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中央党校教员和学员那段教学相长的往事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年3月7日深夜,惊闻朋友徐宏离世的消息,心情格外沉重。就在春节前后,医院看望他,医院疫情管控为由婉拒。10多天前和他通话约好,疫情过后我俩抽空一叙,没想到这次通话竟成永别之言。
徐宏是湖北浠水人,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国际法专业,系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今年刚57岁,一年前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归国治疗。我和他相识于年春,他时任外交部条法司司长,来中央党校参加进修学习,我被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派驻该班任教学组组长。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开学之初的两周,他们班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第一次参加他所在支部党小组讨论,他结合《共产党宣言》导读课的学习,从国际法视角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他发言中体现出的思想锐利性和逻辑清晰性,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在对学员发言作点评时,我希望他能以这次发言内容为起点,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写出一篇优秀结业论文。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他一直非常 我建议他写一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的论文,后来这篇论文刊发在中央党校报刊社的《理论动态》上,文章刊出后他特别高兴。之后他提出让我做他的结业论文指导老师,我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结业前夕,他又多次找我探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请我提出修改意见。他对待结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极为认真,在论证方法和资料搜集各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最后他的论文得到93分的成绩,获得了所在答辩组老师的高度评价。结业后回到工作岗位上,他又百忙抽暇,再接再厉,对论文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再次征求我的意见,此文后来发表在《国际法研究》年第5期,并被《新华文摘》转载。围绕该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他都及时反馈给我。徐宏出任中国驻荷兰大使之后,年暑期回国参加驻外使节工作会议,随后又到中央党校参加为期一周的驻外使节培训。他还特意将登载他文章的《新华文摘》相赠。这次见面我们畅谈很久,对国际关系及国际发展大势的一些相关问题,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研究心得,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他这种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和研究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也使我对“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有了更加切己的身历心悟。 中央党校历来鼓励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相互之间切磋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人们习惯上把党校老师称为“教员”,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党的高中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锻造过硬党性。来党校学习的高中级干部不称“学生”,而是称“学员”,他们不但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很多人还是所在领域的杰出专家。正是教员和学员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更好促进了教员与学员之间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相互提高。回顾和徐宏结识并逐渐了解的过程,梳理三年来和他点点滴滴的交往细节,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央党校“教学相长”四字的理解。正所谓:“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从徐宏始终勤勉工作,又不断提高自己学识水平的人生修为中,我感受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范。他亲身参与过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和南海争端的处理过程,中国和很多国家缔结的条约文本都有他的付出,他有比较深厚的国际法造诣和丰富的外交经验,为推动我国国际法研究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为实现我国国际法理论研究与法务实践的紧密结合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想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正是依靠像徐宏这样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勤勉奉献才不断推向前进的吗?中央党校正蒙斋前有一副对联:“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我心目中的徐宏就是这样一位谦虚勤勉、忠厚儒雅,充满君子之风的学者,一位优秀的国际法专家和外交大使!编辑:李军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报刊社网络和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