么,除了教授礼仪和生活规范外,为师者还应该教什么呢?瞿院长继续破译这本教育密码,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文化长卷,奉上了一桌文化大餐——教什么?教儿童观日月星辰,识春夏秋冬,认东南西北;教儿童了解宇宙运转的法则,感受天地万物的恩泽。日无私照,五谷丰登;地无私藏,六畜兴旺。作为“三才”中的“人”,又该如何效仿天地,自强不息呢?于是——教儿童知晓“三纲”“五常”,知进退,懂应对,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儿童认识“七情”“八音”,学习调整情绪,音乐陶冶身心;教儿童理清“九族”“十义”,培养家国情怀,慎终追远。从自然万物到人文社会,这方方面面的教育都是为了“化性”——修正自己的身心行为,变化自己的气质,用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来度过世间的一生。瞿院长在课堂上再次列出至圣先师孔夫子的人生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我觉得从前的教学生涯真是恍恍惚惚,糊里糊涂,可谓云里雾里三十年。一位老师,特别是启蒙老师,如果能早点读懂《三字经》的要义,又怎会有那么多的职业疑惑和倦怠呢?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在成长时期,如果能读懂《三字经》的妙理,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多么光明,多么丰盛!令人荡气回肠的章节之后,便是群星璀璨的华丽篇章了。一众先贤大儒携带着一部部传世经典闪亮登场。《三字经》一边简要列举经典的出处与要义,一边排出了阅读与学习的次第。同时指出,在进入书山之前,担当引路人的启蒙老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古代经典与当代语言是有区别的。启蒙老师讲课时每个字每句话都要解释清楚,对于文章何处停顿也要讲得明白,必须把儿童学习的基础打好,要用心给求学者一个良好的开端。《三字经》中只提到“小学终,至四书”,没有具体指出“小学”学什么,瞿院长在教材解读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按周公之礼来说,孩子六岁的时候就要读小学,刚开始学生活规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八岁的时候开始学“六书”和“六艺”。古代的小学除了要教授训诂,句读以外,还要教授汉字的结构和起源,就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学。小学先学小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当学生打好了学习的基础,有了理解能力之后,才可以进入到“四书五经”的学习之中,老师也要“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进行讲解。关于“四书”,《三字经》对每一部都只用12个字来介绍它的成书背景及主题思想,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论语》现存二十篇共四百四十四章,是由孔门弟子记述孔子的“善言”。孔子一生倡导“仁”,“仁”在《论语》中出现了次,“礼”是74次。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他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说的是君子在吃饭这样的一个短短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生活动荡的时候是这样的;人生在困难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的是“奉行仁的人需要自律还是他律呢?”在《论语·述而》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是“仁并不远呀,只要自己积极主动追求仁。”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说的是“仁”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建立了“仁爱”思想的根基,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堪称“善言”!《孟子》是由孟轲所写,虽七篇,却有三万五千多字,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内容都是有关品行修养、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孟子》一书既吸收了《论语》中的精华,也融合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中庸》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主要写的是中庸之道。这里借用了宋儒程颢、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来解释中庸之道所要阐述的道理。《大学》的作者是曾子,提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曾子就是曾参,师从孔子,因勤奋好学而颇得孔子真传。大学本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后被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抽出,又经朱熹注释,从此成为儒家经典。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孝经》也是曾子所著,是论述孝道的著作。古人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和前提,先把《孝经》里的道理融汇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文采华丽又称“葩经”;《书经》俗称《尚经》,是一部记载上古历史的著作,因与孔子家中墙壁所藏的《尚书》一致,又叫“壁经”;《易经》是我囯第一部经典,也称万经之首,相传为周文王所著,俗称《周易》,又传六十四卦之象始于伏羲氏,而称为“羲经”;《礼记》是我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选编了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有大小戴之别,又称“戴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乃是孔子因感伤周朝王道衰落而作,又因相传见麒麟而绝笔,故而又称“麟经”;《乐经》已经失传,只能猜测书中有对前代音乐经典作品的记载,有音乐理论、用乐制度等的论述。《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六经有这样的论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当解读《三字经》到这里,我既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光辉灿烂而感到自豪,又不禁慨叹庄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薄薄的一本《三字经》,分明就是中国启蒙教育的密码本。在瞿院长的用心破译之下,我重新认识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本次课程,有幸深入学习《三字经》,特别是对儿童应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必须与儿童心性的培养相结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50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