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波导战团成员读黄国平博士生论文致谢有感

发布时间:2021/7/10 9:58:19   点击数: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3196.html

1、孙浩博

今天团队组织集体学习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致谢讲述了作者20多年的求学经历:小时候煤油灯下读书,进入大学将计算机作为其一生的事业与希望,中间穿插多位亲人离世,最后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读博。寥寥几句道不尽一路的艰辛与坎坷。作者说,读书二十二载,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不长,读完之后却久久在我脑海回响。黄博士所描述的艰辛求学路我以为只会出现在小说与电影中。当他真的过着这样的日子却又矢志不渝将书一路念到博士时,我被深深折服。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或许读书不会把人提到多高的地位,但是读的书一定可以为人生兜底,保证了下限。再者,人要学会珍惜,生活总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所不在乎的很多东西却是别人做梦都无法获得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人要自己知道努力向前,不能畏难,只有斗争才是唯一合理的存在,也是改写自己命运的法门。

2、何志伟

这篇致谢的第一句话就震撼到我了,字里行间的淡然、释怀和坚持,以及那种经历苦难却仍然怀揣最朴素简单的期待,令我十分动容。说实话,作为一个同样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依然看得潸然泪下。我自以为是见过一些苦难的人,经历过一些苦难的事,但仍然看得特别心疼,是怎样的勇气才能支撑他穿过重重至暗时刻?我的求学之路也并不平坦,从小父母出门打工,爷爷奶奶照顾我的生活。别人睡觉的时候,我早上五点爬起来学习;别的小孩玩耍的时候,我还在学习;同学结婚了,我在上学;同学小孩子打酱油了,我还在上学。刻苦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我自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也依靠读书逐渐走出了农村。

看见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我又想起之前海尔杜总的一句教诲:“贵人难遇,尤其是扶上马还送一程的贵人更难遇”。文中的作者是幸运的,他的生命中出现了那么多贵人。回想我自己的求学生涯,也很庆幸自己所遇皆良师,他们真正担得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十六个字。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早早就像同村的孩子那样,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了,在他们眼里,那才是一个农村孩子正常的样子,而我可能只是小概率事件罢了。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求学十九载,我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恰恰正是“不枉活一世”。

3、李祎祯

黄国平博士在其论文的致谢部分回顾了自己一路求学,历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最后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命运,成功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这篇致谢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发人深思。黄博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漫漫求学路上,会经历重重磨难,然而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经历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

首先是信念。黄博士从小在山村长大,绵绵青山没有阻隔他的求学之路,他一直盼着能够走出大山。贫困的压力也曾让他想过放弃,但“把书读下去”这个信念激励他走过了艰难的日子。相比之下,绝大多数人拥有更富裕的物质生活,却没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在求学的过程中,如果有想放弃的瞬间,想想一路的艰辛和未来的光明,咬牙坚持下来,努力扩宽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是感恩。在求学路上,黄博士遇到了很多恩人,为他解决生活费的胡叔叔、启蒙老师邱浩、代缴学费的学院梁书记……回首这十几年的求学路,我也要感谢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家里并非富贵人家,但从小并未在学习方面亏待过我,还记得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去书店看书,度过充实的一下午;爸爸接送我上学时微微弯曲的背影;爷爷做好美味的食物等我回家等等。然后要感谢这一路遇到的恩师,不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补习班的老师都给予我很多关怀,他们不仅在学习上鞭策我奋力前行,也在生活中关心我的身心健康。

最后,苏轼的《定风波》与大家共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祝同学们乘风破浪,学业有成!

4、李继蔚

看了这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有三点浅薄的感悟。第一点就是感慨生在新时代,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下,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不论出身如何,都能有读书这样一个平等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机会。第二点是反思自己,在黄国平博士的求学生涯中,经历了太多我甚至连想都无法想象的苦难。在这种环境中,黄博士还能够如此坚定地一直走下去,并且走向了辉煌的未来。与黄博士相比,我的求学之路是普通且舒适的。但是这种舒适的环境让我失去了在苦难中享受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遇见一点困难时,我总是想要逃避。甚至在平淡的没有起伏的学习生活中,我都浑浑噩噩,不用心不认真。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的辜负。想到自己在温室中却不曾奋力成长,在蜜罐中却不曾脚踏实地,羞愧之情溢出心。第三点就是要活在当下,珍惜时光。当时刚进入团队的时,长期处于放假的状态导致自己状态及其松散,在面对一个个学习任务时,总是会抱怨自己太辛苦。当时妈妈和我谈,说你现在吃喝不愁,能够健康地无忧无虑地专心学习,为什么还要抱怨呢?你知不知道有很多人想上学都没有这个机会。我常想,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是什么时候呢?曾经的我总以为是工作以后能够独立于父母之时。现在想来,读书的时光应该是人生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在人生少有的几年能够只专心于一件事的时间,更加需要且行且珍惜。

