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为1门课成立1个中心3年了,清华这门课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温才妃
巴金曾说,“只有写,你才会写”。尤其是在大学生写作、沟通能力趋弱的当下,写作课一经问世,诸多高校便为之鼓与呼。年,清华大学推出写作课,更是创下“为一门课成立一个中心,在清华历史上也是首次”的纪录。3年过去,清华写作课不断发展、完善。走进清华写作课,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门写作课,还是一门思维训练课、通识“开眼”课、以“学习为中心”的课。这里与很多人最初的想象不太一样。
“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学生的成长打动。”这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梅赐琪在写作课中的感受。
“有一次,我去看学生的结课交流。有一名学生研究老鼠的文化形象。他说,传统认知中老鼠是四害之一,但是在卡通片中它们几乎都是正面形象。这是为什么?我当时就想,这是一个好问题!”
“还有一名学生研究上世纪90年代相亲热对当时女性婚恋观的影响。‘00后’的大一新生会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产生好奇,一定是阅读和思考训练的结果。”
听完课的梅赐琪当时就激动地给清华大学副校长、“写作与沟通”课程负责人彭刚发了条信息,“我真的听到了您说的‘春天竹子拔节的声音’”。彭刚回复说:“这门课开始长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
年5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面向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下简称写作课),同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写作中心)。经过3年建设,年清华首次实现了该课程面向大一本科新生的高质量全覆盖。
长文选题课
自由讨论
面批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供图
“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清华写作课教的是文学创作,还是论文写作?”这大概是清华写作中心成立以来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早在年开课之初,就有媒体推测清华此举是否意味着要恢复语文课。带着这份好奇,《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来到清华明理楼,这里是写作中心去年入驻的办公区域。
“在回答清华写作课‘是什么’之前,要先回答它‘不是什么’。”梅赐琪告诉《中国科学报》,清华写作课不是语文课,不是学术论文写作课,写作中心也不是“写不好就来改一下”的“修车铺”。
梅赐琪曾经留美7年,他眼中部分美国高校的写作中心逐渐蜕变成了“修车铺”。“‘不会写,去找写作中心’成为专业课教师的一句口头禅,你在写作中心门口看到的全是愁苦的表情。学生论文写不好,就会被‘赶’去写作中心,有专职教师帮助他们修改文法、规范论文。但这样‘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显然不是我们开课的目的。”
年启动写作课时,时任清华教务处处长彭刚就将课程的写作内容定位为说理文,即先产生一个问题或者观点,接着寻找相关的素材,然后有效、有条理地论证,并把可能面临的各种质疑和反驳都考虑在内,最后把要表达的内容有说服力、清晰、优雅地呈现给不同的对象。
他将写作课的首要目标定位为思维训练,要让学生在大一窗口期“开眼”看到知识世界的不同面相,并期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听见春天竹子拔节的声音”。
“无论是哪种写作,讲不清楚、写不清楚,都是因为想不清楚。”梅赐琪说,“写作本身是最严格的思维训练。”
曾经有一名学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名学生的初稿口气很像“老专家”,提出了“未来中国在数据治理上的应对方略”,用的是“要抓好顶层设计”“明确责任目标”“做好贯彻落实”等表述。
“这是典型的小孩学大人说话的状态。”梅赐琪不禁思索,“从文从字顺来看,文章没有问题,甚至连错误都谈不上,但这样的写作是我们想要的吗?”
“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没有深度的思考,关键是要看他是否看到了矛盾和冲突。看不到矛盾,他就没有办法产生深度的思想。”梅赐琪说,“文字是写作课的产出,但是思维训练才是写作课的关键。”
让新生“开眼”
走进清华写作课,是从打开一本白紫色相间的选课手册开始的。
手册展示了年春季学期写作课开设的全部课堂主题内容。学生可从33位教师开设的、包含43个主题的堂写作课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16人的小班教学,保证了课堂内外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学生在课程中要完成一篇字的短文和一篇字的长文写作。
第一眼吸引记者的是与传统课堂迥然不同的主题设计。它们面向学生兴趣,紧贴时代主题。比如,“想象转基因”“哈利·波特”“侠与骑士”“中国制造”“古代生活”等。每学期新开设的主题还专门打上了星号标记,便于学生索引。
清华在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价值塑造排在首位,也是清华写作课在选择主题时最看重的目标。
“写作课围绕主题开课,目标肯定不是要对主题知识内容进行大而全的传授,有些主题甚至可以对应一个专业。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内容中‘开眼’。”梅赐琪补充道,主题写作课不是概论课,而是希望学生在有深度的知识探索中尝试触碰贯穿学科之间的“底层逻辑”。
面对自己不够了解的主题,新生有畏难情绪,有新生感到“写短文的时候好崩溃啊”。因此,在追求学理深度的同时,降低专业门槛,一直是写作中心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
清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出身的写作中心教师李成晴特意把讲授的主题定为“唐宋”而不是“唐宋文学”,“担心自己会不自觉地把博士阶段的学术标准带入其中,定名‘唐宋’可以接纳更多元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得药学博士学位的写作中心教师米真,巧妙地把“药物”主题写作课的课程大纲做成了药品说明书,详细地列出了课程的“成份”“不良反应”和“禁忌”来说明课程的内容、难度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初入课堂就能“身临其境”。在主题材料的选择上,米真强调,“这个课显然不能让学生读很多药学‘大部头’,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受这门学科的丰富性和逻辑性。”
前有高中的议论文、散文写作训练,后要进入正式的学术写作。写作课开在大一,有其独特的衔接意义。
在李成晴看来,这意味着首先要辨体。“该写诗的时候就用诗的文体,该记事的时候就用叙事的文体,该研究时就用研究的文体。”李成晴表示,说理文写作具有研究性、分析性、思辨性,重点在于把观点讲清楚,而非辞藻华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就曾用清朝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的名句来评价科学家狄拉克的文章“秋水文章不染尘”,说的就是句子表达要清晰、准确。
而米真则认为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很重要。“要让学生意识到文章写给谁看,而不是自说自话。”米真用一个“你说我画”的环节,让学生发现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信息不断丢失的过程,从而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读者视角的重要性。
让大一学生直接做出学术创新成果显然不现实,也不是写作课的目标。但通识性说理文写作可以很好地为下一阶段学术研究做准备。或者说,它是一种“前学术训练”。
清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余孟繁对学习查文献记忆犹新。“最开始我连写什么都不太清楚,在‘古代生活’主题的授课教师严程的引导下,我知道从哪些角度、渠道去寻找有用的材料,比如简读相关书籍和从论文引用中顺藤摸瓜等。”
有一名学生在米真的课后,修改长文至早上4点多。“我一瞬间就明白了医学院的学姐做实验到第二天还不知疲倦的原因。这种研究兴趣一旦起来了,就要抓住不放。一旦抓紧了,就会沉入其中。”这名学生反馈。
“为什么是写作与沟通课?”
年春,清华公布了年秋季本科教学评估结果和通识课程第三方质量评估结果。写作课全部34位授课教师中,有8位名列全校本科同类课程教学评估前5%。在通识课程第三方质量评估中,全部写作课均被评价为“教学高能课”,还有一部分被评价为“教学高能+学生高投入课”。
不久,写作中心收到一封管理部门转来的同事来信,这位同事非常好奇,“这类课程两项评估都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写作中心向这位同事回复了三点原因: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全程课内外高频反馈、教师投入巨大。
后来,经双方同意,他们以“为什么是写作与沟通课”为题,在写作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