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清代茶简史1衰弱化世俗化全球化
一、茶的衰弱化与世俗化
1、茶的衰弱化与世俗化。
在人类茶文明进入第四次大断层以来,作为茶文明承载主体的华夏清朝与民国,似乎完全遗忘了茶的光辉,只剩下饮茶的习惯与茶叶的利润。就像清末民国的文化大师们,极为嗜好饮茶,但是对茶的思想精神与美学似乎已经忘却。而全球各地的茶客,如饥似渴地品饮着美味的茶汤,也似乎从未听说过茶的伟大与风华,更不知茶的思想与哲学。惟独听说在日本有一种茶道,以缓慢固定的饮茶行为,表达着禅的思想意境。遥远的东方文化里的茶道,似乎离世界越来越远。
在衰弱期的这段时间里,茶的发展进程充斥着各种诡异的矛盾。茶的衰弱化与世俗化的矛盾,茶的衰弱化与全球化的矛盾,文化封闭与全球化贸易的矛盾,中国六大茶类蓬勃发展与产业化机械化的矛盾,茶农愈加艰辛与全球市场需求愈加增长的矛盾,茶产量大幅增长与贸易权逐步丧失的矛盾,中国茶产业大衰退与英国茶产业大崛起的矛盾,城市茶饮普及与乡村茶饮荒漠的矛盾等等。
茶的衰弱期,指人类茶文明发展的衰弱时期。这个阶段具有以下三大特征:①衰弱化:指人类茶道思想的衰弱、茶文化的衰弱及茶对人类精神文明作用的衰弱等。②世俗化:指人类饮茶行为及相关生活方式的世俗化。③全球化:指人类饮茶消费群体、茶叶贸易、茶叶生产链条及非思想型茶文化的全球化。
茶的衰弱期,是一段漫长而诡异的时期,这是人类茶文化的极度衰弱与饮茶全球化并存的时代。华夏的清朝、民国时期,茶以世俗化的生活方式顽强的存在着,以绿茶为主流的饮茶习惯长盛不衰。但是,华夏的思想型茶文化似乎一夜之间消失在神州大地,使得人类茶文明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茶的衰弱期。尤其是清朝,创造力几乎消失在东方,令人瞠目结舌而不得其解。
同时,全球的茶叶消费量急遽攀升,似乎全世界权贵与民众都在饮茶。茶的全球化流行快得令人惊讶,饮茶习惯形成得如此之迅速而顽固,或许又是历史迷雾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使得从来没有停下来看上一眼。
清朝初期,华夏仍然是那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是茶叶全球化初期的主角,利用悠久的华夏历史遗产:茶叶、丝绸和瓷器,赚取庞大的利润来维持统治。
英国著名的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马克曼·埃利斯与两位同事撰写的《茶叶帝国: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中明确提出:“17世纪的中国令全世界敬仰,它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财富更是难以衡量,官僚机构错综复杂,文化成就令人艳羡,有记载的历史悠久得堪比《圣经》中的故事,这让英国人更容易接受茶叶。”①
剑桥大学赛尔温学院的荣誉院士——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曾谈到当时中国的综合实力:“在茶叶兴旺的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年之前,中国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整个西欧和其附属国的GDP加起来,还不及中国的1/3。”②
----------------------------------------------------------
①[英]马克曼·埃利斯、理查德·库尔顿、马修·莫格著,高领亚、徐波译,《茶叶帝国: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年5月出版。
②[英]安格斯·麦迪森,伍晓鹰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1月出版。
2、遗失的华夏茶道思想哲学。
清代民国时期,基本彻底遗忘了华夏茶道思想哲学。在清朝的文化大衰退的这个时期,思想严重禁锢,创造力消失无踪。清代辉煌的小说文化象是一种文人士子的发泄。在清朝早中期茶业大发展的时候,通过欧洲商人将茶叶销售到全世界的同时,茶文化似乎消失了,象是从来没有存在过。清代曹雪芹对饮茶之道和文人高洁品行的极致追求,其实还是明代茶文化的遗存。
进入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在英国人夺走世界茶业主导权的时候,在茶进入全球化中期的时候,似乎消失的华夏茶文化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力;然后全球无数茶客饮茶时,从不知道存在过华夏茶道思想哲学。
西方的尽头是东方,物质的终点是精神。
自然是人类的根本,文化是人类的底色。
中国遗失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茶道思想哲学。
在清朝茶文化停滞与遗忘的时候,日本的茶文化再次结出了硕果。
在当时的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华夏唐宋及日本抹茶道传承下来的茶道思想哲学与美学,在冈仓天心的身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彩。其书《茶之书》轰动世界,成为自宋以后最为经典的茶道巨著之一。
年,冈仓天心于美国撰写发表英文专著《茶之书》,向西方阐述茶道思想和东方美学,然后轰动全美,造成了巨大的国际化影响。欧美人一看:“what?还有这么美妙的东西?这是东方文明的美学吗?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文化底蕴!”然后该书被选入美国中学教科书,至今仍在使用。
而华夏大地上,已经遗失了自己所创造的伟大的华夏茶道思想哲学与茶美学,至今已达数百年之久。
《醉花阴·问茶》
秋风萧瑟秋月白。寒窗红炉台。
煮茶独问道,茶烟缥缈,何处是蓬莱。
彩云山上春风黛。茶笋尽天籁。
且行且风雨,身陷红尘,心在红尘外。
3、仰望星空的人和人类生命的意义。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这是指需要有理性思考和探索精神的人。但对人类文明来说,更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自然是人类的根本,文化是人类的底色。惟有对自然和文明的贡献,才是人类的方向。惟有探索和思考,才能找到人类真正的方向:“道法自然”。而至今为止,人类文明中最接近自然的途径是茶与茶道思想精神。
物质文明的前方是精神文明,生活的前方是哲学与艺术。有用是无用的基础,无用比有用更珍贵。当下许多人认为:茶有味道就行了,茶道思想精神是无用的东西;有金钱与物质就行了,精神层面是无用的东西。毫无疑问,温饱问题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是,解决物质基础之后的人类,更需要精神文明。所以,人类不仅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茶道思想哲学。