5、杨金朋

管理哲学说过:吃苦就是吃补;凡使我痛苦的必使我强大;问题的关键是我是否有资格享受这痛苦;当你把付出当成款待,你就会很丰盛。黄国平博士无非将苦难当成了款待,塑造了自己,使自己尤为丰盛。他现在所得到的成就,是多少人羡慕的、多少人向往的,但谁又能想象到这是一个经历如此苦难的人?

回想到自己,明明拥有黄博士所没有的条件与资源,但却没有让自己变得“丰盛”,尤为惭愧。学海无涯,我相信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所以在今后的求学生涯中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挑战。我希望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苦难,但一定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将所谓的“挑战”、“苦难”当做乐趣,当做盛宴,让自己变得更为丰盛,去享受这一生的旅程!

(作者孙建伟)

6、王永霞

这篇论文致谢我读了好几遍,敬佩于黄国平博士传达出来的乐观豁达、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生态度,“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遭遇生活带来的种种磨难,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借力而上,苦难是无法避免的,对待苦难持有感恩之情,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我们要像野草一样生长,不被生活所击垮,旺盛的活下去。另外,读书改变命运,不仅仅在于高学历提供给人更高的平台,带来的更多的选择,还在于读书的过程中增长的见识、经历的痛苦打磨了一个人的心性,给予了我们坦然面对痛苦和磨难的勇气和耐心。不断增加的理论储备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心性的成熟、处世的淡然、对生活的热爱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财富。

7、马慧敏

我读了黄国平博士的致谢后主要有以下三点感悟:

(1)面对人生中的苦难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我们要在这种苦难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最终我们一定会迎来黎明的曙光,而且这束光将会前所未有的灿烂,前所未有的光明。

(2)我只能从致谢的字里行间去感受黄国平博士在经历这些事情所付出的艰辛,所付出的努力。同时我也庆幸自己是足够幸运的,所以对与今后的我来说,我要更加努力,去乐观的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些困难,并将这些困难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财富,坚持不懈的向前走去。

(3)无论生活给我们带来多少苦难,明天的太阳仍会升起,只要太阳升起就会有希望,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过好眼前的生活,用心对待每一天,生活亦会给我们惊喜。同时我觉得最最重要的还是要脚踏实地,认真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保质保量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不负时光,不负韶华。

8、秦佳慧

(1)吃苦不可怕,可怕的失去信念。信念可能来自实现精神和经济独立、给家里人更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

(2)不同层次的人将面临不同的机会,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什么都没有的人,也就不会再害怕会失去什么,这种纯粹和原始的动力也更容易逆风翻盘。

(3)感恩自己拥有的,抓住每一次锻炼中的机会,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9、张纯宁

中科院黄国平博士所述:“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寥寥几字,背后传达的是无尽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强劲的力量。虽然我们对未亲身经历的事情,无法做到绝对的感动深受。但从这字里行间之中,汲取他逆境中向阳而生的积极信念是极为珍贵的。在他的信念里,学习是一种生活,也是全部。

读完黄博士致谢后,我回想到在“一个人什么时候才真正开始喜欢学习”讨论话题中的一个热门评论。他说,我认为是当人们走向社会后,发现一切都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不愿等到悔之晚矣之时,徒留无奈空叹息。

10、秦子佳

苦难造就英雄。黄博士过的太苦了,我从小到大过的都还算幸福,所以我只有佩服,如果我经历了这些事我可能人早就没了。可以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有超于常人的意志。而超于常人的意志正是源于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苦难。孟子有曰,“生于忧患”、“所以动心忍性”。每个人都会遭遇苦难,而关键是在于我们要敢于面对苦难,正视苦难,战胜困难。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而在苦难面前,有的人选择了逃避与退缩,所以他们只能做随波逐流的凡人。但也有人选择了去战胜它,并在战胜它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具备了成为伟人的潜质,所以他们成功,成为伟人。

11、何建笃

很久之前我读到过一段话,“人难免有自怜的情绪,什么通宵学习,努力工作到凌晨,我觉得这些并没有什么,如果用吃过的苦来标榜自己,那么建筑工地的任何一个工人都要比你努力”。我之所以分享这段话是并不是为了反驳黄国平博士的致谢,而是想说,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黄国平博士这则致谢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他反映了一批人的现状,也反映了教育不公平的一种现状。

