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回眸过去一年我看过最好的书与电
过去一年看过的书和电影不是很多,但也从中各挑出五本(部)与诸君分享。
书单:
一、《斯通纳》
斯通纳(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斯通纳(Stoner)是谁?他既不是罗曼·罗兰笔下的那些英雄式的人物,也非作者约翰·威廉斯(JohnEdwardWilliams,—)笔下的众人所知的奥古斯都,斯通纳就像其名一样,简单而普通,木讷而呆滞。但就是这样一部平凡的小说,当我阅读结束后真正感染到了我自己,斯通纳在美国物欲狂欢的时代一直保持着清教徒般的禁欲主义精神,在学术道路上面对挫折和打压一直抱有学术的理想,平凡的人生中有着英雄式的信念,人生虽困顿,在时代的洪流中更要坚守理想和道德。
二、《椰壳碗外的人生: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
《椰壳碗外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椰壳碗是什么?对于学术工作者而言或许是学术研究的边界壁垒,是专业化潮流中失去“想象力”的困境。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这位写下著名的《想象的共同体》的作者则向今天的学术研究者提出了疑问和挑战,你敢于在今天的学术体制下跳出椰壳碗而重新拾起“想象力”吗?在书中安德森讲述了他从英国到美国再到东南亚的人生历程,从古典学到政治学再到田野研究,就像书名“lifebeyondboundaries”一样,安德森的一生都在挑战学术与生活的边界。而安德森在东南亚的田野经历让我也想起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田野之旅,那些被遗忘和忽视的边缘民众的生活在田野经历几年后依旧触动自己的内心,让我重新去思考“国家”、“社会”、“权力”这些已经被教科书反复提及的概念,就像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安德鲁·阿伯特(AndrewAbott)教授所言,“田野也是塑造你的过程”。任何愿意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生和学者都应该读一读安德森的这部自传,"珍珠产自痛苦之中的牡蛎,而不是有笔记本电脑的快乐牡蛎"。
三、KarlLowith.MaxWeberandKarlMarxMaxWeberandKarlMarx(Routledge.)该书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洛维特所著,亦是韦伯研究必备的阅读材料,据说洛维特曾聆听韦伯关于《科学作为一种天职》(98)之后便转头研究哲学。在书中洛维特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与韦伯的核心关切所在,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分析从“人的异化”本身探讨现代人的境况,而韦伯则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理性化铁笼”(ironcage)的概念。洛维特认为韦伯致力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理解”(understanding),并认为科学不能解决意义、上帝之路、真实存在甚至是个人幸福,并给与研究一种开放式的openmindness。虽然马克思与韦伯走向了不同的路径,但洛维特认为二者的核心关切并非是制度,而是人本身,韦伯认为实现自由需要是在铁笼中寻找,马克思力图消灭整个资产主义世界,韦伯则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寻找个人自由。“人应该凭借激情工作,即使是片面化的生活和工作”。
四、梁簌溟《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韦伯基于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提出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亲和性的命题,如果韦伯认为恰恰是“理性化”的中国儒教阻碍了中国人从彼岸世界中寻找意义的话,在梁簌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则同样考察了“理性化”的中国文化为何与西方的个体主义相背的原因。梁簌溟先生的这本书正是我写毕业论文的最后一段时间,当我认真将韦伯关于中国宗教的论述阅读一番后,在阅读《中国文化要义》后惊讶地发现梁簌溟对于中国文化的考察与韦伯的论述部分地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关于“西方文化要义”的书,而非今天严格意义上的基于因果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的著作,所以很多时候对韦伯的批评都非基于文化本身进行的批评,如果诸君感兴趣的话不妨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儒教与道教》和梁簌溟《中国文化要义》一起对勘比较,或许会有更为不同的感受。
五、何伟《江城》
《江城》(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位美国“和平队”的成员在90年代沿江溯流而上到了一个叫“涪陵”的小城市,在那里他学习、教书和观察,成为了这座时常处于迷雾笼罩的江城中的一员。他笔下的《江城》让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既愤恨又时常感动。何伟的笔触细腻又带有些许的幽默,如果我们熟悉那些研究中国的海外中国研究大家费正清、孔飞力、史华慈的话,《江城》同样带着一些“他者”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不同的是何伟有着记者式的敏锐与犀利又有田野研究者的共情式的理解掺杂在其中,他是闯入者也是当事人。去年当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关闭的时候,何伟给《纽约客》(newyorker)写下了这样一段话,“Theoldconfidencehadalsovanished.ItseemedpartofalargerAmericantrend:everyforeigncontactwasathreat,everyexchangewaszero-sum.Insteadoftrustingthosewithclosedsystems.”
电影:
一、《三块广告牌》
一位母亲因为女儿被奸杀而向当地警察局提起控诉,警察局的调查无果后母亲将责任归于警察局不作为的身上,在乡间马路上树立起了三块广告牌。母亲的愤怒、局长的自杀.....一幕幕冲突将故事引向前进。故事到最后,母亲还在寻找仇杀者,这一条复仇之旅似乎并不能结束,但母亲的情绪已经有所缓和,“你要喝点橙汁吗?我这儿有吸管”。
二、《婚姻故事》
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在激烈的争吵中,让旁观者着的你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窒息甚至恐惧,或许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在面对婚姻冲突的两面时,简单的冷静已无法调和双方的矛盾,你曾说我们要相守到白头,但现实的一切却使我们早早皱起了眉头。
三、《蜂蜜之地》
阿富汗山区的一位老人以提取蜂蜜为生,母亲即将离开世界,邻居欺骗甚至盗取她的蜂蜜,无奈之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她只能离开生活多年的蜂蜜之地。导演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边缘地带还有那些被忽略的人,他们与生存相战斗,他们既充满智慧但更多的是无奈和悲凉。
四、《公民凯恩》
一位商业大亨离世的时候口中讲出“玫瑰花蕾”,导演想要揭开其背后的秘密,故事通过他人的讲述将我们带到了凯恩发家的历史,最后的原因是凯恩少年时代离开父母时,父母给与他的那块雪橇板印着的的“玫瑰花蕾”。公民的凯恩用他的金钱和媒体操纵了民主,导演告诉我们民主的幻象就在于“容易被鼓动”而最后屈从于威权着的脚下。几十年过去奥尔逊·威尔森的这部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依旧在启发着电影创作者,还有提醒着今天在网络时代的我们。
五、《:太空漫游》
过去一年疫情期间最重磅的太空科技新闻或许是马斯克的spaceX公司首次利用载人龙飞船携载宇航员顺利升空。五十多年前,《:太空漫游》真正成为了库布里克的天才之作,至今依旧是科幻电影中的经典。库布里克用他的才华将人类、历史、科技、宇宙汇集起来,从最初的猿人到最后的“超级人类”,我们与科技共同进步,人类的未来究竟如何?《:太空漫游》可能给了我们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在疫情期间我们已经见证了人类的脆弱性与科技的力量,一个简单的健康绿码可以让一个人坐上飞机,当然也可以让无法使用手机的老人寸步难行,当科技在今天蓬勃发展的时候更要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
影评:公民的自我想象——《公民凯恩》
读书
疫情时期的国家治理书系(三):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Politischer什么是你的义务?日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