4、衰弱期的代表性作品。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节选)
熊明遇《岕山茶记》:贮茶器中,先以生炭火煅过,于烈日中曝之,令火灭,乃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于高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须于清燥日开取。其空缺处,即当以箬填满,封如故,方为可久。
《雪蕉馆记谈》:明玉珍、子昇,在重庆取涪江青蟆石为茶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碾,焙以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
《诗话》:顾渚涌金泉,每岁造茶时,太守先祭拜,然后水稍出。造贡茶毕,水渐减,至供堂茶毕,已减半矣。太守茶毕,遂涸。北苑龙焙泉亦然。
《紫桃轩杂缀》:“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子弟,为庸师教坏。真无可奈何耳。”“匡庐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而僧拙于焙,瀹之为赤卤,岂复有茶哉。戊戌春小住东林,同门人董献可、曹不随、万南仲,手自焙茶,有‘浅碧从教如冻柳,清芬不遣杂花飞’之句。既成,色香味殆绝。”“顾渚,前朝名品,正以采摘初芽,加之法制,所谓‘罄一亩之入,仅充半环’,取精之多,自然擅妙也。今碌碌诸叶茶中,无殊菜沈,何胜括目。”“金华仙洞与闽中武夷俱良材,而厄于焙手。”“埭头本草市溪庵施济之品,近有苏焙者,以色稍青,遂混常价。”
《岕茶汇钞》:“岕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不能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细炒岕,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岕中人惜茶,决不忍嫩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摘茶,亦当如岕之迟摘老蒸,似无不可。但未尝试,不敢漫作。”“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罗岕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者,有箫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最不易得。”
陆廷灿《咏武夷茶》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
春雷催蒸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史上最美茶诗》评榜词:纳兰容若与仓央嘉措,是三百多年来华夏伤感诗坛最为闪亮的双子星,莫有匹敌者。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其诗词的气质。这首浣溪沙茶词中,茶香已成为了作者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奈何已随时光远去,唯在西风和残梦中缠绵不休。
《谷雨》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满庭芳赠郭方仪》
清.郑板桥
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破瓶残酒,乱插小桃英。莫负阳春十月,且竹西村落闲行。平山上,岁寒松柏,霜里更青青。乘除天下事,围棋一局,胜负难评。看金樽檀板,豪辈纵横,便是输他一着,又何曾着着让他赢!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
《冬夜即事》
清.曹雪芹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鷞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红楼梦》“妙玉论茶”
清.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相迎进去。……贾母道:“……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宝玉便轻轻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撒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肮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傍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更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
黛玉知他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摘自《人类茶简史》,逍遥哥著。
图片来自网络。
逍遥哥,茶文化学者。《伟大的茶》大型茶文化著作系列首批完本四部茶书:《人类茶简史》、《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茶道之书》(二合一版本,含《茶的核心思想》)、《史上最美茶诗》,均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即将出版。
《人类茶简史》:全球饮茶者的“入门第一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一览数千年浩瀚神奇的人类茶文明,号称是最通俗又最有历史高度的茶史书籍。从诞生到起源,从发展到兴盛,从普通饮品到精神世界,从极致到简化,从衰弱到全球化,一览伟大恢弘的数千年茶叶发展史。
《茶道之书》:史上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茶道哲学形成与发展史的茶道专著,全书15万余字,内含古文数篇。该书深刻挖掘人类茶道思想哲学的形成基础、雏形、诞生、发展流派、茶道思想及茶美学,更是深入探索茶道哲学的本质与各阶段茶道思想内涵的原创型著作。
《史上最美茶诗》:这是一部囊括世界经典茶诗的茶诗集,全书28万字,文档页数页。该书遴选了全球一万多首茶诗中最具代表性的首茶诗,包括了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的经典茶诗。每首茶诗进行注释、翻译和赏析,并于其中阐述了创作背景、人生旅程以及灿烂辉煌的茶文化知识。而浪漫和诗意,是这部茶诗集天生就有的独特魅力。
《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深入挖掘人类茶史上熠熠生辉的十位茶史巨星,寻找活灵活现的人生历程,更是尝试发掘巨星生命中的孤独与探索。书中寻找与分析历史人物在茶领域的重要探索,尝试以有趣的角度娓娓道来。有趣的历史,有趣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