但对我来说更多的则是,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去诉说自己经历过的苦难,苦难来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低头迎接,并战胜这种苦难。作为成年人来说,没有人会正真关心你经历过多少苦难,更多的会在意你做出了多少成就。黄国平博士面对苦难的信心固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我更愿意将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内化为自己的财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顽强的去成长。

12、张庆强

在几天前便阅读过这篇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了,读罢后,不由想到了两句话:

第一句,“纯苦无乐,是为大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大家阅读过文言文便可翻译,但是老师这句感悟背后的深意确是从未“吃过苦”的我们难以深悟的。在读过黄博士的致谢后,他经历了“人情冷暖,生离死别”的痛苦与无奈,也经历了“身处命运漩涡”的身不由己的“转折”,但是他却仍旧怀有“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简单”信念和“归来仍是少年”的“不伟大”理想。我相信我没有办法感同身受,但是这句“纯苦无乐,是为大乐”必然成为我未来践行和体悟的方向。

第二句,“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黄博士无疑是这般现代“猛士”。于我而言,我不敢说我能像他一般成为这样的猛士,但这肯定会加固我心中的信念,惟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但求“不枉活一世”。

(作者孙建伟)

13、王洪伟

带着羡慕和尊敬的心情拜读了《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走红:山坳里走出来的奇迹、不枉活一世》这篇文章,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激励,不自觉的把自己和黄博士的经历联系在一起。感慨颇多,一时间竟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遂借用黄博士的用语作为小文的题目,并用四个词聊表此刻心情。

幸运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学生,无论是初入学堂的幼儿园小朋友,还是致力于科研的博士,毫无疑问,我们是幸运的。岁月静好下,我们能有一方净土潜心学习,大环境的美好,幸运的我们要感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年,教育部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不能让贫穷抹杀孩子学习的机会,从免费义务教育的落地,到贫困地区孩子的膳食补贴,到大学生国家奖助学金,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再是画饼充饥。

与黄国平博士相比,无疑我也是幸运的,虽没有喊着金钥匙出生,但父母家人的关爱让自己的内心被温暖,被拥抱,让自己的内心富裕无比。成为健全我人格,心怀感激之心的源泉。

感恩

我在想,为什么读完黄博士的致谢信,我会如此的感动。究其原因,可能就是从字里行间能读到我的影子吧。我永远不会忘记小学三年级获得人生第一支钢笔时忘乎所以的兴奋;永远不会忘记用草纸写字无奈;永远不会忘记因元书费父母左邻右舍筹措的悲凉,这些都化为走过此后艰辛的支撑。我感恩父母没有因为贫困而迫使我走上许多人走过的路。他们在执着的践行着连他们都不知道出处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黄博士的求学之路,贵人相助不可或缺。相较于我,亦如此。我感恩生命中作为贵人的你们。

责任

业已为人父,虽不能给予我的孩子大富大贵,光鲜亮丽。但一定会继续我的父母给我馈赠,用爱、用心给予我的孩子温暖的家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将老师吃苦就是吃补、纯苦无乐是为大乐的思想传递下去,鼓励他们为了人生的理想去努力奋斗。

笃定

虽在他人眼中,不惑之年才选择读书颇为费解,但是我仍吃力坚持,毫不动摇。此时,黄博士的文章让我更加笃定。此事无关利与位,只因人生无坦途,处处需拼搏。但行努力,无问前程。人生本该如此,正如黄国平博士所言,不枉活一世。

14、张明超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如果还能做出点让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挣了。”

致谢中这句话特别打动我,作者身处苦难困境,并无半点怨念,依然心存信念,满怀感恩之心去感谢学习本身。在这篇致谢中,我看到作者对学习本身非常纯粹的表达,看到了“志与坚的淬炼”,更看到他始终“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批和命运抗争而从不屈服的人。很多人都在说读书无用论,但寒门学子,读书就是窥探世界最好的窗户,就是改变命运最大的希望。

人生如果能够趁早找到并且确定一份值得坚守的信念,是一件特别难能可贵的事情。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15、张媛

1、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深处命运的漩涡,我们要找到“黑夜中的一丝希望”,生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一帆风顺,我们要努力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就比如我自己,读博这段期间确实遭受了很多压力,有外界给自己的压力、很多时候还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一路求学以来,我习惯了以前相对舒适的圈子,习惯于被老师和周围的人认可,而读博以来遭受了很多挑战,有时候甚至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我认为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一是要认真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解决问题;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自我调节,“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读博期间还是要认真反思导师、同学、外界对自己的一些声音,学会思考、学会成长。

