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爱的心理学刷爆朋友圈的ldquo

发布时间:2021/5/5 10:10:35   点击数:
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梁国铃、冉智宇、徐僖婧、杨睿的小组作业。指导教师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同归老师。大多数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学生们所有。如需要转载,请联系本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Popi提问箱”用户心理分析报告——基于对北京大学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

梁国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冉智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徐僖婧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

杨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Popi信箱作为新兴小众社交软件中独特的半匿名社交平台,根据不同的参与者行为与匿名/实名的性质,可将其用户分为三类群体:实名发起者、匿名提问者、匿名参观者,其使用Popi信箱都出于不同的心理动因。本文通过对三类人群的分组问卷调查,对回收的7例样品进行统计与分析,依据目前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对三类人群各自的心理动因做出了讨论与归纳。实名发起者是半匿名社交的核心推动者、源起者,掌控Popi整个问答交互环节、结果呈现环节的主动权;其心理动因可表述为四种心态:自我了解心态、好奇心态、跟风心态、自我展示心态。匿名提问者是主要参与者、也是信箱功能的主要承载者,与实名发起者的提问-回答互动构成了Popi社交互动的完成闭环;其心理动因可总结为六大需求:信息获取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揭露与情绪宣泄需要、窥私与表演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娱乐需求。匿名参观者是游离于Popi框架之外的半无意识参与者,心理动因较为简单,表现为在旁窥他人的隐私破坏与出于道德的隐私保护心理两极间的游移。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在匿名与实名之间,观察当代网络社交人群的心理动因及隐私保护现状,为网络社交app的设计、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Popi信箱,网络匿名社交,用户分析,心理动因分析,隐私意识

、绪论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在网络时代的重要交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0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亿,以青年群体为主;同时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亿,占网民整体的99%。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民间的沟通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因而即时通信作为最主要的线上沟通渠道,用户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成为疫情期间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在以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18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