2、吃苦就是吃补。相比之前,目前自己的努力还是不够,读博以来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在读博的路上,还是要找对方法、争取做到“事半功倍”。另外,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的“功利性”的,我们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苦,而是要让自己所吃的苦有所值得,收获该收获的果实。

3、人活一辈子,理想和信念还是要有的,活在这个世上,不能仅为自己,也要为他人、为社会。

这些能够彰显时代底色的故事,不应该始于贫困,终于感动。

我们不需要只会感动的社会,需要改变现状的社会。

底层少年没有被苦难摧垮,是自己的骄傲,却不是社会的荣光。

16、钱雨

黄国平博士的致谢让我反思自己当前阶段的状态。痛苦、豁达和释然总是相依相伴。我觉得自己应该感激当下的美好生活,感激在我求学路上提供各种帮助的人。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当前我所吃的苦远远不及,我所付出的努力也远远不够。应该意识到吃苦并非不幸,吃苦就是吃补,但是反过来又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这点去享受痛苦,珍视痛苦。其实每个人成长或者成功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着些痛苦,但是吃苦不是目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希望,找到自己的热忱之事,就像黄国平博士对计算机、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热衷,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做到初心不改,坦然应对。

17、孙亚琪

今天第一次参加了团队的学习讨论,主题是“中科院博士的论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句:“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作者一路走来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种种事迹真的无比令人动容。但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把这句话放在了文末。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位置,但是这句话无疑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他看够了人情冷暖,却没有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成功,王洪伟学长讲到了他从这个案例中看到了党和国家向贫困地区、贫困学子倾斜的制度安排,让每一个学子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学。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在塑造一个人价值观的成功。作者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应该说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在他价值观的塑造中产生很多正面的影响。在文中他致谢了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遇到的很多良师。可以想到学校和老师在他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虽然没有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是他价值观塑造地经历很让我感同身受。作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我的价值观形成也是更多地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影响,感谢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一位老师为我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让我成长为现在的我。我们从古代就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品格。现在的老师教会作者和我这样广大学子的也是如此——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18、周明杰

有一条评论说:“他的生活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看到黄博士在自己坎坷的求学之路和坎坷的人生中活成一道光,我心情十分复杂,有三点感触:

(1)黄博士的人生经历着不停的离开,有婆婆、父亲、师母,每一个坟墓都提示着生命的离开,短短求学二十年却在不断失去。有时候生活带给自己的成长只是被迫的一瞬间,我们都想拥有家人的陪伴和关爱顺利求学,哪怕是在艰苦的环境,但有些离别是悄无声息的,是金钱挽救不来的,离开才是生活常态。总有当时无法承受的痛苦,但我们总要学会接受生活的苦难、学会成长,持续热爱生活。

(2)总有人比你更难且更优秀。在某些阶段我常常觉得自己处境很难,难以抉择,觉得自己没有周围人轻松、自由、幸福,这个时候总会不自觉放大自己的难处而忽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我虽然不爱与人谈论我的处境但总要一个时段欣然接受,我从黄博士身上真正学到了孙老师说的“吃苦就是吃补”,我面对的困难其实都很不值一提,学会吃苦,甘于吃苦,享受吃苦,磨炼更强的自己战胜未来更多的苦。

(3)学会感恩。感恩身处的这个和平时代,感恩父母的养育和陪伴,感恩老师们的指导,感恩党的领导,感恩生活的一切馈赠,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更要认真读书,为了自己、为了一切遇见、也为了这个社会。

19、王昊翀

黄国平博士短短一篇致谢,娓娓道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语言朴素但又充满真诚,直接将我带入到他的成长的经历之中。“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生活的辛酸的以及他求学时坚定的心。以下是我对这篇致谢的感悟。

读完这篇致谢最大的体会就是学会笑对苦难。面对生活的不易,黄博士能够从容面对,拼搏奋发,在求学的道路上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最后还希望自己能够散发更多的光。反观自己当下的生活,我拥有比他更好的资源,但却缺少了努力的精神,总是“投降主义”,待在自己的舒适圈。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迷惘困顿之时以此为榜样,勇敢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同学们,慕课《管理哲学》本学期的课程开课啦,欢迎大家加入《管理哲学》的课程学习,本课程整合了中国管理艺术与现代西方管理科学。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掌握“管理哲学新论”的一般概念、管理主客体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树立科学的管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增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并能用以解决现代管理活动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推动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管理艺术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点击下方链接,复制到浏览器打开可以直接进入学习界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27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